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探究

2021-12-31缪成长王耀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进检验思政

缪成长王耀媛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荣任务,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不断出新,所以高校思政课“三进”工作要取得成效,既体现时效性,又体现实效性,就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平台,充分激发思政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思政教师的集体作用,走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三结合的“三进”路径。

一、集体备课:聚力探寻“进教材”结合点探究“进课堂”方式

在“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首要环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不仅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教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载体,同时也赋予高校思政教材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相得益彰。但是,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出新,所以高校思政教师不应该坐等修订“进教材”,而应该主动备课“进教材”,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精心备课,把不断出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体系,成为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而高校思政课程立足的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主要是关于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理论体系。因此,要把不断出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材,首先就需要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教材内容的兼容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兼容性问题,而是生搬硬套,使得教材内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张皮”,不但不会起到进教材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反感。而要解决这一兼容性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要仔细对照教材章节的内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梳理、分解、提炼和归纳,力求最大限度地建立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确定联系点,并以此作为“进教材”的结合点。只有找准“进教材”的结合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有可能以恰当的形式融入到教材体系之中,然后与教材体系一起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课堂”。

然而,对于教学和科研任务本来就很重的高校思政教师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悟懂、悟透并完成探寻“进教材”结合点的任务,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诉诸于教研活动,即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利用教研室教师的力量激发集体的智慧来完成。

如果说探寻“进教材”结合点,谋划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进入教材体系,那么,探究“进课堂”方式,谋求的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前者着眼的是“进教材”的程度,而后者着眼的是“进课堂”的效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课堂”。首先,可以作为教材主体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容“进课堂”。比如,在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前言》的教学中,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放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作一个较为具体的介绍,让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地位和主体内容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可以作为教材重要观点的理论或政策支撑“进课堂”。比如,在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教学中,如果把“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策支撑进行阐述,则既宣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又坚定了大学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最后,可以作为论证教材核心思想的典型案例“进课堂”。比如,在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绪论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教学中,如果把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论证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则既能激励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能激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情。当然,“从根本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一种从情感认同到理论认同的建构过程,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学理依据的简单的政治灌输。”[2]即使是找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正确方式,也要采取“进课堂”的正确方法,不能简单的灌输。

尽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到底采取哪种方式“进课堂”,既要考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深入度,也要考虑其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如果不考虑“进课堂”的深入度,只是蜻蜓点水,“进课堂”就会成为走过场,同样,如果不考虑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进教材”就会名存实亡,“进课堂”也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要做到在既保证深入度又保证结合度的前提下完成探究“进课堂”方式的任务,高校思政教师就必须对教材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驾轻就熟,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思政教材不断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且不断出新,所以教师个人要做到对教材内容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驾轻就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借助教研室集体备课平台,利用集体的力量,激发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探究“进课堂”方式的重要任务。需要指出的是,探究“进课堂”方式的任务并不一定一次能完成,这就需要教研室全体教师,要在“进课堂”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自我评价“进课堂”的效果,再通过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取长补短,逐步完善。

二、集体听课:共同检验“进课堂”效果评估“进头脑”成效

审视“三进”工作,“进教材”和“进课堂”只是手段,“进头脑”才是目的,只有进了头脑,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3]所以,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对“进头脑”的成效进行评估。但是,如何评估“进头脑”成效似乎是一个无法求解的问题。事实上,只要稍加审视就不难发现,在“三进”工作中,“进课堂”是中枢,即使“进教材”,也只有经过“进课堂”的转化,才能真正“进头脑”。因此,评估“进头脑”的成效,就可以通过检验“进课堂”的效果来实现。那么,如何检验“进课堂”的效果呢?

首先,由谁检验?是检验“进课堂”效果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很显然,如果由授课思政教师自己对“进课堂”的效果做出好或坏的评判,是不尽合理的。授课教师固然能够根据自己上课情况,对教学效果做出大致判断,但是由于“灯下黑”的缘故,却很难看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就很难客观地把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归于自己的“教”,而总是习惯于把它归于学生的“学”。因此,要克服授课教师自我检验的认识短视和视角偏差,就应该由教研室和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课堂”的效果进行检验,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这两种检验方式缺一不可。一方面,教师的评议只能出自“教”的认识,不能完全体味“学”的滋味,同样,学生的评议只能出自“学”的状态,并不能体验“教”的感受。

其次,采取何种方式检验?是检验“进课堂”效果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研究认为,由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听课,是检验“进课堂”效果的理想方式。理由有四:其一,当前流行的诸如问卷调查和智力竞赛等单纯对学生进行静态考察的检验“进课堂”效果的方式,是欠科学的,因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因此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应该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其二,既然探究“进课堂”方式是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完成的,就应该由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检验“进课堂”的效果,因为探究“进课堂”方式与检验“进课堂”效果,本来就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都以提升“进课堂”效果为目的。其三,教研室教师到课堂听课,一方面势必会以同行的身份审视授课,客观评价“教”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势必会“移情”学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习,充分体验“学”的效果,尽管这种体验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完全的。正是“教”与“学”两种效果的交叠与碰撞,才构成“进课堂”效果的全部内容。其四,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同行的身份集体到课堂听课,实际上也是集体“照镜子”,既是检验别人,也是检验自己,能起到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的作用。

再次,检验谁?是检验“进课堂”效果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高校思政课教研室一般少则近十人,多则数十人,甚至几十人,所以,通过听每个教师的课来检验“进课堂”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选择性地听具有代表性教师的课。第一,可以通过集体听名师的课,检验“进课堂”效果的上限标准。尽管教研室是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进课堂”方式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每个教师“进课堂”的效果就都一样,因为从集体备课探究一致的“进课堂”方式到个体老师的“进课堂”,还要经历个人的二次备课,名师二次备课的水平相对较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名师“进课堂”的效果,就可以作为“进课堂”效果的上限参考。换言之,如果连名师“进课堂”的效果都不好,则表明“进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课堂”的方案就需要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第二,可以通过集体听青年教师的课,检验“进课堂”效果的下限要求。上好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有一定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社会阅历浅,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可以把青年教师“进课堂”的效果作为“进课堂”效果的下限参考,换言之,如果连青年教师“进课堂”的效果都很好,则说明“进课堂”已经达到了预定的效果。第三,可以通过集体听普通教师的课,检验“进课堂”的平均效果。一般情况下,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介于名师和青年教师之间,所以“进课堂”的效果也应该位于平均水平。检验“进课堂”的平均效果,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教师“进课堂”的效果,名师和青年教师一般只占较小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阐述的几种检验“进课堂”效果的策略,要视教研室教师构成等具体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但是,一轮听课活动中被听课教师的覆盖率要达到思政教师总数的30%以上,否则听课面太窄,就很难说明问题,每学期至少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各举行一轮听课活动,以保证检验“三进”工作的实际效果。

最后,检验什么?是检验“进课堂”效果需要回答的第四个问题。鉴于行文的逻辑需要,该问题将在文章后一部分相关内容中作重点阐述,故在此不作详述,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总之,通过教研室集体听课的方式,共同检验“进课堂”的效果,是评估“进大脑”成效的有效方法。但是,检验“进课堂”效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评估“进大脑”成效本身,而在于查纠“三进”不足,改进和完善“三进”工作,进一步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

三、集体评课:协力查纠“三进”不足提升“三进”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所以高校思政课“三进”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因此,不断查纠“三进”不足,提升“三进”水平,就成为落实“三进”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查纠“三进”不足中,查纠“进课堂”的不足是关键,因为“进头脑”只是结果,不是过程,“进教材”的不足,也主要通过“进课堂”反映出来。而查纠“进课堂”的不足,又必须在检验“进课堂”的效果中完成,因为对“进课堂”不足的查找和纠正,总是要对照“进课堂”的效果才能进行。“进课堂”效果不佳的地方,正是需要纠正的地方。故而,立足于检验“进课堂”的效果,在集体听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评课,协力查找“进课堂”反映出来的“三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形成并实施改进方案,是查纠“三进”不足提升“三进”水平必须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查纠“进教材”结合点的偏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进课堂”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因此,检验“进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这就要求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检验“进课堂”效果的集体听课环节,要认真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充分融入教材,如果出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则表明集体备课探寻的“进教材”结合点是偏离的,在后续的集体评课环节就要认真讨论,协力查找原因,并重新找准“进教材”结合点。

其次是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方式的贴切度,查纠“进课堂”方式的失当。相比之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教材”再“进课堂”,比直接“进课堂”宣讲效果更好。但是,先“进教材”之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课堂”,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检验“进课堂”效果的集体听课环节,要对“进课堂”方式的贴切度进行检验,即认真审视“进课堂”方式,看是否既能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深入度,又能充分兼顾“进课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对于贴切度不高的“进课堂”方式,要在集体评课环节协力查纠。

再次是检验教师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熟悉度,查纠影响学生“听得懂”的问题。如果授课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在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就很难讲深讲透,其后果就是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检验“进课堂”效果的集体听课环节,要关注授课教师是否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透彻。如果发现教研室教师普遍存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熟悉的情况,在集体评课环节,要协力查究原因,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如集体学习或者集中培训等。

从次是检验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情度,查纠影响学生“听得进”的问题。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检验“进课堂”效果的集体听课环节,要通过对学生听课状态和教学互动情况的观察,检验学生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趣度,以此反观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合理度。对于那些“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让学生坐不住、听不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集体评课环节充分听取学生代表意见的情况下,要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

最后是检验教师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联系的紧密度,查纠影响学生感觉“真有用”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承担引领大学生思想和指导大学生实践的双重职能,因此,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检验“进课堂”效果的集体听课环节,就要检验授课教师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接地气”,是否通过联系学生当下学习和将来事业的实际,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从而让青年大学生真心感受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用的。对于那些诸如“从理论到理论”让青年大学生觉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用的教学方式,就应及时予以查纠,督促授课教师及时整改,同时提示教研室其他教师要引以为戒,自查自纠。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三结合,只是高校思政课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一种路径选择,要真正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还必须继续借助教研活动平台,激发高校思政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集体作用,不断探索和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探究出更多更完善的“三进”路径、形式和机制,让不断出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迅速、准确进学生头脑,成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丰富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三进检验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博弈名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