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充嗣年谱(一)
2021-12-31毛建威
毛 建 威
(内江市政协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四川 内江 641100)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号梧山,四川内江人。成化十九年举人,二十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旋改刑部主事。以事谪岳州通判,移随州知州,以政绩显著擢陕西佥事,历江西佥事、云南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正德九年,以治行卓异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赈济流民,疏劾宦官,重教兴文。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飞章告宁王谋叛,率部重创叛军,居功至伟,进户部右侍郎。十六年升工部尚书,主持有明以来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成效显著。嘉靖元年加太子少保,寻改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年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康和。著有《梧山集》《靖危录》《水利奏议》诸书。
李充嗣为明代内江进士群体中官至工部、兵部尚书第一人。在明代中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多有建树。一生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临事不惧,敢于有为;重视文教,选贤任能;处事公允,朝野称道。何淡在《墓志铭》中赞曰:“充嗣之名,乃今知之,其为廉也。居官廉,故莅事公。莅事公,故民爱敬。民爱敬,故功业昭。功业昭,故修名立。修名立,然后仁。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信哉。”(焦竑《玉堂丛语》卷五“廉介”)《明世宗实录》称其有“大器度,干局严办,所至有声;性俭素好学,禄入辄散之贫乏,布袍蔬食,终自不废吟诵。”(《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一十五)堪称明代廉能干吏、正直名臣,值得后世研究。但由于本人著述早已佚失,存世诗文很少,给研究带来极大困难。为传承人文精神,宣传文化名人,彰显文化底蕴,促进廉政建设,我们通过搜集家传,并大量查阅方志、别集等诸多文献,初步梳理出他的家世情况及一生主要行迹,形成《年谱》,为今后学界开展对他的研究提供参考。
世 谱
内江梧溪李氏,为“唐凉国公愬之后,某世祖自洮州临潭徙于荆”[1],后迁江西吉水。
元末,入川始祖李细(又名添禄)随军入蜀,以官籍落户富顺。“昉于富顺之龙市,徙内江梧溪,今遂家焉。”[2]细生高祖李允中。
曾祖李观,字季宾。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授训导职,后历任山东单县等七邑教谕,“所至能教人”。以子蕃贵,封兵科给事中。曾祖母陈氏,内江县人,以子贵,封太孺人[1]。
祖李蕃,字秀实。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卒于宣德九年(1434)春二月二十四日,年仅37岁。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初授汉中府教授,以师道自勉。洪熙元年(1425)诏广言路,上《端本》十六策,召拜兵科给事中,“克举其职”,以敢言著称于朝,“九载考绩称最”,将升秩而卒于任。平生素甘澹薄,不置产业,撰《家范》一编教戒子孙,有诗文集《鸣佩集》藏于家。祖母黄氏,内江县人,封孺人[1]。叔祖李蔚,字惟密,正统中举贤良,授元氏县知县。叔祖李华,字士荣,授三原训导,转教谕。
父李吉安(1420-1502),字邦瑞,号愚菴。天顺六年(1462)以博学弟子员膺贡成均。成化二年(1466)任苏州府嘉定县儒学训导。成化十一年(1475)擢湖南澧州华阳王府教授。前母田氏,生母田氏,为姊妹,皆出自内江望族。堂叔李淮安,字邦政,号东泉,儒士,叔祖李蔚长子;堂叔李临安(1430-1473),字邦治,号寅庵,叔祖李蔚次子。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进士,历官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河南清吏司员外郎;堂叔李文安,字邦辅,号鲁庵,叔祖李华长子。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出身,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调任柳州知府,升广西参政;堂叔李齐安,字邦宁,叔祖李华之子,任常德府训导。
李充嗣,字士修,号梧山,行三。娶吴氏,内江县人。续娶余氏、夏氏。长兄李嘉嗣,前母生,早卒。次兄李振嗣,号素庵,以学业著,初为华阳王伴读,后引为藩幕,遂定居澧州。堂兄有李兆嗣,字占熊,贡生,任洛川教谕,升镇南州学正;李元嗣,字继之,号洞山,叔临安长子,岁贡生,初授楚雄府教授,升德阳王府教授;李亮嗣,叔临安次子;李孝嗣,叔临安幼子;李义嗣;李彦嗣。堂弟有李宗嗣,字士重,府教授;李宜嗣,字士行,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举人,叔文安子;李承嗣。
子李松,又写作李崧,号肖梧,国子监生,荫授光禄寺署正。夏氏生。嘉靖初知云南师宗州知州,“训农兴学,涤除宿弊,刻苦清介。迁大理府同知,民追送百里外,号泣之声,不绝于路”[3]。侄李槃,字新甫,号乐湖。兄振嗣子,后入澧州籍,嘉靖四年(1525)乙酉科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工部给事中,升任临安知府。其他堂侄有李枱;李棠;李轸(府同知);李弁(百户);李点;李格;李榘;李准。孙李应寻。
年 谱
一、读书应举,初仕京官(1462-1491)
天顺六年壬午(1462) 一岁
正月十八日,生于成都府内江县梧桐里梧桐山、四面山间李氏老宅。
焦竑《国朝献徵录》卷四十二录李松《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以下简称《行状》)云:“先父讳充嗣,字士修,系出蜀之内江,别号梧山。……肇生天顺壬午正月十八日,享年六十有七。”[4]
《(道光)内江志要》卷一《山川》载:“梧桐山,治东六十里,与四面山隔溪,以梧桐得名,即李康和梧山也。”[5]
《(嘉庆)内江县志》卷六《山川志》载:“四面山,治东五十里,状如伏釜,四面崛起。李康和梧山书屋距此不远,《集》云‘路过三溪水,门迎四面山’是也,俗呼‘团山’。”[6]
按:梧桐山、四面山在今内江市东兴区境内。《集》指李充嗣《梧山集》。
成化二年丙戌(1466) 四岁
父李吉安任苏州府嘉定县儒学训导。
《(嘉庆)嘉定县志》卷十二《名宦志》云:“李吉安,字邦瑞,内江人,贡生。持身端谨,言笑不苟。时郡守贾奭、县令洪冕,皆其乡人。有诖于法者,知吉安为太守所厚密,以五百金求解,峻拒之。求者益奉千金,吉安大怒,将发之,其人乃去。升王官教授。子充嗣,以工部尚书巡抚江南。”[7]
按:嘉定县今属上海嘉定区。
随父母居嘉定,与世家子龚弘为“髫龀之交”,一同习字读书。
李充嗣撰《荣禄大夫工部尚书蒲川公墓志铭》云:“正德辛巳,工部尚书龚公致仕归吴。后五年,为嘉靖丙戌,卒于家。……其子正先赍大中丞毛公状,诣官邸请铭,曰:‘先人待以不朽。’余接之悸怃,忆髫龀时,从先君承乏嘉定县学博,与公处善,及长,又同官,谊弗克辞,遂挥泪顿首允。”[8]
按:龚弘(1450-1526),字元之,号蒲川,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历任严州推官、兖州知府、浙江右参政、福建右布政、湖广左布政。正德十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兼理运河,擢工部侍郎、工部尚书致仕。嘉靖五年卒于乡。著有《蒲川稿》《水经补》《黄河或问》《续中吴纪》《嘉定县志》《玉书楼稿》[9]。
成化六年庚寅(1470) 八岁
好书法,喜吟咏,父戒之。
李松《行状》云:“丱角即能草书,工吟咏。父每以末艺为戒,遂弃其旧习,一意慕古。”
成化九年癸巳(1473) 十一岁
四月二十七日,叔李临安卒于京。
祁顺《巽川集》卷十五《奉训大夫户部员外郎李君邦治墓表》云:“君讳临安,字邦治,号寅庵,世家蜀之内江。……登天顺庚辰进士,丁外艰,服除拜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成化壬辰,迁本部河南清吏司员外郎,阶奉训大夫。……邦治以疏达廉敏,见知有素,方图可以超擢之,未果而邦治卒矣,时成化癸巳四月二十七日也。”[10]
按:祁顺(1434—1497),字致和,号巽川。广东东莞人。李临安同年、同僚。天顺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著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十三岁
读书梧桐山,受业乡儒游诚然先生。
按:《(嘉庆)内江县志》卷三十八《人物志》:“游诚然,号桐坡,蚤岁与李临安、文安受业赵伯州先生。应试不酬,闭户读书,潜心理学,康和李公及门听讲,一乡遵为师表。年九十余卒。仕至蜀府右史。”
父李吉安擢华阳王府教授。
《(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三《职官志》载:“李吉安,字邦瑞,四川内江人。岁荐以嘉定训导,九载,迁华阳王府教授。为人敦朴端凝,言不矫饰,在王所裨益良多。”[11]
按:华阳王府,今位于澧县澧阳镇古城西路。《明一统志》云:“藩封华阳王府,在澧州城内西。本朝永乐二十一年建,自四川成都府迁此。”[12]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 十六岁
入县学,为诸生,辟“梧山书屋”,号“梧山”。
张衮《水南集》卷六《梧山记》云:“蜀故多山,内江之山,惟梧山为胜。山下有溪,靓深映带,环匝数里,溪流若玦焉。其上杂植卉木,烟云滋障若丹璧,而梧桐之生为盛。李氏世居之,历数传,始得今太保先生(按:指李充嗣),因以为号。先生自少读书其下,兀坐点《易》,旁取秦汉以来诸家之文而扬确之,若与兹山上下其议者,于是梧山之名,自诸生时而已显号于人人矣。”[13]
按:张衮(1487-1564),字补之,号水南,江阴人。正德十六年进士,仕至南京光禄寺卿。李充嗣门生。
杨廉《杨文恪文集》卷三十五《梧山书屋记》云:“梧山书屋者,宫保李公士修,平生读书之作也。公自逾冠领乡荐、对大廷,应列宿之选,登瀛洲之上,皆自书屋中所得而然也。……梧山在邑之境内,昔扬雄草《玄》于一亭,杜甫吟诗于一堂,二公俱蜀人也,其亭其堂,皆名天下而传后世,孰谓公之书屋,不亦名天下而传后世也哉。”[14]
按:杨廉(1452-1525),字方震,号月湖,一号畏轩,江西丰城人。李充嗣同榜进士,同选庶吉士,交往甚厚。历任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太仆卿、顺天府尹、礼部右侍郎、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岁试毕,游翔龙山,有诗。
《(嘉庆)内江县志》卷四十八“艺文志”录李充嗣《游翔龙山》诗云:“与客山行日未斜,土墙茅屋野人家。湍流影倒横溪石,遮住家梅几树花。”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 十七岁
受父命,北上京师,拜编修马廷用为师。
李松《行状》云:“既长,偕素翁北学京师,为西充少宗伯马紫崖门下生。初至,适有边急,紫崖私试策举兵储为问,目父,即条对,区处精当,皆有证据。紫崖称其年穉才老,虽练达边事者殆不是过。他日司国,幸执此以往,子必勉之。”
按:马廷用(1446-1519),字良佐,号紫崖,西充县人。成化十四年进士,以善教闻名,三子皆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二十岁
正月,行加冠礼,友人赠字“士修”,遂以字行。
杨廉《杨文恪公文集》卷三十六《宫保李公士修字说》云:“宫保内江李公,以予与之同登甲科、同读书中秘,相厚善也,乃命为其字之说。盖公加冠之时,朋友以‘士修’祝而字之,自是而后,所以修之者益严益密,今则道明德立矣。”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二十二岁
秋,回川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
《(嘉庆)内江县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举人》载:“成化癸卯科举人:李充嗣见甲科。”另,《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进士登科录》云:“四川乡试第八名。”[15]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二十三岁
春,赴京会试,落第。
夏,舟过孟市(亦写作茂市,今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有诗。
《(嘉庆)内江县志》卷四十八《艺文志》录李充嗣《孟市舟中》诗云:“万斛舟中橹一声,水光山色伴离情。君亲两地关心切,彻夜江风梦不成。”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 二十五岁
秋,表兄刘瑞乡试中举。
《(嘉庆)内江县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举人》载:“丙午科:赵文杰知县,有传。刘瑞见甲科。邓翰见甲科。”
按:刘瑞(1464-1525),字德夫,号五清,内江县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人,弘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太常卿,礼部右侍郎。为官清廉,爱护黎民。卒后赠尚书,谥文肃。其母田氏与充嗣母为同胞姊妹。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 二十六岁
春,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内江县志》卷三十五《选举志·进士》载:“(成化)丁未科:李充嗣历宫保尚书,有传。 周楫字济之,知府。张拱历郎中,有传。”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八:“丁巳,授第一甲进士费宏为翰林院修撰,刘春、涂瑞为编修。选进士程楷……李充嗣……潘楷三十人,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读书。命右春坊右庶子汪谐、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检讨傅瀚教之。仍令有司给酒馔、纸笔、器物如例。”[16]
弘治二年己酉(1489) 二十八岁
授户部山东司主事,因叔文安为该司郎中,旋改刑部河南司主事。
李松《行状》云:“弘治己酉,徙户部山东司主事,以叔祖鲁庵翁官是司正郎例回避,改刑部河南司。审鞠多所平反。”
按:《明史·李充嗣传》所载“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有误[17],应为“以从父文安为郎中”。据祁顺《巽川集》卷十五《奉训大夫户部员外郎李君邦治墓表》记载李临安卒于成化九年(1473)。李充嗣授户部山东司主事时,叔父李文安(号鲁庵)任户部山东司郎中。
寄同年刘春《值秋台》诗。
刘春《东川刘文简公文集》卷二三《和士修值秋台》诗云:“夜堂灯火怯深寒,更仆传诗拂几看。最喜拔茅当此世,空惭窃禄具儒官。黑头入仕恩方渥,丹笔回春墨未干。好为圣明流德泽,协中事业岂为难。”
按:刘春(1459-1521),字仁仲,号东川,又号樗庵,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历翰林院编修、修撰,迁左谕德,擢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简”。与李充嗣为同年进士,且与充嗣父吉安,叔淮安、文安多有交往。
二、触忤中贵,外放十年(1492-1501)
弘治五年壬子(1492) 三十一岁
九月,受刑部“索囚贿案”牵连,谪岳州府通判。
《国榷》卷四十二载:“九月,壬午,以隶卒诈取狱囚,刑部郎中车霆、陈章,员外郎蔡相、陈宣、郁容,主事朱仪、侯直、仲本、张恺、姚文灏、张景琦、朱清、李充嗣俱下狱、调外。”
植柳道旁,爱民如子。
《(天启)成都府志》卷二十二《人物列传》载:“李充嗣,内江人。成化进士,任岳州通判。府治去仓所十余里,小民惮暑,难于肩运,嗣为植柳道旁,遂名‘李公堤’。”[18]
《(光绪)巴陵县志》卷五十《职官志·宦绩》:“李充嗣,内江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嘉靖初岳州通判。严明廉介,造士爱民。”[19]
登岳阳楼,有诗。
《(光绪)巴陵县志·岳阳楼集(上)》录李充嗣《登岳阳楼》诗云:“百尺危楼枕洞庭,古今迁客屡曾经。衡湘雨过千山碧,蒲柳春深两岸青。孤棹寂寥横野渡,宦途飘泊笑浮萍。醉吟倚就阑干卧,鹤唳惊回午梦醒。”
重修君山湘妃庙。
《(光绪)巴陵县志》卷十二《建置志》载“君山湘妃庙,唐以前建。明弘治五年,通判李士修重修,拓其制,中为大殿,后为懿范宫,前为门,周绕以垣。”
承檄审讯九溪夷冤狱,任法严明。
李松《行状》云:“谪判岳州府,督储有法,民自不扰。尝勘九溪夷情,盖大狱也,持牍立判庭中,而冤者获伸。”
刘忠《少傅野亭刘公遗稿》卷四《愚庵李公墓表》云:“坐累谪岳州府通判,才猷操履,益见重于当道。尝勘九溪夷情,不挠法。其酋长阴遣人至公庐舍,欲假回禄之虐,以泄其私忿。忽见一巨人,擁绛袍立左右,遣者惊走。后酋长在囹圄告人曰:‘李岳州有神人拥护,后必当大贵,我不言,人故不知也。’”[20]
按:刘忠(1452-1523),字司直,河南陈留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十五年乞致仕,卒赠太保,谥文肃。
孝宗弘治九年丙辰(1496) 三十五岁
擢随州知州。
《(同治)随州志》卷二十《职官》载:“李充嗣,(弘治)九年任,有传。”[21]
三月,表兄刘瑞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
《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登科录》载:“刘瑞,字德夫,年三十六岁,四川成都府内江县,民籍,国子生,治《书经》。……四川乡试第六名,会试第十名。”[22]
按:刘瑞为第三甲第一百六十六名。
《馆阁漫录》卷七“弘治九年”:“闰三月戊申朔。己酉,选进士顾潜、陈凤梧……刘瑞二十人为庶吉士。”[23]
叔父李文安出知柳州,王阳明赠《序》。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九续编四《送李柳州序》云:“弘治丙辰,柳州知府员缺,内江李君邦辅,自地官正郎膺命以往。”[24]
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
弘治十年丁巳(1497) 三十六岁
八月,捐俸建“岁丰桥”,父老更名“李公桥”。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二《艺文志下》宗彝《李公桥记》云:“随城之西百二步许,曰合溪,……前代不知谁桥溪上,父老相传曰‘岁丰桥’,世远未决,而桥毁者不知凡几许年。……有时山水泛漾……涉水者往往陷溺,岁为民苦。弘治丙辰,随守李公由秋官谪判岳阳,擢守随。下车岁余,日矜民悴,巡阡陌,每过此回顾,心一恻然。丁巳八月,捐俸鸠工,凿石磙山……仅二月而桥告成。……父老欢呼道上,相率请记于予,且曰:‘……请更之为“李公桥”何如?’余如父老言以告别驾吴公时冕、节判王公宗器、幕宾马公彦德,咸成之如一口。”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 三十七岁
十月,表兄刘瑞授翰林院检讨。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载:“戊辰,授翰林院庶吉士濮韶、陈霁、叶德、贾咏俱为本院编修,汪伟、王九思、刘瑞俱为检讨。”[25]
创安居社学。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二《艺文志下》萧音《重修安居社学记》云:“古今一道德,齐风俗,育人才,必资于学,而究其端,则自蒙养始。……安居社学,创自司马梧山公,堂室略备,召子弟之秀者而教之。”
修城隍庙。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二《艺文志下》尹儒《新建城隍庙钟鼓楼记》云:“随祀城隍庙,在州治东北隅,基丽中衢,旧制罔备。弘治中,前州守大司马梧山李公间一修之。”
弘治十二年戊午(1498) 三十八岁
正月,甃温泉,构瑞莲亭、洗心亭,凿夜光池。
《(同治)随州志》卷十四《古迹》载:“温泉,在州西南百二十里梅邱山谷间。……知州李充嗣芟剔秽草而出之,甃以为池,复构亭其上,匾曰‘温泉’。莆田俞钊,为作《温泉记》。”
又:“瑞莲亭,在城北临濠水,旧志称明知州李充嗣建,推官华清为之《记》然。记云:‘公守兹土,作而兴之,使昔之颓垣毁堞,荒榛野草,今皆为雕甍画栋,晶彩夺目。’……充嗣又建洗心亭,亦在城北濠水上。今皆废。”
又:“夜光池,在城西隅白云楼下。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凿。平波十亩,中通泉脉。池之前即白云书院,故宋欧阳子祠堂也,阅久而废。”
政暇之时,携宗彝等登白云楼,游栲栳寺,有诗。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一《艺文志上》录李充嗣《夏日登白云楼》诗,诗云“浪迹湖湘几度秋,百年忠孝是身谋。葵心老更倾斜目,闲倚云端独上楼。”
又《栲栳寺》诗三首,其一:“神斧劈山原何年,千寻落涧声潺潺。鸡犬不闻天地别,松阴十里无人烟。”其二:“峨眉卷翠青如洗,香拂阑干曙光里。天风石上吹人衣,山僧云卧呼不起。”其三:“月明鹤唳松露凉,石窗袅袅腾炉香。携僧笑入云深处,云破乌啼山苍苍。”
按:宗彝,湖广随州人。成化二十年进士,由建德知县擢御史,弹劾权贵,罢官归里,与李充嗣相友善。
登大洪山,游黄仙洞,有诗。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一《艺文志上》录李充嗣《游洪山》诗三首,其一:“一雨清凉万物新,省耕随地踏芳春。明时愧我叨民牧,尚有饥寒洒泪人。”其二:“路入羊肠面面山,万寻苍翠水云间。劳形老大浑无补,逢着幽人也厚颜。”其三:“为爱名山杖策来,从行冠盖野人猜。衲衣伴我寻芳处,漫写新诗扫石苔。”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 三十九岁
刻唐代诗人刘长卿文集。
明弘治李士修刊本《刘随州文集》载宗彝《刘随州诗序》云:“西蜀内江李公士修,由秋官作判岳阳来知随,好古颖敏,劳心苦节,日以诗书礼义风化随人。一夕乘暇过南山草堂,谓予曰:‘人之精华,吐露为文,文之神妙,吟咏成诗。大可经天地护世教,幽可通鬼神,远可藻饰休光,无非诗也。晚得刘随州诗,纯正典雅,关风教,虽尝刻之临洮守李君,而所传不广,好诗者每每惜之,庸是捐资付梓,俾人知刘诗盛可颉颃李、杜,而乃不失诗三百篇古意。’……予窃惟李公知诗与文相为用,实补治化,特取于诗。……弘治庚申夏四月二日,赐进士出身,监察御史随阳宗彝书。”[26]
又沈宝《随州文集后序》云:“今随刺内江李侯士修,以诗闻者,尝思有以风化随人,而使随之俗警于诗,于是乎求长卿集而重刻之,图光随而厚长卿者如此。李侯之志,亦可嘉尚矣哉!”[26]
按: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唐代诗人。唐天宝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再贬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筑防洪堤,建州城东西南三门。
《(同治)随州志》卷六《城池》云:“弘治十三年,知州李充嗣筑堤以御水,自城西隅环而南至城东隅,周五里许。复为垣于堤上,以为外城,设东西南三门,门各有楼。”
为北宋欧阳修建“文忠祠”。
《(同治)随州志》卷六《城池》云:“欧阳文忠公祠,在城西隅白云楼下,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建,额曰‘白云书院’。后临夜光池,亦充嗣所凿,以寓意灵蛇遗迹。”
为北宋名宦尹洙建“尹公亭”。
《(同治)随州志》卷十四《古迹》云:“尹公亭,在州治东,宋尹洙谪随时所居也。……明知州李充嗣复立于白云书院。”
重建白云楼。
《(同治)随州志》卷十四《古迹》云:“白云楼,在州治西城上,宋邢恕贬随日,其子居实从焉。……后人即其地建楼,遂号白云楼焉。楼废,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凿城西地为夜光池,于池南累土为基,高与城等,复建是楼。”
于梅坵镇厉山店设社学、铺舍、公廨、厅房,以严保障。
秦金《安楚录》卷二《奏疏》《钦差巡抚湖广地方兼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秦题为地方事》(正德十一年)云:“照得湖广德安府随州梅丘镇……地名厉山店……军民杂居,商贾交集,诚为该州直北襟喉要地。先年,去任知州李充嗣在彼设立社学、铺舍、公廨、厅房,将以潜消强悍之习,预防奸宄之萌,立意甚善,至今遗构尚存。”
建随州名宦、乡贤二祠。
《(同治)随州志》卷三十二《艺文志下》录沈钟《随州名宦乡贤祠记》云:“内江李君士修方守随州,逾年百度具举,乃按古今载籍,标其乡贤、名宦,为立祠宇州学之东偏,将以岁时崇祀事于斯,抑将以为后来生于斯、仕于斯者劝,其用心远矣哉。”
父辞王府教职,归内江梧溪。
刘春《东川刘文简公文集》卷十八《愚庵李公墓志铭》云:“久之,王以贤闻,得复爵。公乃屡辞,王固留之,属病革,世子方在襁褓,举以托公。公不得去,益悉心匡辅,每劝诱世子谆谆以读书崇礼、遵祖训为言。世子继袭爵,公曰:‘吾于先王之托至是始不负矣,且年至,固当去也。’因移病。王知不可留,始听其归,率诸将军饯之,其缙绅士民送者,至流涕不忍别,盖公之忠实得于上下之心有如此。”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 四十岁
正月,主持州试,拔学子李中为增广生。
李中《谷平先生文集》附录载罗洪先《明故通议大夫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谷平李先生行状》云:“先生姓李氏,讳中,字子庸,吉水平谷里人也。……辛酉访大父寓舍如随州,是时大司马李公士修初为州守,见其文,异之,荐为州学增广生。”[27]
按:李中(1478-1542),字子庸,明江西吉水人。正德二年举湖广乡试第一人,九年登进士第,授工部主事,后官至总督南京粮储,卒于任,谥“庄介”。
三月,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分理边饷。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载:“三月,甲寅,升湖广随州知州李充嗣为陕西按察司佥事。”
李松《行状》云:“辛酉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分理边饷,以公勤著声。时有中贵挠法,父正色不少屈,恃势毒虐益甚,父劾其贻害地方十余事。疏上,孝庙褒其直而中贵衔之,欲甘心焉。”
建甘肃山丹卫学,修河渠。
杨春茂《重刊甘镇志》卷《建置志·学校》载:“山丹卫学,城东南隅。正统五年都指挥杨斌建。……弘治中,都御史刘璋、佥事李克[充]嗣相继修大成殿及两庑斋舍。”[28]
王钦《建五坝龙王庙记》云:“山丹卫治南五十里许,有石嘴山焉。山下有大河一道,名暖泉渠,总河口即渠民衣食源所属也。自昔海盗出没,阻于修浚,民田尽芜。迄明弘治三年[按:此处年代有误],都御史刘璋饬佥事李公克[充]嗣智理厥事,乃选守备都指挥武公振疏导之。”[29]
寄诗同年苏葵。
苏葵《吹剑集》之《佥宪李士修寄诗数十章,书二绝报之》云:“风雅遗音久不闻,珠玑新样带山云。吟哦不尽怀公意,起步长廊印月痕。”[30]
按:苏葵,字伯诚,广东顺德人。李充嗣同榜进士,同选翰林庶吉士。后以翰林院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历四川学政,迁福建布政使。
三、守制侍亲,强令致仕(1502-1509)
弘治十五年壬戍(1502) 四十一岁
九月,父卒梧溪,回乡守制。
陆深《俨山集》卷八十三《愚庵李府君诔》云:“府君蜀内江梧溪李氏,讳吉安,字邦瑞,仕至华阳王教授。年八十解教授,归梧溪。居溪余二年,以弘治壬戌九月晦日考终正寝。”[31]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 四十二岁
葬父于乡,刘春撰《墓志铭》。
刘春《东川刘文简公文集》卷十八《愚庵李公墓志铭》云:“公卒二年,充嗣卜葬于邑西应龙岗之原,迁前母之柩祔焉。”
弘治十七甲子(1504) 四十三岁
居乡守制,乡人萧世尚登门问学。
《(嘉庆)内江县志》卷三十八《人物志》云:萧世尚,字可友。髫年能口授成诵,解声律,康和李公出扇命题,曰:“风也圣之清,用也圣之时,夫物有然,何独人而疑之?”李公大奇赏。……自是益工词赋。
僚友章爵擢升眉州知州,以诗相勉。
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卷五《书宫保遗墨后》云:“宫保大司马梧山李先生,弘治间出刺随州,与郡丞章止庵先生厚善。止庵刺眉时,梧山过蜀,所贻诗二纸,诗有云‘为民忧国我君先’,又曰‘争道眉州太守贤’。书有云:‘入境士民之颂如出一口。然秋霜之后,继以阳春,又与造化合德矣,其称美之实,切偲之益,非苟言也。’余出梧山门下,深知其慎许可,后之欲知之止庵者,考其言,一公案也。止庵冢嗣祥装潢成卷,余读而嘉之,乃书于后,章氏之子孙尚有以宝之哉。”
按:章爵,字舜卿,号止庵。随州人,中乡试第一人,初任南安府上犹县知县。弘治九年迁分宜县令,移郡丞,与李充嗣相友善。弘治十五年升四川眉州知州,爱民如子,百姓称道。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四十四岁
冬,服阕至澧,省侍其母。
李松《行状》云:“壬戌,会愚庵翁讣至,去位获免,居丧三年,哀毁骨立,人称为‘李孝子’。服阕至澧,省侍太夫人侧,欲图终养,踰年未行。”
正德元年丙寅(1506) 四十五岁
潘希曾遭宦官刘瑾除名,过澧州,以诗相慰。
潘希曾《竹涧先生文集》卷一《澧州次李佥宪士修韵二首》诗,其一:“下马西风鬓有沙,偶同尊酒话通家。春风二十一回梦,几见锦官城外花。(原诗按:李,蜀人。余幼随宦其地)。”其二:“每嗟云树隔江天,目断西山旧雪巅。忽漫相逢伤久别,秋灯挑尽两连绵。”[32]
按:潘希曾(1476-1532),字仲鲁,浙江金华人。其父潘璋任四川按察使提学佥事时,李充嗣、刘瑞为其门下生。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不赂刘瑾,瑾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后历官太仆卿、南赣巡抚、工部兵部侍郎,卒赠兵部尚书。
按: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正德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得武宗信任,其人利用权势,收受贿赂,暴敛钱财,排除异己,诬陷贤良,权倾朝野,人称“立皇帝”。
正德二年丁卯(1507) 四十六岁
春,表兄刘瑞被刘瑾勒令致仕,侨寓澧州。
过庭训纂《本朝分省人物考》之《刘瑞传》云:“丁卯,……瑾矫诏斥大学士刘公健而下贤士大夫凡五十三人为朋党,勒令致仕,瑞与焉。瑞闻之恬然,奉母以行……由常德至澧,田淑人女兄即兵部尚书李公充嗣之母在焉,适岁暮峡险,田淑人不欲归,遂依李公居之。李公以田数亩助其饔餐之资。”[33]
游梦溪寺,为新桥命名“利终”,刘瑞有记。
刘瑞《五清集》卷十一《利终桥重修记》云:“丁卯春,予事史馆,瑾矫诏罢归,适今云南李按察士修遘于澧,予表兄弟也。士修要予游澧之梦溪寺,寺之东有桥曰利终,相与步徙,久之乃返。时主僧惠庆者年已七十余矣,居无何,桥涨以圮,庆筑而修之。……庆尝请予记,予辞不可,请愈力。士修昆季又以强予,予方固辞,士修曰:‘盍记其利终桥何如?桥也者先王莫之废也。’予曰:‘诺哉!’”[34]
六月,生母田氏卒,葬澧州。
杨廉《杨文恪公文集》卷四十三《李夫人田氏哀辞》云:“夫人以仲子振嗣复为华阳府伴读,乃为诸孙留澧。其卒也,诸子欲遵孟轲氏归葬于鲁之故事,因感异梦,得吉地于澧城之西五十里,遂葬焉。”[35]
刘瑞《五清集》卷十《祭李姨母文》云:“呜呼!痛哉!惟夫人我母同胞,既两氏之从仕,慨南北之迢遥。屈指星霜,动逾三纪,兄弟之会,一再而已。瑞也去国奉母西征,道出澧兰,又获聚星对榻夜语,风雨孤灯。斯时也,我母盖萧然其苍颜白发,而夫人亦已颓乎卧疾于床屏矣。孰谓甫及两月而夫人之庭以铭以旌耶。”
秋,门人李中乡试中解元,致书相勉。
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卷五《祭先师梧山先生墓文》云:“偶登科第,捷报于南,公喜不寐,邮诲至三。”
正德三年戊辰(1508) 四十七岁
六月,刘瑾指其“违限新例”,勒令致仕。
李松《行状》云:“丙寅,正德改元,阉竖刘瑾用事,盖中贵党也,必欲中伤,以释旧憾,密遣遉者下陕西伺察,久无所得,事遂寝。戊辰,乃攟其服制违限新例,免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