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与回归:新时代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价值、缺失与培育

2021-12-31袁文权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农村

王 娟 袁文权

(1.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重视乡村治理问题,认为乡村治理水平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乡村治理问题放在首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中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独特的血缘、地缘、人情的因素虽然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人际关系,但是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曾经饱含乡土性的传统熟人社会的热情正逐渐消散。乡贤自古以来就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贤文化更是来源于乡土,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一部分,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有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作用。我国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2]

一、乡贤与新乡贤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3]乡贤,在皇权不下县的古代社会中,也称为“乡绅”或者“士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那些在乡村宗族中拥有显赫地位、在乡里公共事务中有话语权,能够运用自身的力量进行乡村设施建设、乡风文明的延续、公共事务的处理、邻里关系调节等特质的人被称为“乡绅”或“乡贤”,他们多为拥有较高的品德和才能,被乡民推崇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乡村治理使得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隔膜,乡贤的出现代替政府承担教化百姓的具体职能。他们“既是基层权力的管理者,也是村民利益的发声者,既是封建礼俗的维护者,也是文化体系的保护者”[4]。乡贤文化正是以乡贤为基础,扎根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它以乡情为纽带,传承着乡愁的基因,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进入新的时代,乡贤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新时代乡贤,张颐武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5]“在场”的乡贤是指成长于乡土社会,有所成就和威望后,造福桑梓,愿意扎根本土的贤人。“不在场”的乡贤是指那些外出奋斗,有成就后不忘本,愿意回乡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能人。乡贤是从中国的乡土衍生出来的,具有历史延续性,而新乡贤正是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又蕴含时代精神的乡村治理新力量,不管是古代的乡绅还是发展到现在的“新乡贤”,凭借乡贤这一载体而形成的乡贤文化,有效地将政府和农村联系在一起。在新时期,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重要的内源性资源,必然能够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能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前进道路。

二、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分析

乡贤文化通过乡贤表现出来,乡贤作为一个载体,不断发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乡贤作为“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4]。乡贤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利于为乡村治理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措施,为乡村治理的成效、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养分。剖析乡贤文化的内在价值,推动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这是在新时代下改变农村落后现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的建构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域性、延续性。[6]“新时代乡贤范围扩大,扩展到‘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7]文化名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文化名人是指在教育、文学、诗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人;广义的文化名人,包括在社会所有的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教育等,还包括在政治、经济、科学、卫生、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在各自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精英。乡贤文化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名人文化,也包括姓氏文化、地域文化、旅游文化等,其涉及范围相对广泛。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诉求的回应

新时代下,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是为了让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丰富,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实现。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奉献社会、教化乡里、推动经济发展、倡导乡民间和睦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贤是当代在乡村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引导村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新时代社会结构转型期的先行者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越来越发达。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是否顺利脱贫,成为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鉴于此,为改变落后的农村经济结构,党和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8]。发挥乡贤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乡贤们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为新时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提供合适的契机,开辟前进道路。

(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浙江省上虞区乡贤研究会,广东云浮乡贤理事会,是比较典型的专门用来保护和利用乡贤文化的组织,其目的都是服务于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些乡贤理事会通过有组织地运行,尽最大努力发挥乡贤们的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的 “领头雁”的功能,鼓励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回乡建设新家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本地家园建设贡献力量。这些乡村精英通过自身的资源回馈乡里,不仅能够赢得好的名声,而且能极大地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带动经济发展。如此一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除此以外,归来的乡贤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消弭村民之间的矛盾纠葛,团结村民,共同维护乡村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遭遇的困境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农民的生活习惯、耕作方式、土地经营结构、精神思想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收益,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但是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和乡村治理难题。

(一)大量乡贤人才急速流失

所谓乡贤人才,不仅包括沟通政府与乡村之间的社会贤达人士,也包括那些具有崇高威望、反哺桑梓的能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走了乡村的人才资源。究其原因;一方面,就经济而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向农村地区扩张,导致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大。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农村地区掀起了外出务工潮,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乡村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出现断层,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生产滞后,农村出现大量的荒地。另一方面,就教育而言,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乡村中的精英也不得不出走乡村,在城市实现自我发展。因此,落后的教育资源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乡村“留不住人”。乡村精英、乡贤人才流失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乡村凝聚力、向心力弱化,呈现“空心村”的景象。

(二)物化的乡贤文化资源屡遭破坏

庙宇、祠堂、族谱、名人故居、村规民约、家训等物化的乡贤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心血,是纪念和传承先人遗迹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使得这些古老的乡贤文化资源有些被迫转移,有些直接 “被毁”,即使有幸被保存下来的部分也难以再恢复到以前的面貌。因为这些破坏,村民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意识越来越淡薄,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影响。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过于追求物质文化的享受,对于精神文化的传承缺乏保护意识,这些都使得物化的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

(三)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薄弱,治理主体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主要归功于村民自治这类新型治理模式的建立。在村民自治中,村民委会和村党支部(简称“两委”)的出现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被赋予的选举、管理、监督等权利,使得我国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衍生了新的乡村治理问题。一方面,农村经济较为困难,大多数乡村中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农村中多为老人、小孩、妇女留守,这些村民的政治民主意识普遍偏低,主要还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对乡村治理事务呈现出一种无知、敷衍、消极的态度。另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体制的“瓶颈”导致乡村自治组织的治理功能缺失,过多地强调政府主体,但是部分地区政府的效率不高,腐败现象丛生,基层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对乡贤以及乡贤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四)新文化的冲击,传统乡村文明遭遇断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潮流,这些新的文化潮流虽然能够迎合当今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但是对传统乡村文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乡村文明是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这些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下,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由于长期脱离乡村,对乡村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古朴建筑”等遭遇断层,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充分重视乡贤,认识到乡贤在乡村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推动乡贤积极地宣传乡村文化,唤醒村民对乡村文明的新的认同感,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

四、新时代乡贤文化的回归与培育路径

新时代乡贤文化的培育既要挖掘历史资源,传颂古代优秀的品德和优秀的乡村贤人,也要重塑乡土精英,培育新时代下的乡村贤人,要想培育新时代的乡贤文化,国家、社会和个人要从不同方向做出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乡贤文化资源

农村中的乡规民约这类“软约束”虽然在乡邻里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它并不具备强制性的特点,没有办法完全依靠国家政府的“硬约束”来规范农民的行为。只有通过完善乡贤文化的保护机制,打造出道德约束机制,才能从硬件上保护乡贤文化资源。第一,要充分利用好村民自治,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不仅要包括政府主导的村委会、乡村组织,更要强调宗族以及乡村精英的作用,防止和避免出现单一的治理主体和“一言堂”现象。第二,完善乡贤文化保护机制,对于乡贤理事会等乡贤组织给予其合法的地位,使其受到法律保护。第三,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对乡贤文化的保护不能只是面子工程,必须落到实处,增强人们对乡贤的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乡贤文化资源。“自治、法治、德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

(二)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增强乡贤文化认同感

舆论自古以来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乡贤文化要真正得到广大乡民的认同,就要将其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可以通过有组织地开展乡贤文化活动如:乡贤文化展览、乡贤文化入校园、乡贤热线以及最近火热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申请官方账号,开设专栏,定期发布乡贤文化相关动态,增加人民群众对乡贤文化的了解。同时鼓励乡贤的加入,支持他们撰写有关乡贤文化的材料,政府予以物质奖励。把乡贤文化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使乡贤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增强对乡贤文化的认同和热情。

(三)为乡贤文化提供物质支撑,吸引“在外”乡贤回归

“仓廪实而知礼节”,新农村的建设乃至繁荣,是离不开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个物质基础的。农村地区乡村精英、乡贤人才流失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城乡差距较大。这些乡村精英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不得不选择扎根城市。目前,国家实行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正有序进行,如“精准扶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这些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对于乡贤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可划拨专项资金,给优秀的乡贤提供优惠补贴,成立乡贤基金会,给传统的祠堂、庙宇等物化的乡贤文化资源予以翻新整修等,挖掘保护传统乡贤文化,吸引城市的乡村精英回乡建设家园,弘扬新乡贤文化。

(四)鼓励乡贤参与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建立村民自治模式后,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被赋予选举、管理、监督等权利,我国乡村治理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村民自治的效果,能够有效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乡贤参与到基层干部队伍里,能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以及公信力,不断培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基层乡贤干部,使得他们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先锋的作用。通过对思想政治素质、联系群众的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与乡贤合作治理乡村的能力等这些方面的提升,来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成立专门的乡贤组织,为乡贤回归搭建平台

乡贤文化具有地域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特征,成立乡贤组织,能够为乡贤的回归搭建保护平台,唤醒乡愁基因,“逐步构建一个包括乡贤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9],为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浙江省上虞区乡贤研究会是我国最早以乡贤名义创设的区域性民间文化学术社团,其宗旨是“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10]。除此之外还有广东云浮乡贤参事会、慈溪乡贤研究会等,这些乡贤研究会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一方面提供文化智囊服务、协助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另一方面他们在保护文化遗产、联系在外乡贤、挖掘保护传统乡贤文化资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政府要鼓励支持这类乡贤文化组织,对乡贤理事会、民间乡贤组织等要积极地引导,维护其合法地位。同时,社会要主动构建这类关于乡贤文化的平台,为乡贤的回归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乡贤回乡建设家园。

(六)村民要提高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与乡贤共同治理家园

广大村民是推动新时代乡贤文化回归的主体力量,国家和社会对于乡贤文化做出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要回到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之中。村民要在政府以及乡贤的引导之下,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活动和村民自治,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提升对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乡贤一起,共同为新时代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五、结语

乡贤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不能退出历史舞台,反而要根据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新的诠释。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可以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乡贤们不忘初心,反哺家园的事迹应当予以传颂。政府机关应挖掘保护传统乡贤文化,培育颂扬新乡贤文化,推动乡贤文化的重塑与回归,为乡村治理提供路径,在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际,为乡村建设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