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应对方略

2021-12-31钟蔚梁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舆情思想大学生

钟蔚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由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趋势,舆论场所逐渐延伸,从微博、微信、QQ等向各短视频软件(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平台延伸,这些网络平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娱乐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发增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高校师生思想观点异常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时间短、能力强。但是,大学生存在无法回避的短板,其价值观逐渐形成,缺乏社会生活阅历,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负面信息冲击,这对于高校管理和大学生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综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现状和问题成因,“及时主动向公众坦然承认发生的事实、或澄清不实言论,充分利用‘首因效应’抢占舆论高地”[1],进而找出应对方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特点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于高校舆情治理的生态和环境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挑战,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重新认识和梳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目前,顺应互联网的潮流而产生的新兴媒体,俨然已成为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社交舆论媒体,更是目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的主要渠道。高校网络舆情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新媒体(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等)为平台,围绕着比较热点的社会问题,各抒己见,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显而易见,与传统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舆情情况相比较,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状况更为复杂、局面更难以控制、应急处理更为困难。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首要前提是正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准确、科学地把握这些新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参与的主体之一,群体规模较大,有热点问题出现时,大量群体参与其中,聚焦于这一社会热点。高校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新颖、情绪易激动,喜欢通过网络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加之部分高校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年轻气盛,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容易跟风。因此,一旦毫无征兆地发生突发事件,这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自发形成群体意见,不断地跟风某种偏激的观点主张,形成群体效应,成为网络舆论中一股不可抵挡的势力。

2.舆论表达的自由性

众所周知,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社区的“土著”,与新媒体具有很强的粘连性,对新媒体中出现的社会热点有着很强的敏锐性。这些热点社会问题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教育、养老、道德等方面,广泛的范围吸引着更多大学生的目光。加之网络舆论的匿名性致使极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发表意见时一定程度上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促使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网络舆论。

3.舆论传播的难控性

“‘沉默螺旋’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一个新兴特征,其催生舆论压力,加剧网络舆情的复杂性、难控性和难辩性。”[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错综复杂,各种网络舆情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有些网络帖子甚至以“标题党”的形式吸引着大学生眼球,极易使大学生盲目跟风。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往往根据自身的喜好形成小群体,产生与网络相似的想法、相同的价值观,且跟风心理倾向严重,进而引起“涟漪效应”。无疑,一石会激起千层浪。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热门的帖子,都是以每秒数十帖的速度增长。一旦出现师生感兴趣的话题,网络舆情就会很难控制。

4.意见领袖的主导性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打破了时空的制约,传播频率、扩散速度难以想象,在短时间内、远距离外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发生的事情,跟随网络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体观点根据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共性的观点。但高校大学生作为特立独行的一类群体,可谓言论不一又主张个性彰显,很难找到网络言论中与自己共同的价值观点。因此,需要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一位权威性的意见领袖,其备受高校学生信赖。如果出现突发负面的网络事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这个意见领袖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发表正能量的权威言论,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朝着可控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量大而复杂,多种多样的网络舆情渗透到高校师生群体中,对高校师生的生活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认识和把握,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缺乏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即“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2]高校师生是最早的网络“土著”,更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受到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制约。部分高校学生媒介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信息辨析能力不足。比如在对眼花缭乱的信息辨析上,分不清真假信息。一旦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时,部分学生对于事件的关注往往不在本身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而是很容易被网络环境也是“人们除去生存功能的第二环境”所左右,甚至不惜传播虚假信息。二是传播行为不文明。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18岁-22岁之间,很容易对网络舆情事件产生情绪化的言论。这些负面的言论不仅不利于事件真实性的展现,甚至会误导其他学生客观意见的表达。

(二)高校舆情危机负面事件传播迅速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舆情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主体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的信息源。网络舆情也从传统媒体的束缚中争脱,每个信息传播个体变成掌握了发言权的主体力量。高校学生群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大学生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发表舆论看法,信息可以瞬间传至任何地方,不仅能在高校师生之间进行传播,还可以传播至家长、朋友等甚至不相关的人群,不在统一地点的人群也可以数秒内知晓发生的一切,这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比拟的。

(三)网络舆情处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网络舆情牵涉到各个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综合治理。实际上,网络管理部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没有权限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回应与解决,制度问题间接导致各部门不能做到联动配合。在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时,事态就会迅速扩大,逐渐失去控制。但采取控制网络舆情的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搜集、研判、上报、处理等程序,不同环节牵扯的部门也不相同。部门负责人的意志往往影响到事件能否顺利得到处理,而网络舆情的延误处理,使得相关部门无法掌控舆情的最新情况。对于网络舆情扩散态势变得“手足无措”“紧张兮兮”,部分相关部门直接使用暴力处理这些问题,致使出现事态失控,负面舆论在网络上恣意扩散,直至最后,发酵成为严重的校园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工具的应运而生使得信息传播迅速,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就是网络。高校频繁发生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出现了问题,认真剖析其深层原因,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新媒体时代下,与传统媒介相比较,新媒体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由学校来完成,其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非常排斥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部分思政课老师教学方法无创新性,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整堂课下来,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根本消化不了。因此,大学生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出现了弱化。同时,西方国家借助新兴媒体文化市场恣意妄为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冲击性。高校网络舆情出现时,大学生会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无法辩别西方国家图谋不轨的意图。高校思政课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不容忽视,其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二)对突发负面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有待提高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载体的网络舆情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事态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舆情平台日益增多,当前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舆情平台主要以“微博”“抖音”“微信”等为主,这些网络传播平台传播时间短、速度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自身发生的时间短,通过这些网络舆情平台传播,影响更快,给高校预留应对的时间较短。除此之外,日常工作中,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以至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尤其是对于负面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单纯地从表面上控制,而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导致突发负面网络舆情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学生的恐慌心理。

(三)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许多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机制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是,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对于网络舆情引发严重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分析和研判的技术分析存在短板,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应急方案,无法第一时间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目前,高校有一种普遍的应对策略就是“守株待兔”,出现问题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处理,逐级上报相关部门。大数据时代承载着大量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在分析大数据信息时,分析类型单一,导致在研判信息时无法全面掌握高校网络舆情。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方略

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高校师生作为特殊的一类网络群体,接受先进的教育,其思想异常活跃,经常活跃在各大网络客户端中,对高校的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看法极容易形成网络舆论热点。故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树立思想教育主阵地意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做好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就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借助新媒体手段,摆脱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不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腐蚀,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三观”。新的时代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新的网络舆论媒介平台,采用引起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形式,并以此为切入点,使课堂教育与现实事例剖析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进而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虚假性,自觉地抵制虚假信息的迷惑,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传播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对负面网络舆情传播正能量,抵制情绪化的负能量。

(二)重视突发网络舆情防控,健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大多数主体对突发负面事件网络舆情的防控和处理普遍不足。要真正做到控制突发负面事件的网络舆情,必须从三个主要方面抓起。第一,高校要对网络舆情防控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相关部门不能把网络舆情当成一件普通的事情看待,要把他们当成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第二,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高校自上而下的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处理不能沿用传统的逐级上报处理方法,各部门要科学协调,发挥整体能动性。第三,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必须要抢占先机,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掌握事件发展的势态,了解事情的严重程度。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联动应急管理,争取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舆情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管理不健全,导致网络舆情处理方法不科学。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处理网络舆情,健全网络管理机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初步研判要敏锐。高校拥有众多的学生和教师,每天发生着不同事情,高校网络平台(贴吧)中,讨论的热点问题也五花八门。初步判断就是从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中,挖掘影响力大的舆情信息,过滤掉意义不大的舆情信息。二是深层次剖析。对于突发舆情信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守株待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剖析网络舆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用客观的态度和真实的数据为依据,将学生真实的观点态度剖析保留下来。三是总结经验。通过初步研判、深层剖析这两步,能够总结突发舆情发生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网络舆情处理提供科学方法。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给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状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艰巨。在此大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部门更加需要了解高校舆情的新特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新平台,对高校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的处理和防控,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