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客家才俊黄遵宪和他的诗

2021-12-31郝雁南丁榕苏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遵宪客家人外交

郝雁南,丁榕苏

(河海大学 a.外国语学院; b.卫生科, 江苏 常州 213022)

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一生跌宕起伏,足迹遍于五洋四海,充满传奇色彩,对我国政治、文学、外交等都有很深的影响。后人对他评价很高。他是广东梅县人,属于客家,其诗歌中有深深的客家情结,后人称他的诗歌是“近代诗界革命的旗帜”。

一、黄遵宪的客家身世

黄遵宪(1848-1905),出生于客家地区——广东梅县(嘉应州)。据统计,梅县98%是客家人,而且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据史料记载,到1815年,读书人已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黄遵宪自小受客家文化熏陶,多次重申自己的客家观点,他对自己的客家身份充满深情与自豪之感:“客民者,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1]他是客家杰出代表之一。客家早先来自中原(中原板荡),在当地毕竟属于外族,地位很低,受到当地土著的排斥和打击,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的身份。黄遵宪的客家认同在当时背景下,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黄遵宪出生时,客家人的地位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四世同堂”的官僚地主大家庭,读书、修身、养气,然后金榜题名,诗礼传家,是他必走的道路。

经历过五次大迁徙,客家人在我国分布很广,很多人居住于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客家人影响也大,有些客家地区还形成了自己的方言。据统计,世界客家人口有一亿,国内有8000万。因“环境闭塞、长期群居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少”[2]等原因,客家人长期保留着早期中原文化的传统。不断迁徙和不断开拓的经历造就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卓异不群的民系精神”,形成了不少好的传统,尤以“家训”为著。据说客家人还有自己的“相貌特征”。孙中山就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红军长征中更有不少客家将士。日本学者山口县造就曾赞誉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近年来多次举办关于客家人研究的专题会议、活动等,有关大学和单位成立一些客家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达成很多共识,对推动客家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等起了很大作用。

客家人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明清开始,有不少客家人走向世界,分布在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东南亚为多。客家人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取得的成就令海外人士赞叹不已。国外对客家人的研究已经不少,已有专门描写客家人在海外的文学作品,还形成了一定的客家英语文学。对客家和客家人的研究对于我们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华文明,推进“一带一路”等具有深远意义。

二、黄遵宪的外交生涯

黄遵宪在近代史上很有研究价值。他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且身兼多种身份: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等。他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等,肩负当时国家使命,以外交官身份,与国外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之声,维护国家和当地华侨利益,改变国外对我们民族的歧视和偏见。黄遵宪智斗洋人救华侨的故事,广泛流传。他利用自己的文学和诗学才干,指导外国人学习中国诗歌。他在日本就留下不少诗篇,至今在日本广泛流传。如《日本杂事诗》之一的“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当时我们闭关锁国,国人对外界了解甚微。林则徐在接见琼州文昌县遭台风遇难的英国货船“杉达”号人员时,竟以为土耳其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而让英国水手贻笑大方。

由于客家文化遗风的影响,黄遵宪几乎一生为“客”,客家人的特性在他身上体现备至。他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二十九岁赴日本开始外交生涯;后又赴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途径斯里兰卡、越南、埃及、法国;半辈子居于海外,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官。

黄遵宪的从政、外交、诗歌创作等都有其特色和建树,留下很多遗产供后人研究。研究黄遵宪和他的外交思想,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先进性、学术性。他不但属于他所处的时代,也属于当今的时代。随着年代变迁,研究黄遵宪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他这种文人诗人式的外交官在当时实属少见,外交溶于诗,诗润外交行。他是客家人,客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很重视礼节和尊严,在他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他保持客家传统,很注重礼节,体现在他的诗和外交行为中,传播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黄遵宪一生耿直,洋撒着客家人的尊严和处事风雅。

黄遵宪有他独到的外交思想。在每个驻在国,他在履行国家外交职责时,都能努力研究所在国的各方面情况,广泛阅读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思想家著作,比如孟德斯鸠、卢梭等。他广泛接触维新人物,1879年,他与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王韬结交,这些人对黄遵宪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说:“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他逐渐从感性到理性,形成自己的新理念外交思想,并灌注到外交行动中。他在对日方面就坚决主张遏制其侵吞琉球的野心。他在1878年5月29日致函李鸿章,认为对于日本侵扰琉球行为不能姑息,如若放任之,日本则“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琉球迫近台湾”,我若“弃之”,“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抗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指出:“为台湾计,今日争之犹患轻,今日弃之患更深。”[3]他站在全局的角度,向上提出了解决琉球三对策,采取强硬手段和主动权,深刻而明智,可惜清廷腐败,他的对策未能得到重视。黄遵宪在日本呆了四年,这段时间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他目睹了日本各个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他对日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他“采风问俗,搜求轶事”,学习日文,大量搜集阅读日本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考察和分析。他为日本文化名人的著作写序,与日本文人讨论当代诗风,更在日本友人帮助下收集新政旧闻,全面研究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物产等。在1879年和1889年完成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两本著作,提出“师日”,这些都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国志》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湖海归来气未除,忧天热血几时摅,千秋鉴借吾妻镜,四壁图悬人境庐。”这两本书当时真是对日宝典,目前还有研究价值。由于他的客家和亚洲情结,他主张“中日联盟”“联日抗俄”“兴亚”等。他还有诗一首:“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楫。譬若辅车依,譬若犄角立。所持各富强,乃能相辅弼。同类争奋兴,外辱自潜匿。解甲歌太平,传之千万亿。”在英国,他考察了英国的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对英国的议会制度尤为惊慕。在蕉园蔗林、椰风海韵的新加坡任总领事期间,他对受双重压榨的华侨深为同情,上书朝廷,据理力争,使之不得不颁布几条有利于海外华侨的法令,保护了这些海外赤子的利益。国家利益至上,黄遵宪是我国少有的对外国了解的有心外交官,是我国了解和学习日本的第一人,他代表了当时我国外交的重要一部分。李鸿章称他为一代“霸才”。

黄遵宪在美外交经历不是很顺遂。他到美国监狱与美国官员交涉释放华人,在美国海关受到美国流氓以枪相威胁。由于中美文化的迥然不同,黄遵宪完全找不到他在日本时感到的受敬仰、受拥戴的氛围,也没有知音,他似乎失去了内心平衡,他在美国留下的笔迹不多。

三、黄遵宪的诗歌成就

黄遵宪作为一个诗人,“吾手写吾口”,其诗歌具有很多特色。赤子情怀述时事,他的诗具有外交性、政治性、域外性、爱国性,具有百科全书性,更具有客家性。

黄遵宪是位外交家。他多年从事外交,在好几个国家当过高级外交官,是我国第一个外交诗人。他的诗充分反映了所在国的风俗人情、他的外交感想等。比如《伦敦大雾行》,此诗以歌行体的形式,反映了雾都奇观和近代工业污染。这首诗内容新,佛教典故、梵语和地理知识掺杂其间,具有很强的客家民歌韵味。伦敦过去以“雾都”著称,此诗中诗人以亲身经历和感受,“痛快淋漓”地描绘了几个月不能出门,只能对着墙壁坐在灯下。“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此谓伦敦上空雾气昏黑如墨。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丘逢甲(1864-1912)对此诗评价很高:“(黄遵宪的诗)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

他在伦敦还做了四首《今别离》,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第一首咏轮船、火车;第二首咏电报;第三首咏照相;第四首咏东西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时人对这四首诗评价“意境古人所未有,而韵味乃醇古独绝”,“以旧格调运新理想,千古绝作,不可有二”[4]。

在美期间写的《记事》是首五言诗,写美国总统选举,这对于我们国人是新鲜事物。黄遵宪在美国的心理很矛盾,一方面,他很倾慕美国的民主体制和选举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很厌恶甚嚣尘上的排华运动。所以在此诗里,他的笔调滑稽幽默,极尽讥讽;诗的最后,他又义正辞严,笔锋突变,可说是开了近现代国际政治讽刺诗的先河,似可与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同一时期写的《竞选州长》并读。他的另一首《逐客篇》,则对在美华人处境羸弱不幸表示悲哀,对清廷之无能表示指责。当时在美华人已达30多万,由于中国民工勤俭,且无家属,工价低廉,美国资本家多愿用中国民工,造成美国本土工人失业,于是排斥华工事件蜂起,华人被殴打,住宅被抢劫,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黄遵宪为了华人的利益,出自客家情结,设身处地为这些华人着想,做了很多努力,对当地华人给予了很大帮助。但清廷腐朽,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作所为成效有限。

黄遵宪在外交使命中,观赏异国山水,用前所未有的新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评判古今得失,歌颂近代新生事物。他的诗代表了封建社会诗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水平。梁启超说得好:“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黄遵宪外交诗歌色彩绚丽,“欧风美雨”铸就诗篇,集中地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风云。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留学生问题、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觊觎东三省、八国联军入侵,几乎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一个扭结点上,都留下黄遵宪慷慨激昂的诗歌吟哦之声。他在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前辈诗人笔触不可能涉及的地方,以后来者的勃勃英姿,描绘出一幅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为诗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他自己编定的《人境庐诗草》完全可当作一部近代史来读。他的含泪作《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台湾行》《度辽将军歌》《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侵京师》等,表达了诗人炽烈的爱国之情,悲愤无比,惨诉国家之伤痛,痛哀国家之不幸和无能。

他的《冯将军歌》,用饱蘸爱国主义的如椽诗笔,刻画冯将军虎虎如生,连叠十六将军字,歌颂了这位七十岁的老英雄冯子材,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沉重的历史感和悲痛之情。他的父亲黄鸿藻也参战并因筹办军饷而立功。他的《羊城感赋六首》,讴歌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血战虎门炮台,以身殉职的英勇事迹;对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致使广州失陷的投降政策进行了谴责。并与苏武比况,寓针砭之意。对英国舰只恶鲨般出没我国海疆,我国万里海域会永无烽烟停息之日,感到忧虑。读他的这些诗,总给人一种扼腕长叹、扼腕痛心的心情,爱国卫国之情也油然而生。

黄遵宪从小就表现出诗才,天资过人。十岁时,塾师以嘉应神童蔡蒙吉的诗句“一路春鸣啼落花”为题目,教他做诗,他的诗句有“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出语不俗,使塾师很是吃惊。次日,塾师又以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句命题,黄遵宪当即答道:“天下犹为小,何沦眼底山。”短短十字,犹如石破天惊,显示出少年黄遵宪的诗才和志向,很快他就成了乡里推崇的小才子。

从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深受中华悠久文化和诗歌传统的影响,他的诗有我们很多杰出诗人的痕迹。比如《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明显受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及李杜望月诗的影响。他是客家人,自然有写客家诗歌,客家人对家乡、对亲人眷恋极深,其《山歌九首》就是一个代表作。这九首是他辑录当地客家民歌并进行加工润色再创作的一组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离别家乡的温情,家乡的风俗等。在《又寄内子》中,黄遵宪出使日本,渐谙别妻滋味,这首诗将诗人淡淡的惆怅和眼前行行秋柳织成的意绪遥寄给“吾妻”,也是对客家妇女吃苦耐劳品德的一种怀颂。在客家男子外出谋生时,客家妇女便在家里担负起耕作农田、操持家务的重任。

四、黄遵宪对后世影响

进入近代以来,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鲜词语也层出不穷。如何将它们结合在诗歌中,如何表达,是个难题,很多诗人做了尝试。黄遵宪的新派诗也用了不少新名词或佛教典故,声、光、化、电;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都收入彀中,并无“新”的生硬别扭,却取得奇妙的艺术效果,可见黄遵宪的文学才能和创新能力。黄遵宪是当时诗界革命派的代表,他的论诗主张在《酬曾重伯编修》中可看出。

黄遵宪作词不多,留世的更少。据梁启超云:“公度集中诗多词少,然亦曾为数十首。其原稿昔在余箧中,戊戌之后,同成灰烬,平生一憾也。[5]”

我们现在的外交官诗人、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外交足迹遍及全球,创作了大量诗篇,应该受到黄遵宪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外交官应该抽出时间多了解黄遵宪,随身携带黄遵宪诗集,从中吸取养分,指导外交实践,做中华民族学者型的外交官。

客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先报本、知恩图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穷则思变、勇于革命;和衷共济、海纳百川。这些品质在黄遵宪身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黄遵宪多才多艺,在教育方面也很有见解和建树,在西方工作生活多年,对西方现代化教育耳熟能详。他提出的义务教育制度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得到了确立,这个制度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用,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

猜你喜欢

黄遵宪客家人外交
客家人
黄遵宪
黄遵宪埋书稿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爱国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黄遵宪《新嫁娘诗》中的婚嫁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