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1-12-31王红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管部门学段育人

王红艳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培养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核心课程,是塑造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渠道。早在198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就要求各级学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特点,有步骤、有区别地制定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此后,各类学校均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忽略不同学习阶段难度逐步递进及内容有序衔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3]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虽已起步,然而只有少数地区学校积极行动摸索,多数学校仍在等待观望。针对以上情况,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2020年12月18日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六个层面,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好思政课。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然而,只有正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探索有效破解策略,才能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形成,提高育人实效。

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一体化建设不重视

思政课是青少年“拔节孕穗”的阳光雨露,是发挥学校立德树人功能的关键课程。当前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立足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注重培养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研修培训、观摩学习、经验交流等。但此类活动往往局限于某一学段内,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接触交流机会不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和研讨甚少。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是多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的积极性不高、行动迟缓,尚未出台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在组织规划、师资培训、平台支撑等方面没有具体行动。还表现在未结合本地育人资源对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育人方法进行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等”和“靠”的惰性思想。“等”是等待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硬性具体指标要求再贯彻落实,或等待典型示范案例推出后再取经走捷径;“靠”是依赖辖区内学校之间自发沟通协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等”和“靠”,其实质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作为,使得辖区内学校思政课建设局限于各学段的小天地,不同学段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层层递进、有序衔接、螺旋上升的整体规划。

(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考核指标缺位

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都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总目标,以认同了解、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虽然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但每一学段目标的实现程度必然与相邻学段密切相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才能落实好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由“情感认同”向“初步了解”继而向“能够理解”,最终达到“深刻领会”的螺旋上升。现阶段学校思政课建设考核指标主要指向开足课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等,学校的考核指标中没有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唯成绩马首是瞻,常以中考、高考成绩代替育人效果的评价;而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往往由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教学委员会评教三部分组成,看似“全方位”,但学校思政课建设考核实则锚定师生比和科研产出等硬性指标。可见,现有思政课考核指标缺乏对各类学校教学内容纵向递进,以及不同课程之间横向衔接的明确规定,导致各类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难以保证相邻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逐层递进,以及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协同联动。

(三)教师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关键在教师。可信、可敬、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然而,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各学段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注不够,跨学段同行接触和交流少,不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面向高中思政课教师的100份问卷调查中,95%的思政课教师表示“未关注这一概念,不清楚相关文件的具体表述”;84%的思政课教师表示“理解一体化教学的字面意思,但不清楚怎么做”;88%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材编制层面的事情,教师按教材讲授就可以”。面向高校教师的100份调查样本中,明确表示“关注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表述”的教师占63%;89%“希望了解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习基础和掌握程度”。在回答“您是否了解中学阶段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一问,肯定选项仅占7%,获知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自家或亲朋子女;认真研读过高中教材的比例仅占2%;11%表示打算研读高中阶段教材,希望做好高中与大学的教学衔接工作。可见,高校教师对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稍高于高中学段,但付诸实际行动的热情并不高。在教育变革和媒体环境双重加持下,高校教师知识储备和信息更新与大学生相比并不占显著优势,甚至存在倒挂现象。教师不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掌握情况,难免课堂上陷于内容简单重复及信息陈旧片面导致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四)教材不适应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蓝本,任何学段的思政课教学,都要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直接依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思政课教材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的问题,并且有简单重复和衔接错位的现象,无法有效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然而当前高校教材不足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使用热情和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高校大二学生所做的500份问卷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思政课统编教材存在重复高中教材内容的情况,受访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材枯燥、可读性差的高达84%。91%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和7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各门思政课教材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面对重复的内容,25%受访高校教师表明会跳过不讲,52%表示会简略带过,33%明确表示会侧重点不同正常开展教学,95%表示不了解其他课程教师是怎样讲授该部分内容,担心自己重复讲授。

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国家教育部门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了顶层设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打消“等”和“靠”的思想,注重发挥自身在推进辖区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在组织、引导、落实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策划者、组织者及保障者。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举措应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策划推进本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搭建平台,鼓励本地高校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培养优秀毕业生又开发专门培训项目,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承上启下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二,促进本地大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对积极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和协调指导。第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促进本地大中小学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举办“同课异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演示活动。第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本地红色文化场馆等合作,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考核学校的指标

各类学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直接承担者。不同学段之间,以及某一学段内思政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架构起了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层层递进有序衔接,学校的积极落实至关重要。各学校有必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和所处区域育人资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构建适应一体化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教学大纲和考核方案。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考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标之一,考核学校有无建立健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应领导、组织、保障等机制,着重考察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举措是否赢得学生满意,是否达到家长及社会的期望值和认可度,以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哪些成果和实践经验等。在考核指标的制定上,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允许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探索相关路径,将其作为加分项考核,不搞一刀切。如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类院校思政必修课程的开设有所不同,因此两种类型高校与高中思政课对接也会存在差别,对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考核指标也应该有所不同。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能力

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犹如接力赛的四段赛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胸有全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以问题为导向做好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不仅要竭尽全力跑好本赛段,还要在交接区域做好起跑和交接棒环节。基于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的原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师资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整体育人观,切实推动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中小学教师到高校研修,培养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的素质与能力。对待不同学段以及同一学段不同课程主题相同部分任课教师要有能力,如复旦大学的高国希教授所说:“好比交响乐中虽有不停的主题重复,但在处理上会有不同,节奏有时候会放缓、有时候会激昂,但是听着不会有重复的感觉,反而会让听众觉得是新的享受提升”[3]。此外,学校在思政课教师工作绩效和职称评定等环节,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绩要有所认可和倾斜。

(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教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重要载体。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第11条要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统编教材应立足思政课教材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总目标,在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以民主、公开、科学、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广泛听取不同学段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声音。通过一定平台公布草案,进一步征集意见和建议,仔细研究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有机对接的耦合点。在教材结构方面既要纵向衔接,做到教材深度和难度螺旋上升;也要横向配合,在教材内容方面既要符合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紧跟时代主旋律与社会热点,做到同一学段不同课程教材之间彼此补充配合,杜绝简单交叉重复,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此外,结合当地实际和特点编写的乡土教材要着眼于大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结语

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是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它们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然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学校考核指标的缺位,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材的质量有待提升等原因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默契协同、联动推进,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各尽所能,教材建设相应跟进,才能散叶开花、结出硕果。

猜你喜欢

主管部门学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