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轮备考的几点建议
2021-12-31赵文丽
>>>赵文丽
高三备考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轮次,不同的轮次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一轮为积累阶段,二轮为爆发阶段,三轮为稳固再提升阶段。二轮复习主要抓提高,把几个月的复习积累转化为卷面成绩,目的是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网络,滚动提高。下面本文就二轮复习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一、明确一轮薄弱点,确定二轮的方向
经过一轮的系统复习,同学们夯实了基础知识,对考点有了整体把握。二轮复习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大自然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域分异。
2.五种区位理论: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中心。
3.六个区域问题:在哪里、什么时间、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
4.五类地理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地理事象时空演变和分布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果逻辑关系观。
5.高中地理必备原理:热力环流原理、降水的原理、水平衡原理、水循环原理、板块构造原理、内外力作用的原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人口迁移动力理论、成本最优化原理。
每位同学都要用心梳理出一轮复习后仍然薄弱的内容,结合高考的侧重点,确定自己二轮复习须重点突破的知识点、能力点、素养点。只有目标明确,二轮备考的效果才会更好。
二、找出精准突破点,构建二轮微专题
二轮复习中,老师会给同学们构建一些大专题,但对于每位同学而言,还需要在大专题下延伸出若干微专题。微专题复习是依据课标、高考评价体系,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或能力点,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内化知识,构建结构,对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并能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小切口”复习方法。微专题更能检测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便于发现薄弱环节,使复习更有针对性。下面给同学们展示几个微专题。
1.降水微专题
2.风微专题
3.河流水文特征微专题
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凌汛)、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等。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1)流量
描述角度:大或小,变化(有无断流)。
影响因素:流域的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河流的补给类型;水系状况(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等);土壤类型(地表覆盖物质);植被;人类活动(修水库、植树造林——改造下垫面性质、取用水等)。
(2)水位
描述角度:高低,日变化、季节和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主要补给形式(比较量的大小与时间长短);下垫面性质(植被、土壤);湖沼调节;人类活动(修水库、植树造林——改造下垫面性质)。
(3)汛期
描述角度:有或无,长或短,出现的时间。
影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流域内的气候类型。
(4)结冰期(凌汛)
描述角度:有或无,长或短。
影响因素:气候(最冷月均温);流速和流量;河水的深浅、风力;盐度高低。
凌汛发生条件:有无结冰期;是否从低纬流向高纬。
(5)含沙量
描述角度:大或小。
影响因素:流域内土质松紧;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水量);地形起伏(流速);人类活动。
(6)水能
描述角度:丰富或贫乏。
影响因素:水量;落差。
三、研析经典高考题,感悟试题精髓
1.体悟高考题的特点,感悟命题思路
建议同学们要反复研究近五年全国卷及2021年各省市地方卷高考题,注重过程的生成性,从中悟出道理、规律和方向。
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稳、实、精、新。
①稳:基本题型与试题风格比较稳定,重视概念与原理,稳妥设置分值及评分标准。
②实:力求测得考生的真实水平,规避答题套路。基于现实生活、生产及生态问题选材设问,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③精:精巧的构思与设问,视角丰富独特,试题语言运用精准。
④新:新高考试卷体现“育人与选人”统一的高考改革新思路,强调综合,创设新情境,突出“点滴与细微”的比较,设置问题角度新。
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体会以上特点,同时感悟命题思路,有些试题的命题思路有相似之处。如例1的(2)(3)问和例2的(2)(3)问考查思路基本一致。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图1
图2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3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图3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这两道试题第(2)问都涉及干旱区造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之一:土壤水分减少,进而影响了树木生长。第(3)问都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进行了考查。
2.解题时要关注的因素
同学们在做高考题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以下因素。
(1)知识考查抓主干。近几年的高频考点:地质作用、大气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工农业与交通、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要贯穿备考的始终:自然地理——注重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人文地理——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区域地理——注重区域内各要素的联系(综合思维、人地关系)。
(2)突出图像永不变。图像是地理语言之一,它承载着学科应有的多种教育考试功能,成为“有形”的地理知识,会读图、读懂图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培养读图能力要贯穿备考始终。
(3)文字信息是关键。文字信息中既有解决问题的“实材”,也有解读问题的“辅材”,所以,回答问题时,有些材料可以直接作为答案要点,有些材料只是引导答案,这就要求阅读量的训练、关键信息的提取要贯穿备考始终。
(4)数字信息要看穿。在审题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题干中的数字,对数字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因为里面有很多隐含信息。
(5)设问角度要理透。高考试题的问题构成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具体问题(指示目标方向),二是问题修饰(提示回应内容),三是行为限制(规范应答方式)。如: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要点和理由)、分析(有利因素及原因+不利因素及原因;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等,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6)生活常识不可缺。很多试题中的情境都选材于实际生活,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
(7)阅卷反馈要关注。高考阅卷中考生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图文材料阅读不到位,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差;读图能力差;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知识整合能力差;答案欠全面,综合能力差;答案不规范,专业术语表述能力差。同学们平时要规范测试的各个环节,避免高考时出现以上问题。
四、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精炼方法和技巧
地理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其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两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表达方式。这些内容看起来抽象,但却实实在在地落实在2021年河北省高考试卷中,所以提升能力和素养不再是口号,而是同学们必须要做到且要做好的事。
关于方法和技巧,还有几点要提醒同学们。第一,穷尽材料信息。结论是由材料生成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挖材料。材料中每句话都有用,一定要把题目给的条件弄明白。第二,把握空间尺度。地理学的尺度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所用的尺度发生了变化时,问题及答案也就发生了变化。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因为其间的很多细节将会被忽略。也就是说,在大尺度上我们比较多地关注于空间的整体特性;当遇到小区域时,要关注其空间背景,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第三,规范语言表达。平时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常用的是两段式答题(显而易见的事实+结论)。
总之,同学们在二轮备考中要架构体系、构建联系,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做到精准突破,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