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团活动的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发研究
——以慈溪润德小学“实践吧”为例

2021-12-31胡凌云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胡凌云

(慈溪市坎墩街道教育办公室,浙江 慈溪 315303)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 课时。如何落实这1 课时的劳动教育课,成为研究的热点。慈溪润德小学原有社团课程群是以‚润文化‛为统领的各个小课程的组合,共50 多个项目,但是各个社团项目囿于单兵作战,对于劳动资源的利用零散无序,活动项目与劳动实践整体课程缺乏系统性,在育人目标进阶式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梳理社团项目,把劳动教育与社团活动相融合,开发具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教育课程群。

一、寻求契合,挖掘有劳动价值的项目

(一)梳理出与劳动有关的活动项目

对所有社团活动逐项分析,必须‚经历参与劳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获得真实的劳动积极态度和情绪;建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个要求出发,剔除那些‚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德育活动‛方面的课程,找出侧重于劳动实践、制作拼装、研究创造类的课程,如‚家务整理‛‚蔬果种植‛‚美食制作‛‚手工缝纫‛‚小小工程师‛‚小小发明家‛等。

(二)形成“实践吧”课程群的内容体系

以劳动教育课程种类和性质为区分,按照上述各门课程的特点和难易程度,重新划分成三大课程系列:传统文化类、家庭劳动类、科学技术类。每个子课程群安排5—6 门课程,以考虑不同兴趣的学生。旨在通过三个系列的劳动课程实践,使学生学习生活劳动技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整体规划,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一)重视“四个关注”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编制‚润小实践吧‛校本课程,对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和评价做出规范性要求。课程群开发重视‚四个关注‛,即聚焦目标、组合搭配、联结课程、整合优化。聚焦目标:聚焦培养劳动素养为核心的育人目标、课程目标,这是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组合搭配: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组合与搭配组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制’课程系列‛‚与家庭劳动相结合的‘爱’课程系列‛‚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课程系列‛三大各自独立的系统‚集群‛。联结课程:确定课程群內三大课程体系的相关性,课程之间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以及自成体系。整合优化:在育人目标、课程结构功能及实施等方面对各课程进行内容的选择和功能的优化,对多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删除偏离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重复的内容。

(二)体现课程“生长点”

课程强调梯度性才有课程的‚生长点‛。以‚美食吧‛为例,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一二年级参与水果拼盘、煮水饺汤圆、煮茶叶蛋等;三四年级则要学习做水饺汤圆、做牛肉卷、学习各种以蒸煮为主的家常菜;五六年级则要挑战难度系数高的披萨、曲奇、蛋糕以及各类炒菜等,根据不同年级安排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体现课程结构的逻辑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实现‚纬度‛上的‚生长‛。体现在课堂环节上:从了解要求到准备材料,从动手操作到作品评价,环节设计有序递进,主题末尾还设有‚劳动知识林‛(知识链接)或拓展延伸,实现‚经度‛上的‚发展‛。这样各年段内容不同,侧重点各异,课堂环节循序渐进,体现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的梯度推进。

三、协同共育,抓好师资队伍配置

(一)合理配置资源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劳动教育场地和空间,购置必备的设施设备、劳动工具等,加强校内外资源统筹,方便学生开展模拟、制作、应用、创造等劳动活动。利用校内空置园地、花坛、室内植物角开展‚蔬果种植‛,利用美术、书法教室开展‚剪纸‛‚手工缝纫‛‚十字绣‛等活动,为食堂配置烤箱、消毒柜、电磁炉开展‚美食吧‛活动,利用创新实验室、计算机房开展‚小小工程师‛‚电子百拼‛‚创客机器人‛‚小小发明家‛等活动,把学校资源用好用足。

(二)吸纳优秀师资

对学生劳动教育指导,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发挥教师专业能力,还要整合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发挥好社会、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协调好部门、企业等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共建机制,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共享。学校聘请有专业素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老匠人、老农民、退休教师等同志担任劳动教育辅导员,参与‚剪纸‛‚陶艺吧‛‚奶奶点心课堂‛‚蔬果种植‛等课程,以解决学校专业师资匮乏的困境。专业辅导员的加入使劳动教育课程育人资源更加丰富,课程内容更活泛。吸纳优秀资源的创造性做法,对于提升劳动教育专业性、提升课程内涵、扩大教育影响力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四、强调参与,凸显课程劳动属性

(一)注重亲身参与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强调身体力行,亲身参与、亲手制作、亲自感悟[1]。所以,在课程内容和环节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加强动手操作,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蔬果种植‛要在实践过程中观察、记录植物生长阶段;‚美食吧‛注重亲手烹饪各类美食、点心;‚创艺手工‛锻炼针线手艺。各课程课堂环节均设有‚找一找(原材料)、备一备(准备工作)、学一学(操作步骤)、试一试或做一做(动手操作)、看一看(自己做好的成品)、闻一闻、尝一尝、亮一亮、说一说(自己制作过程)、评一评‛等5 至8 个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劳动本领、体验劳动成功、享受劳动快乐、学会合作。

(二)强化“五育”并举

劳动‚实践吧‛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验、发展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教育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才是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观[2]。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艺术审美、素质锻炼、创新能力等内容,以大课程观进行‚四育‛渗透。如‚剪纸‛‚十字绣‛项目中结合学习非遗传统文化,体验工匠精神;‚美食吧‛课程了解饮食与节日、节气知识;‚神奇扭扭棒‛‚玩乐陶吧‛感受现代与古老艺术的神奇魅力,感受创造之美。课程还要关注隐性的德育因素,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验团队精神,锻炼顽强意志;在物品准备、整理、实践操作、课间休息中遵守活动规范,实现集体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公共场合中的行为文明、人际交往中的得体处理等,通过劳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五、着眼发展,注重持续跟进的教育评价

(一)展示评价与竞技评价相结合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侧重于展示评价与竞技评价相结合,围绕劳动成果、劳动效率以及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展开,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成就感。展示性评价可以采取小组展示形式,也可以采取个人展示形式(如蔬果种植成果展示、剪纸作品展示、水果拼盘展示等),分享收获、体验劳动快乐。竞技评价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如叠衣服比赛、钉纽扣比赛、包水饺比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劳动技能、发展兴趣、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

(二)课堂评价向课外评价延伸

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既要对学生劳动实践是否‚按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动手‛‚与人合作‛‚任务达成‛各项内容进行‚质性‛评价,注意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引领,又要记录学生劳动实践的次数、时间等,做好‚量化‛评价,把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录入素质评价档案[3]。同时劳动教育开展和评价都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形成家校共育模式。家长是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合作者、参与者,家长要对孩子的劳动实践做好指导和督促,做好记录反馈,对孩子的劳动态度、劳动成果做出评价,引导孩子端正劳动态度,体验劳动的乐趣,养成劳动习惯。同时要创新形式,推进劳动教育展示的新模式,如疫情期间,劳动教育课程采用‚云学习‛‚云展示‛模式;妇女节围绕‚舌尖上的爱‛主题,为父母制作美食,和孝亲敬长教育相融合。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