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的价值与实施

2021-12-31杨运标

考试周刊 2021年89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变革,对课堂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同时也给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正向着环节前置化的方向转变,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得到了日益密切的关注,而如何实现这一工作的优化则成了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教学实践

一、引言

初中化学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学科:它既具有理科课程的缜密性与抽象性,又体现出文科学科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具备较大的知识容量和严谨的知识逻辑,因而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将教学资源过度集中到课堂环节,没有对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加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这不但会让学生在接触新授知识时产生严重的突兀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容易导致学生因学习压力增大而丧失兴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稳步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对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进行充分钻研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执行策略,初中化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文章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二、体现对学生个体学情的反映和引导作用

真正有质量的教学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够将每一份教学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初中生正值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青春期,智力条件和心理状况每一天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另外,由于先天条件、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每一个初中生都会在知识基础、学习条件、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将产生明显影响,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上。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并组织课前知识和技能测验时,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思想理念,要在充分了解、掌握本班学生个性化条件的基础上,在内容选择、难度把控、容量控制和考查方向设计上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个“望而可及”的阶段性成长目标,既不至于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使其丧失信心,也不至于因测验流于形式化而让这一环节沦为单纯的“走过场”工程。

在调查学生学情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具体开展:教师可将学生所参加的本学期历次重要考试的试卷或答题卡调取出来,根据每个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难度和不同考查方面题目的作答情况和失分情况,大体评估出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和擅长领域,并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类型做出比较准确的推断——选择题和填空题答得不错却在后面的大题中屡屡失分,这应该是基础知识相对牢靠但不擅长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计算题答得比较完美但应用题的解答却漏洞颇多,这应该是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意识比较欠缺;同一难度和考查方向的题目却出现了不同的得分情况且这种变化缺乏规律性,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粗心、马虎或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够牢固等。

而在测验题目的分层设计和选择上,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化学方程式》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基础,但其中包含很多的细节性知识点需要学生去理解、消化。对于测验题目的内容和难度安排,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而设置出三个档位以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或思维模式缺乏良好适应性的学生,教师可更多地围绕前端性知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本课内容中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表示意义和书写原则来开展,突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但在实践应用层面比较欠缺的学生,教师则可体现出配平方程式的训练方向,并结合更多的生活场景和元素来设计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而对于化学成绩一直比较突出并具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则可在保证课内知识检测的同时,引入一些全面考查方向的综合题,同时结合前几单元的内容设计几道具有跨单元运用考查效果的大题。

与此同时,随着考查内容和难度的分层体现,教师对学生作答情况的评判标准也应做到因人而异。在执行这一工作时,教师应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短板或能力弱项,以学生在某方面的进步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且其中还可以涉及一些诸如卷面、作答速度等非知识性成分。利用这种多层化的评判标准体系,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将得到最大的维护与激发,这对于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效果的最优化也很有好处。

三、体现对测验形式的丰富化和应用化发展

知识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和执行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锻炼也各具不同。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和联系形式非常庞大、复杂,不同单元、课程的知识教学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应学生不同的化学素养模块,因此并不适宜采用单一的形式来开展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前测试时,首先要做的便是充分考虑具体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普遍认知能力、趣味取向,而后选择最具适配度与强化效果的测验形式。这些形式可以包括常规的卷面测试,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或者借助一些趣味活动来达成让学生在体验化学学习乐趣的同时表现学习成果,获得技能强化的综合目标。

例如,对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课来说,由于本课的知识内容大多为理论性的记忆点,不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和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卷面测试的方式开展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具体的题目可包括知识复习类的填空题或选择题,如在要求学生写出氧气在空气中的所占比例,选择氧气所具有的常见化学性质,或者复述氧气在医疗、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常规用途等等。

而对于同一单元中《制取氧气》这一课,本课属于典型的实验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记住几种常见氧气制取实验的所需物品、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各自的优缺点,更需要学生能够正确、独立、熟练地完整各种氧气制取实验的实践操作。所以,针对这一课的课前知识和技能测验,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酒精灯、试管、支架、导管和水槽等必需物品和所需药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氧气制取、收集和验满任务,并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速度来打分,以此作为学生的测验成绩。对于容量较大的班级,教师可以对测验过程做一些灵活的调整,诸如将学生分成两人或三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测试;也可以提前检测几名化学操作较好的学生,而后委派他们担任“质检员”负责观察其他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为其打分,以此来减少实验检测的成本需求和时间消耗。

相较于上述两种形式来说,趣味活动类的测验更能带给学生良好的测验体验和回顾效果。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常见的酸、碱、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趣味竞猜:首先,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视频或幻灯片资料,描述某一物质的外观、用途或制取过程等信息;而后,教师选择一组学生依次发言,在不提及自己所猜物质名称的前提下补充一条该物质的特点,一直到倒数第二名学生为止;之后,教师让最后一名学生说出这种物质的名称,同时出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提示信息必须要在符合事实的同时存在一定的主观误导性,要和最后的结果形成一种“反差感”:如信息中可描述该物质“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腐蚀性”“含有氯元素”,学生根据自己所接触各类相关物质的频率很容易得出“盐酸”的答案,而后的描述也会向盐酸发展,而实际的结果却是次氯酸。利用这种反差性,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定的游戏趣味,同时也能巩固对这两种酸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并且树立起了更为仔细、认真的探索意识。

四、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尊重与培养

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也是践行一切教学理念的最终端,任何教学模式都要真正重视起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时,要把握好“教师制定”和“学生选择”之间的平衡点,将测试内容分为“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两大部分。前者以基础性内容为主,重点保障学生初级学习目标的达成;后者则可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复合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和知识运用提供充足的空間。在这种模式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生能够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对测试强度做出灵活调整,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实现长项巩固和短板提升的动态目标,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价值尊重,再侧面激发学生亲近教师、学习化学的内在诉求。

比如,在对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中《化学能的利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可按照必答部分与选答部分“3∶1”至“4∶1”的比例设计包含12至20道题目的课前测验卷。必答部分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涉及诸如化学能的含义、化学能的常见应用方式和化学能的优缺点等知识项目;而选做题则可结合一些具体场景并引导学生根据化学能相关知识做出分析性解答,或者可以允许学生结合具体的现象、问题并根据既有学习成果来提出合理假设与解决策略,如:“原电池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典型代表。原电池的负极通常选择比较活泼的金属制成,那么你认为最适合制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有哪些?为什么?”对于测验的评价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吸收学生加入,让学生以组长评价、同桌互评及个人自评等方式互相交流彼此的解题方法、思路并指出、纠正对方的错误,以此来实现化学学习的共进互促。此外,教师还可将每日的课前测验卷及答案上传至家校交流群中,既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动态和进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鼓励家长根据有关例题自行设计、执行针对学生的居家化学自测。

五、结语

“未雨绸缪”对于教学而言同样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初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对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的研究和利用,通过这一手段有效搜集学生的前端学习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课堂学习的压力,同时达成巩固教学衔接成果、完善知识链条塑造的综合目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真正做到依据课程需要、学生情况和自身教学风格,让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成为提高教与学质效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动能,并以此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静.基于“生活即教育”的发展性任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21(8):52-55.

[2]王天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管理,2021(9):16-17.

[3]张发新.基于模型建构的“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深度学习[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5):40-44.

作者简介:

杨运标,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

(文章系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课前知识与技能测验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Q2020GH053)。)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