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以皮影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教育传承实践为例
2021-12-31王静
王 静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精华。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明确要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意见》在政策保障方面提出“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尤其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探索,本身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展开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皮影戏的内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目前公认的权威表述是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
皮影戏(Shadow Puppets)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集剪纸、雕刻、美术、音乐、戏剧以及表演于一身,自古就有“戏之祖”的美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比电影早了2000多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呼和浩特某公司皮影戏项目在幼儿园及中小学进行的教育传承实践
呼和浩特某公司的皮影戏传承人刘老师,自2017年开始筹备皮影戏进校园演出的活动,12月正式开始,先后在参与到幸福树幼儿园第三届“非遗文化研学”亲子户外游、快乐国学等幼儿园、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呼和浩特十五中、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电力中学、小召小学、鄂尔多斯东胜区第七小学等学校开展互动体验活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参加内蒙古展览馆传统文化月月传活动,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留学生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美丽中国印记心间”的体验活动,参加东影北街社区文化节、呼和浩特新城区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在维多利摩尔城、维多利万悦城、集宁维多利商场、滨海玖禾奥莱等商场进行演出。刘老师还带着他的皮影艺术参加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山西传统工艺创新作品巡展,回民区中小学美术教师“非遗进校园”培训活动、《初中美育传承京剧皮影艺术的实践研究》开题研讨交流会等活动。
在“非遗进校园”的大背景下,呼和浩特地区某公司的皮影戏项目仅在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展开,在高校的传播只停留在针对留学生的弘扬传播上。但是皮影戏项目在幼儿园及中小学进行的教育传承是区域非遗教育传承的典型实践与探索,对呼和浩特高职院校开展皮影戏教育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一)传承皮影艺术,建构非遗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的活态性。因此,要做好非遗产的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其传承与发展。呼和浩特某公司的皮影戏项目在传承皮影艺术的目标下,将每次活动分成三个步骤:认知皮影——遇见皮影——体验皮影。在认知阶段,通过10分钟的小视频了解皮影的传奇历史,加上现场的讲解,与视频内容互为补充。遇见皮影阶段,皮影项目传承人表演皮影戏的经典片段,让学生们现场感知皮影戏光与影的变幻,充分调动观看者的积极性。体验皮影阶段,根据表演的作品,制作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服饰、头饰,用地方特色的语言及唱腔,亲自表演皮影戏,调动观看者的积极性。使观看者更直接地了解皮影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
(二)依托民间力量,参与传统技艺项目内容展示
参与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如大召庙会,社区艺术节等。参与呼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示范校——呼市一中的传统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体验非遗精彩”非遗进校园互动体验展。同时参与体验展的还有和林格尔捏面人、剪纸、面塑、蒙镶制作技艺、皮影戏、布贴画、蒙古皮雕画、胡笳制作技艺、口簧、蒙古象棋等非遗技艺。该中学从2014年开始举办校园传统文化节活动,先后举行传统文化节启动仪式、传统文化讲座、京剧进校园等多场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传统文化节活动课程化,体系化,逐渐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品牌活动,把党的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三)发挥社团作用,构筑皮影戏项目的运作模式
在学校互动体验之后,聘请皮影戏项目传承人刘老师为社团的指导老师,成立皮影社团。可以排练一些经典曲目,在这些曲目唱词中让学生体悟真善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制作皮影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想象力。学生在排练完曲目以后可以表演给学生或者家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扩大皮影戏的影响力,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积极开展活动,实现皮影戏的保护功能
积极参与年庆活动的庙会演出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选择人流量大的商场进行演出,吸引观众们的兴趣,更好地普及皮影戏知识,加强人们对皮影戏的了解及喜爱。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社团演员们进行演出。组织亲子互动体验的活动形式,让更多人的家庭参与进来,扩大了皮影戏教育的范围。
三、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皮影戏了解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对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皮影戏的了解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设计调查题目三大类共15个问题,一是对皮影戏现状及历史的了解,二是对皮影戏的落寞、流失的原因探析,三是在学习和传承皮影戏方面倾向性分析。此次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320份,有效问卷320份。
(一)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皮影戏现状及历史的了解情况调查
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90.83%的学生知道皮影戏,但对皮影戏的现状,仅有5.83%的学生很了解,一般了解和了解很少的占了82.5%,对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包括其制作工艺的演进变迁和艺术表演的变迁历史一般了解和了解很少的占了88.33%,69.33%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上了解皮影戏的,51.67%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皮影戏,23.33%的学生是在书籍和报刊上了解的,而看过现场表演的只有24.17%的学生。学生所在学校关于皮影戏的课程和社团处于空白状态。调查数据表明,皮影戏在学生中的知名度较高,主要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刊等形式获取信息,有关皮影戏的知识知之甚少,相关知识不成体系,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过。
(二)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皮影戏落寞及流失原因了解情况调查
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皮影戏文化的流失8.33%的学生有过担忧并且采取行动,78.34%的学生对皮影戏有或者曾将有过担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进行保护。对于皮影戏这样的民间艺术逐渐走向落寞,39.17%的学生认为皮影戏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人们不愿意去学习传承,28.33%的学生认为其唱腔不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19.17%的学生认为皮影戏过时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皮影戏这样的民间艺术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有效的学习和引导,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知识处于严重不足和缺失状态,亟待加强,以至于学生有想法保护却不知如何采取行动。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无价之处,归根结底是对其认识深度不够。
(三)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传承皮影戏方面倾向性调查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应用铺天盖地,77.5%的学生更倾向于原生态的皮影戏,38.33%的学生喜欢工艺化的皮影戏。故事情节、演出技巧和唱腔是学生们比较关心的,分别占了76.66%、64.17%和34.17%。如果接触到皮影,82.5%学生会因为很感兴趣或者有一点点兴趣去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不想学习的占17.5%。至于促学原因,33.33%的学生认为皮影戏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将它传承下去,28.33%的学生是想把其当成是一门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25.83%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这项民间艺术,12.5%的人想把皮影戏当作是一种生存技能,毕竟学的人少,并且有一定的社会价值。55.83%的学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应该原封不动的继承,55%的学生认为应该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高校如何开展皮影戏的传承,38.33%的学生更倾向于举办和皮影戏有关的外场活动,35%的学生想要参与建立发展皮影戏社团,15%的学生想要在学校开设皮影戏的选修课进行系统的学习。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皮影戏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有学生想通过系统的学习后把皮影戏当作是一项生存的技能,这是对皮影戏传承来说最大的后劲和新生力量。
四、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的皮影戏的对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渐消失的严重威胁,而另一方面,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对于皮影戏相关的学习和社团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强烈的对比下,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弘扬皮影戏的工作,而且刻不容缓、责无旁贷。
(一)皮影戏教育的传承是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优势所在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3]的总体目标指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中还指出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
1.高职院校在皮影戏教育的传承上有一定的人才优势
高校是教育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方。科研人员拥有自己研究专业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研究高度, 能在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和课程上找到与皮影戏教育的结合点,在工作中融入皮影戏的元素,对学生了解和学习皮影戏知识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地方院校“挖掘与培养新一代高水平传承人”[4]更加具备优势。而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纯理论知识学习兴趣相对低下,但是动手实践操作相对兴趣较浓,这也切合皮影戏教育的特点,无论在皮影戏的制作还是演出上,需要实践性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将来会选择在技能岗位工作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非遗传统技能的培养,为非遗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一般性从业者。调查数据显示12.5%的高职学生想把皮影戏当作今后生存的技能,因此无论是皮影戏还是其他的非遗项目,是一种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技艺的传承,是“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高职院校在皮影戏教育的传承上有一定的区域优势
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他们都具有一定地域背景,语言习惯、民俗风情也十分相似,这是他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熟悉的地方,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对生活认知感也较为达成一致。对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和认识共识。且在保护、传承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皮影戏艺术感同身受,缩小文化上的地域差异,近距离感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通过耳熟能详的地方语言演绎具有当地特色的皮影戏表演,能深化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热情,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区域文化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二)皮影戏教育的传承是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场皮影戏的演出,从前期的制作到演出结束,可以涉及背景音乐、乐器演奏、唱腔唱词、服装道具等方面。在皮影的制作上看、摸、磨、上色等需要多种感官来配合完成,在制作中更好地了解皮影发展历史,欣赏皮影经典剧目,感受皮影文化的魅力。而这些是对高职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唱词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制作时的工艺技能、故事中反映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能够熏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在皮影戏的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奋斗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因此,皮影戏的教育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
(三)加大各方力量,促使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和高职院校真正重视皮影戏的传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自治区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学校执行、学者参与的课题研究机制。地方政府需要结合现代元素和科技,加大对皮影戏的宣传力度。政府出台具体措施,协调推动地方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与区内高校合作,使皮影戏真正的“动”起来。
(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定位,加强皮影戏教育进入学生的选修课行列。
把皮影戏加入学校的选修课。在学校中开设皮影戏文化及其保护的相关课程,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背后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也可用皮影特有的艺术手段与文学作品相结合,让学生们到幕布后体验故事的来龙去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中。从皮影戏的制作到表演,学生亲自动手,这既是一个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提高的过程。最后可以通过和学生面对面讲授以及慕课、微课、尔雅、智慧树等网络教学,让学生随时随地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职院校应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师特设岗位,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6]
(五)加强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类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社团建设和专业指导。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之中,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7]皮影戏厚重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唱本中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及对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号召,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精气神的完美诠释。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费预算与想要所达的成效,出资建设师资队伍。 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各地有名的皮影戏的传统文化学者,让他们将皮影戏的理论文化概述和实际操作技能传播给学生,促进皮影戏的传承和弘扬。
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和弘扬,学校可以选用课上课下联动机制。在开设皮影戏选修课的基础上,课下建立社团,聘请皮影戏传承人做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对有兴趣加入社团的学生进行教育。确立好皮影社团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每月的社团展示时间,为全校学生展示皮影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皮影戏社团专门建立小剧场并购买设置,装饰社团文化长廊,宣传皮影戏文化,让每位学生了解和欣赏皮影戏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可与其他学院建立联系,邀请其他院校皮影戏社团进行参观和交流,明确社团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8]最后皮影戏 “进校园”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校的系统学习,最终让皮影戏“走出去”,走到大众面前进行演出,让人们了解、熟悉进一步爱上这门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对人类的发展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