新时代“大先生”的核心意涵及实现①
2022-01-01◎王颖
◎王 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而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这个重要讲话既充分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殷切希冀,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做“大先生”的要求。如何成为“大先生”,如何成就“大先生”,成为我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大先生”的核心意涵
新时代,教育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基础地位等教育基本问题作了新的规定、赋予新的内涵。作为更高素质、更高水平的教师,“大先生”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属性,“大使命”决定“大格局”,“大学问”滋养“大人格”,共同构成新时代“大先生”的核心意涵。
(一)使命之“大”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方法。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将之作为指导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推进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决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素。在新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协同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先生”是教师队伍的楷模,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培养和造就“大先生”,既是党和人民的希望工程,又是教育事业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战略工程。
(二)人格之“大”
人格即道德品行,“大人格”即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德行。有“大人格”,方能为“大先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之处,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人格对引领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倡导全人格教育,“把人格培养放在中心地位,以健全的人格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极教育目标就是完成对学生‘人’的塑造,将一个高尚、完善、坚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还给社会”。[2]林砺儒主张教育家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在教育事业上要懂为教人而教书的道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教师人格、德行对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强调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3],勉励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在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又寄语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大先生”不仅精于“授业”“解惑”,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帮助他人,更把“传道”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人格、德行为他人树立榜样,达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三)学问之“大”
“大先生”必然有“大学问”。学高为师,就是指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新时代“大先生”还要在“扎实学识”的基础上,有广博精深的“大学问”,有学习、实践、生活的“大智慧”,精于“传道授业解惑”,乐于“择天下英才而教之”,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威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命题,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提出诸多新要求。新时代“大先生”信奉终身学习理念,立足教学科研本职,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回应新的挑战,及时将新知识新理念补充到课堂、教材中,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功底赢得学生。
(四)格局之“大”
成教育“大业”方为“大先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关系国家兴旺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大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当前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重视提升教师能力和队伍整体水平,培养出更多党和国家、人民群众需要的人才。2018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地位成为共识,教育事业发展重心由重视硬件投入转向重视教师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大先生”心系“国之大者”,勇担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用心打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新时代“大先生”的实现路径
一名教师要成长为品格高尚、品行高洁、品味高雅,同时受人尊重、令人敬仰的“大先生”,是很不容易的。对教师来说,要成为“大先生”,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自我要求、自我修炼、自我提高是关键因素。对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来说,重视教师、尊重教师、关爱教师,为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舞台,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大先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一)以评价改革引导教师履职担责
“大先生”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指向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牢记工作职责,回归教育初心。改进教师评价工作,明确教师职业底线,对引导教师履职担责尤为重要。要突出师德首要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要体现教学基本要求。“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教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中小学应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学情、师情及校情,明确课堂教学标准,将其作为引领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教师评价的标准。再如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因此,作业设计能力也应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明确课后工作任务。“双减”政策在教师工作内容上明确增加了课后服务工作,提出“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中小学开展教师评价要关注教师承担课后服务工作情况,明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家访等学生工作的具体标准,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二)以大爱情怀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高尚的人格首先体现在内在精神境界上,其次才能由内而外,体现于外在的言谈举止中,通过言传身教来激励人、塑造人、改变人,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树牢教育情怀。新时代对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学生的“大爱”情怀始终是“大先生”特有的道德准则,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职业特点,坚定职业信念,培养职业情感,提升职业修养,养成职业习惯,把教育当作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始终具有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要自觉以德立身。要引导学生立德,教师首先要立德,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首先要掌握,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首先要做到,用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学生的表率。要善于因材施教。“大先生”与学生朝夕相处,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深刻思想开启学生智慧,以个性魅力赢得学生喜爱。“大先生”深刻领悟教育规律,不但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好苗子”,带出拔尖人才,而且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真诚耐心地开展指导,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三)以内生成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大先生”的核心意涵表明,越是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娴熟、专业情感深厚、教学品质卓越的教师,越有可能成为“大先生”。要坚持学习研究。教师要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读专业书,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还要读“非专业书”,丰厚文化底蕴,提升知识内涵和专业素养。另外,教师要研究教学。科教融合不仅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科研活动成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必要内容。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重以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提升专业水平。要学会借鉴合作。学校要善于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平台,通过名师引领、培训提升、教研活动、比赛带动、文化熏陶等途径,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内驱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针对师生之间相处互动较少,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沟通较少的现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互动平台,建立良性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要减轻额外负担。教育部门要对涉及教师的非教学和学术活动进行梳理评估,精简整合,时间安排上注意科学性,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学校要增强行政工作的计划性、协调性,提高信息化水平,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确保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学习提升,投入育人工作。
(四)以思政教育拓宽教师视野格局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有信仰者才能讲好信仰,教师要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视野格局要在立德树人中不断得到磨砺和提升。要提高政治素养。《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指出,要“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双培养’机制”。学校要组织引导教师在课余时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立德树人水平,确保政治上和行动上正确坚定、不出偏差。要上好思政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好老师”“大先生”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面向新时代需求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针对人才培养规律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营造育人氛围。学校要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民主管理,打造“教育教学共同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育人氛围。视野宽、格局大的教师,有思想有见地,更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愿意参与决策、发表意见,学校要在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蓄、宽松民主,留给教师发挥能量和价值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