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翻译研究
——以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为例
2021-12-31唐丽君冯仕敏
唐丽君,冯仕敏,刘 浪
(贵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乡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古老神秘的被称为“箐苗”的苗族支系,根据头饰特点又名“长角苗”。几百年来,该民族相当完整地保留和延续着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婚嫁、丧葬和祭祀仪式、别具一格的音乐舞蹈、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自1998 年成立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以来,“长角苗”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该城市一道亮丽的语言景观风景线。近年来生态旅游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类地方艺术的知名度,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质量对促进民族生态旅游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外宣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不仅考察现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1]214。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世界各地的学者从多视角、多维度研究语言景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理论研究,如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2]170-174、理论框架和视角,如多模态视角[3]643-670等;(2)应用研究,如旅游和服务业[4]147-157、环境与城市规划[5]637-654、多语现象[6]120-125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甚少学者研究语言景观中的翻译现象。基于此,本文以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研究了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翻译现状及其原因,然后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从三维视角探讨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翻译的翻译策略。
二、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是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博物馆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仅向游客传播信息,也起到文化象征功能、语言生态构建功能。其英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当地语言景观、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地方旅游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对外宣传民族文化和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语言景观英译现状。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拍照和访谈的方法收集语料。语料取材主要集中于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景区。
(一)语言景观翻译现状
从调研情况来看,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语言主要形式为两种。其一是单语,采用汉语形式;其二是双语,包括汉语和英语。整体而言,该景区的语言景观比较单一,语言使用的种类丰富性不足。该地区语言景观凸显汉语的优势,所有单语景物标牌上使用的都是汉语,所有双语标牌上都有汉语和英语。从双语标牌排列位置来看,汉语的凸显优势也比较明显。横向标牌的排列中,汉语位于上面,英语位于下面;纵向标牌的排列中,汉语位于右边,英语位于左面。就标牌字体大小而言,汉语字体较为显眼,字体偏大和加粗。说明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语言活力有待提高,要加强多语活力,尤其是苗语的语言活力。
(二)语言景观翻译存在的问题
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语言景观英文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主要问题表现在:
1.因对翻译不重视或资金缺乏导致英文翻译缺失。民族特色生态博物馆多处标牌没有英语译文,只有中文或采用中文和拼音形式,直接影响了国外游客对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理解。
2.因翻译规范意识缺乏而导致译文不统一问题。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不规范,专有名词的译名不统一。如“苗族”译为“Miao”“The Miao Nationality”等;“族”译为“Ethnic minority”“Nationality”等。再如例(1)存在两种译文形式。
例(1)原文: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
原译文 1:Suojia Ecological Museum Material Information Center
原译文2:Documentation Centre of Ecological Museum of Suojia Liuzhi Guizhou China.
3.因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的各种语言错误问题。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英译中语言错误频发,其中拼写错误占有很大的比例。此外,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翻译中的句法错误频发,如例(2)译文中存在语法错误,主语“森林”没有恰当地翻译出来,而用了“Which”连接的非限制定语从句。
例(2)原文:后来由于人为的破坏,森林被毁殆尽。
原译文:Unfortunately,due to human’s destruction of forests,which were destroyed completely.
4.因对语言景观的语言内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选词错误问题。例(1)中“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资料”译为“Material”,属于选词不当,再如例(3)译文存在词语搭配和词汇内涵错误。
例(3)原文:出门劳动
原译文:Go out work.
5.因对译入语规范认识不足导致译文不符合英文习惯表达方式。例(4)译文存在英文习惯表达不当,汉语地名表达为从大到小,而英语地名习惯表达为从小到大。
例(4)原文: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地区
原译文:In the mountains of western Guizhou’s Liuzhi and Zhijin County.
6.因对译入语文化规范认识不足导致过分直译或语用错误,尤其是文化负载词。
例(5)原文:梳头
原译文:Combing head.
原译文的错误包括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梳头”里的“头”不是人的头部,而是头发,其中还涉及箐苗的独特文化。再如,生产生活场景展厅中“生活”(Live)、“项圈”(Necklace)、“粑粑”(Baba pot)等都属于过分直译,译文缺失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以上这些翻译质量欠佳的译文直接影响了该地区语言景观,也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甚至会影响到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提高少数民族特色生态博物馆的英文翻译量势在必行。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7]11。依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是译者动态的适应与选择过程,不能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等值”或“等效”,而应该从“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翻译活动。下面拟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视角出发,考察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具体翻译方法。
(一)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语言维转换
民族地区的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是向中外游客介绍具有民族生态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言维度的选择性转换中,应该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得当,向广大外国游客传达生态博物馆展示的信息内容,才能达到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下面将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四个方面来阐述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中语言维度的转换。
在语言维转换的过程中,以语音选择适应为线索,译者选择原文语音相近或相似,但又符合英语语音规范的音素,如“苗族”(Miao)、“长角苗”(Longhorn Miao)、“六枝”(Liuzhi)、“梭戛”(Suojia)、“彝族”(Yi)、“回族”(Hui)等。词汇选择适应包括词语拼写、词汇的形义结合、词汇内涵、词语搭配等。生态博物馆翻译过程中语言维的适当转换要求译者必须词语拼写规范、选词适当,这样才能适应译语的生态系统。例(1)的原译文属于词汇内涵错误,因为“Material”表示实体,而生态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译为“Suojia Ecological Museum Documentation Information Center”。例(3)中原译文属于词语搭配和词汇内涵错误,因为“Go out”要搭配“Work”的话,应该是“Go out to work”,同时箐苗出门去田间或山林劳作,“Work”这词体现不了勤劳的箐苗人民,建议改为“Go out to do manual labour”。
语法选择适应包括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的合理化,例如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例(2)原译文中“森林”没有恰当地翻译出来,而用了“which”连接的非限制定语从句,建议译为“Later unfortunately,the forest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due to man-made destruction”。
以语义和表达方式选择适应为线索,语义选择适应包括词语、短语、句子和语篇的语义转换恰当。在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中,当语言表达的字面意义与所指内涵意义不对应时,译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采用改译的方法使生态博物馆的英语译文更容易被外国目标游客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生活场景标牌“生活”译为“Live”,属于语义转换不当,因为该图展示的箐苗的日常生活场景,“生活”表达的不是其系统意义“与……生活”,而是其指称意义——箐苗人的“日常生活”,建议译为“daily life”。
例(6)原文:数百年来,他们忠诚地守护着祖先的文化,以宽厚的胸怀与自然做伴,在崇山峻岭中建家立业,繁衍生息。
原译文:For hundreds of years,they have guarded the ancestral culture loyally,with generous mind and nature in the 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hills,built their home among the mountains,multiply haunt.
原译文存在语义和表达不当,原文包含3个并列的谓语,表达箐苗祖辈们为例守护箐苗文化而做出的贡献和努力,其中“繁衍生息”意为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而译文“Multiply haunt”是经常出没的意思,建议翻译为“For hundreds of years,they have faithfully guarded the culture of their ancestors,kept company with nature with a generous mind,built homes and prospered in the mountains”。
(二)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是指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既要注重符合英语的文化沟通意识,又要注重汉语中文化“原汁原味”的传递,尽量扫除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障碍和文化误解[8]309。为了达到语言景观的文化象征功能,译者要注重符合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又要注重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所涵的文化传递。生态博物馆简介中富含大量的民族名称,如“箐苗”等,译者采用了音译法,既能满足中英语言交流,又表现了民族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采用加注释的方法,如“芦笙”译为“Lusheng (a kind of reinstrument) ”“髻首(椎法)之俗”译为“the custom called“Updo”,people wearing their hair ed-pipe wind instrument)、“三眼箫”译为“Three-hole Xiao (a kind of bamboo-pipe musical with twine in a bun on the top of their heads”、“碓窝”译为“Duiwo (ancient furniture,a kind of container for rice,flour,paprika or other things)”等,这样完美地阐述了民族文化,达到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中的文化负载词若处理不当,会给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无法达到语言景观的文化象征功能。比如,例(5)中的“头”不是人的头部,而是头发,其中还涉及箐苗的独特文化。箐苗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和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故被称为“长角苗”,所以我们可以翻译为“Combing hair to form a large bun with a long wooden horn as well as the hair of their deceased ancestors and black hemp”。此外,博物馆内容有些富含民族文化信息,译者不能简单地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而应该把其中文化信息恰当地传递给游客。例如“项圈”(Necklace)译文是不恰当的,虽然翻译了“项圈”的字面意思,但未恰当表达出箐苗的服饰文化,建议翻译为“Necklace(a decoration of Miao costumes consisting of four rings and a piece of wax-dyed colored cloth)”。再如,“粑粑盆”(Baba pot)采用音译法,把“盆”采用直译法。这种翻译方法不符合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转换,无法把箐苗生活用具的文化传达给游客。粑粑是箐苗的一种食物,把糯米蒸熟后,放在粑粑盆里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而且在箐苗独特的文化中,粑粑盆是一种木制品,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建议翻译为“Baba pot (a kind of practical wooden appliances to make glutinous rice into paste)”。
因此,在处理民族地区生态博物简介的文化维转换时,译者必须深入了解生态博物馆所展示的当地民族特有的风情、习俗和文化,努力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产生适合原文和译文生态环境的译文。
(三)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交际维转换
根据生态语言学的观点,语言选择适应关注语言规则,文化选择适应关注文化传统建立的规范标准,而交际选择适应则关注语用层面。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英文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和文化层面,还需要关注语用层面,不然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例(7)原文:生态博物馆站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立场,记录下这些过程,让参观和研究者认识到长角苗作为独立文化群体存在的价值,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
原译文:Eco-museum has recorded all the above and offering an platform for visitors and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worth of it is independent cultural group-Longhorn Miao and enabling people who are liv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spect each other.
译文存在交际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将生态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准确地传达给国外游客。从交际维度分析句意,主要表达了生态博物馆记录下这些过程,这样参观和研究者认识到长角苗存在的价值,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建议翻译为“Taking the stand of protec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ural heritage,the ecological museum has recorded these processes so that visitors and researchers can realize the value of Longhorn Miao as an independent cultural group,enabling 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each other”。
因此,在处理民族地区生态博物语言景观翻译的交际维转换时,译者必须深入了解生态博物馆所展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还应该关注语言景观的交际和语用层面,并做出适应性选择,努力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交际信息,产生适合原文和译文生态交际和语用环境的译文。
四、结语
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民族、生态等文化内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生态博物馆的翻译质量与该地区语言景观好坏呈正相关,也能促进中国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沟通交际。然而,如果民族生态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存在诸多问题,就难以发挥其传播和交际作用。所以,如何做到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对生态博物馆的翻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