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MRI诊断分析
2021-12-31王小微
王小微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磁共振科,辽宁 营口 115100)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又称脑白质剪切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颅脑损伤疾病[1-2],主要由于外力损坏患者的大脑灰白质,大脑灰白质经外力作用导致中位线及交接位置被撕裂,因此,DAI患者常表现出脑肿胀、脑内轴索水肿。临床可借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评估DAI病情轻重程度,但量表内容仅可根据患者的体征、症状评估病情,并不能反映客观诊断依据,因此,可能造成漏诊、误诊现象,延误治疗[3-4]。同时,DAI患者的症状表现无特异性,且受病变位置不一的影响,临床对DAI的诊断难度较高,对于DAI患者早期快速诊断并及时针对性治疗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的基础,也成为目前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点[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35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检查结果,旨在探讨MRI鉴别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35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8例,女17 例;年龄23~65 岁,平均(49.69±4.85)岁;入院时GCS评分4~11分,平均(8.07±0.62)分;钝性损伤10例,坠落伤9例,车祸伤16例。所有患者均于受损伤后3~5 d内进行CT及MRI检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外伤病史明确;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病情较稳定可进行检查;常规MRI、CT 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内存在部脑挫裂伤,部分病例资料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基底神经核团及胼胝体、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及脑干处存在直径≤2 cm的出血灶;病情程度与颅内压增高程度不同;临床相关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脑梗死或脑瘤等颅脑慢性疾病者;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1.3.1 CT 检查 借助西门子Emotion16 排螺旋CT 扫描仪,设置层间距为10~13 mm,层厚为10 mm,扫描范围为颅顶至颅底,患者取仰卧位后进行连续性无间隔扫描检查,在病灶位置时需将层厚设置5 mm以进行薄层扫描。
1.3.2 MRI 检查 借助SIEMENS 3.0T 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设置扫描层距为1.0 mm,头部线圈为5 mm,分别进行T1WI、T2WI、梯度T2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其中T1WI的TE/TR 设置为 8.9/380 ms,T2WI 的 TE/TR 设置为 120/3 000 ms,DWI 序列 TE/TR 设置为 80/4 400 ms,SWI 的 TE/TR 设置为40/49 ms,将GRET2设定为25/830 ms。
1.4 观察指标 由2名影像学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记录两种检查模式下的灶检出情况。
1.5 诊断标准 脑部存在确切外伤史,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脑部发生弥漫性脑肿胀,或存在多区域出血性及非出血性损伤;检查显示存在>2 mm的低信号出血病灶。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情况 MRI检查对于DAI患者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且MRI检查的出血病灶检出率及脑深部区域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见表1。
表1 病灶检出情况[n(%)]
2.2 影像学结果 颅脑损伤24 h,CT检查下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变化不明显,而在MRI检查下可见胼胝体后部及侧脑室、双侧顶叶周围白质点片状等,存在明显多发散在轴索损伤。
3 讨论
DAI是颅脑损伤中较严重的一种,因程度较大的钝性外力损伤至DAI患者头部,造成弥漫性脑白质受损伤[6-7]。突然的外力作用侵袭脑部各个组织时,组织间可能相对移位,造成的剪切力扭曲损伤神经轴索伴行血管,进而发生轴索断裂。因此,相对其他颅脑损伤,DAI 患者的生命威胁更大。同时,车祸、高空坠落等严重暴力因素均为DAI患者的常见致病原因,患者在发病时,病情凶险危急,若无法及时治疗,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理改变具有特殊性,且病灶较微小,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中,常无法清晰显示损伤部位,导致医师无法及时进行有效鉴别及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因此,为及早进行病情准确评估,及时准确发现患者的损伤范围及程度对快速开展针对性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CT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部创伤的诊断中,操作简单,但若患者的病灶微小,CT 检查的检出率并不理想,因此,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情况。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脑实质的微小病灶,CT检查的敏感度较差,且在预测患者的预后方面较为困难,而MRI 检查在诊断鉴别颅脑损伤中更具优势。以往相关研究[8-9]证实,除少数急性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的情况,MRI扫描在非出血性剪切伤病变及脑内外水肿中的鉴别中,其敏感度较高。MRI成像在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可清晰展示少量出血与脑水肿的情况,且与CT检查相比,MRI 对于胼胝体病灶与脑干损伤病灶的检出率更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对于DAI患者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DAI患者进行MRI 扫描检查更易发现脑部的微小病灶,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改善预后情况。本研究中CT 检查影像未见明显异常征象,但MRI 可提供多方位、所序列成像,更清晰展现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证据。本研究中CT检查在脑白质交界、脑干等位置检出小部分出血的病灶,但弥漫白质密度较低,轴索损伤无法清晰呈现。本研究结果显示,MRI 检查的出血病灶检出率及脑深部区域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DAI患者进行MRI检查诊断可确病灶的数目与位置,以减少漏诊误诊发生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病灶类型及准确位置,且与CT 检查相比,更有利于检出微小病灶,为患者早期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