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川剧舞台艺术供需研究

2021-12-3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川剧消费

钟 淯 媛

(内江师范学院 范长江新闻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并兼有政治性、文化性和商业性。其基本特征是表演性,反映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川剧是以服务形态存在的,它不像文学、美术、电影、电视作品那样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个间隔的内容保持下来,而且它无须借助于物质媒介的物质生产过程,它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是直接交换。以产品形式流通的文艺作品和以服务形式流通的作品有一定的差异。川剧所提供的是一种艺术服务活动,其作为世界非物质化遗产,越来越受到观众和市场的喜爱。川剧不是作为一种物态的、固态的产品,川剧服务的消费具有即时性,即整个表演所呈现的一个时间过程。表演类艺术产品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预期产品和附加产品。核心产品是产品本身,预期产品是指对产品购买和产品消费的一般性期待,附加产品是指其超过观众一般期待之外的产品特色和利益[1]。川剧的创作主要以编、导、演为主,在剧团中产生并公开演出的过程,它由讲白、表情、动作等综合完成,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参与剧场演出的三度创造。从《糖坊风云》的编剧和演出可以看出,在融合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只有打造传统文化产业,让当地戏曲文化频繁地进入观众视野,才能够有效地打通进入市场的大门,顺应融合媒体的需求,促进戏曲市场消费的发展。从其创作过程可以看出,川剧的生产是从艺术积累形成剧本开始,再由剧本创作为舞台艺术,实现艺术生产和创新,最终通过公开演出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个艺术创作生产中的社会价值是通过艺术表演提供给大众高雅的艺术感受、艺术熏陶来实现的,并同时也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延续。艺术生产社会效益的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功能,强化其意识形态属性,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它的经济价值不仅提供了艺术生产的成本回收途径,也可以将其用于艺术的再生产、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一、川剧舞台艺术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市场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吃、住、行等消费极为便利,消费者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川剧舞台艺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但其传统的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的大环境。当前,川剧舞台艺术面临不少挑战,主要包括:

第一,表演场所较为固定单一。早期的川剧演出场所常常出现在农村中的寺庙和小镇,还有一些用来祭祀的万年台,这样的表演场所既简陋又狭窄。后来,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剧院,大多还是以门口售票、观众排队入场的模式,相对于住得较远的戏迷来说,这种固定的表演场所常常会限制他们观看演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川剧表演场所也需要革新。互联网的普及为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更愿意待在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观看。这样的观看方式虽不及在现场观看更具有感染力,但相对来说更加自由。观众还可以在自己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跟唱,可以更加清楚看到演员的演出,这样的效果是在现场环境中达不到的。

第二,演出宣传不到位。传统的演出宣传都在演出场地门口张贴相应的宣传文字或者宣传画报。通过宣传,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演出的情况。用这种方式来吸引观众,可以激发他们的观看欲望,但这样的方式观众覆盖面较窄,甚至会延迟获得演出信息的时间,不利于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在演出市场的不断发展中,演出的宣传甚至决定整个演出的收益,它能够帮助整场演出获得更多的观众。

第三,观众数量呈下降趋势。受现代电影、网络的冲击,传统戏剧的观众数量日趋下降,川剧也是如此。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年轻的一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而对传统的以说唱为主、节奏缓慢的川剧产生不了很大兴趣。这也为包括川剧在内的戏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改革以迎合广大观众的口味,但可能会失去传统艺术的形式甚至内容,不改革就只能坐等市场的淘汰。

二、川剧舞台艺术的消费需求

川剧艺术市场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关系。市场需求量越大,门票价格反而会降低。这种需求规律构成了需求关系,也影响整个川剧市场的消费。如门票的价格降低,那么在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减少戏曲演出的消费而增加其他舞台艺术的消费,从而导致对戏曲的需求量减少。同理,假设戏曲门票价格不变,而其他舞台艺术门票的价格提高,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这就是产品的替代效应。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更多的川剧演出门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川剧消费的需求量。如果说消费者的收入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保持原有审美水平和偏好的情况下,艺术消费需求也会增加。

对于川剧艺术消费,消费者的偏好、商品的价格、价格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经济因素最为重要。川剧消费是精神审美消费,对于有消费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的观众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寻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实现。虽然各种需要并不是严格按层次予以实现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实现。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说,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精神消费的需要才更加清楚地体现出来。当一个人在保持原有经济水平和物质需要不变的情况下,才会去满足个人的艺术消费活动。

人际网络传播经济影响人们对川剧艺术的需求量。若消费者之前有欣赏川剧表演的相关美好体验,则会通过人际网络传播该戏剧优缺点,成为人们业余时间的谈资,从而带动更多消费者选择艺术消费品。同时,广告效应也会提升观众对川剧的需求。艺术消费品虽然不同于一般商品,但为了顺应市场和扩大影响,也需要广告传播来进行宣传。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会涉及艺术产品的产品特征和特色,以及能够通过广告来获取该艺术消费品潜在消费者的数量[2]。美轮美奂的广告活动同样能刺激消费者行为,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因此,作为艺术消费品,川剧不仅仅是满足观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提高需求,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获取艺术消费提供更多的便利。

学界的研究表明,川剧艺术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艺术,对其有兴趣爱好的消费者一旦形成了消费习惯,很难通过消费其他娱乐产品来替代。随着本土川剧行业的不断规范和建设,基于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度增强,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应综合考虑观众对川剧舞台艺术的需求。观众群体的需求变化,包括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对观众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川剧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培育,需要从多方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来提高川剧艺术消费需求,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促进川剧艺术表演市场的繁荣。

三、川剧舞台艺术的供给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舞台艺术的消费受到一些其他消费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3]。舞台艺术的供给影响剧本的创作和销售。创作过程对应剧团供给量,门票出售对应销售供给量。目前在艺术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大多的文艺工作者和剧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渐渐失去对当地受众的服务功能,自身定位不明确,偏离了舞台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缺乏对公众舞台艺术市场的变化和反馈回应,能够为公众提供的川剧演出场次较少,在供给方面严重达不到消费者所需要的数量,造成一种行业封闭性的状态,好多剧院存在于“自娱自乐”的情况[4]。

艺术创作者可以定义为卖方,欣赏舞台艺术作品的受众为买方。在舞台艺术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自身的经济收入、教育水平、艺术素养、审美兴趣和消费欲望会影响舞台艺术作品最后的供给量,也能看作舞台艺术市场的供给出路。川剧作为舞台艺术消费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消费品因素包括消费品的价格、消费品可获得的便利程度、消费品性价比等。从艺术生产创作角度来看,舞台艺术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这种供给的满足,或者是否构成这种供给关系,取决于个体的种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费者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者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对川剧消费水平高低。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消费者往往对艺术性强的艺术产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一般的消费者则对通俗化的艺术产品较为偏爱;第二,消费者自身的艺术素养。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积累来源于消费者自身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同时还有平时对艺术的积累,从心理上产生对舞台艺术价值的共鸣。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第三,受公共艺术服务运作的影响,会出现舞台艺术与受众的需求不平衡。有的地方因为消费者对川剧艺术审美的个体差异,对地方戏剧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剧团演员、公共资源方面的缺乏,再加上“老剧新演”能够提供给观众品鉴的剧目较少,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造成了供给不平衡的现状。这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青年一辈的创作者为当地的文化艺术传承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艺术创作效率,为当地老百姓呈现出更多能够反映地方特色、方言文化的好剧本。

现实的舞台艺术市场往往存在卖方设置的门槛,如门票价格过高、可获得舞台艺术消费的场所和时间不合适、舞台艺术产品质量不高等,这都会或多或少制约舞台艺术的供给。

首先,艺术演出的门票会影响消费者是否选择舞台艺术进行消费。艺术消费者的经济收入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应能够支付相应的艺术消费。但一场演出的票价往往高达数百元、上千元,若舞台艺术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差距过大,消费者往往因为难以承受高昂的票价而放弃舞台艺术消费。当前,我国有2.5亿人已进入中产阶层。这部分人的消费意愿强,消费水平高,这样的家庭更有意愿进行这样的消费以满足家庭精神生活的需要[5]、丰富兴趣爱好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学者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展了川剧等演出的门票市场价格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门票价格为人均GDP的1%。这一数据在美国、加拿大、韩国分别为0.05%、0.02%和0.01%,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则占比低至可以忽略不计。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门票价格水平是国外其他国家平均数的20倍左右。因此,造成演出门票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昂的演出成本,二是赠票现象严重,三是舞台艺术消费市场的培育不足。门票过高所设置的门槛拒绝了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导致川剧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川剧艺术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另外,中国艺术院团的内部艺术管理需要加强。我国持续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有针对性地将这种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艺术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并不在艺术本身或者专业人才身上,而是受到落后的艺术管理模式和僵化的体制的制约。以前,艺术院团大部分是国有性质,收入稳定,地位优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产生懈怠,严重影响艺术的活力和创新。我国目前编列的文化经费预算,除了支撑市属艺术院团的运营和文化基金的支持之外,还应视国办院团、民营院团、企业院团上报的文化艺术项目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支持。

其次,舞台艺术产品消费获得的便利程度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直接带动了剧场的快速改造、翻新与新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1998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了约一千亿资金,改造、扩建、新建剧场多达266个。这其中,从1998年到2000年就建成投入使用了34个剧场。此后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分别建成的剧场数量为61个、102个,而到了“十二五”前两年就完成了69个剧场的建设,总体节奏明显加快。但是,在剧场兴建的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暴露出来,最突出的就是由于剧场选址的不合理导致周边潜在消费者交通不便。对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观众而言,影响其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得消费的便利程度,这也决定着消费者对艺术消费品的态度。消费者的态度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倾向和情感,倾向越大,正向态度就越多[6]。交通便利、是否有空余的停车位置、时间是否符合自己的安排、购买门票是否方便等,周边的便利程度及服务质量等等都会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肯定,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决策。总体而言,现存的艺术院团中已经很少有地方剧团了,特别是以前川剧中常见的祠庙戏台和会馆戏台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可供当地观众观看川剧的场所也不多。从个体来看,当地居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都会影响到川剧的消费需求[7]。同时,一些民营川剧团会为了满足周边及当地戏迷的需要,搭建一些小型的可供听戏的场所。这类民营川剧团大多处在城市的边缘,演出场所租金较低,剧团内的环境及演出设备设施较为陈旧,好多音响设备都用了多年,较为老旧。此类民营剧团演出收费也较低,无形中也吸引了不少收入较低的老年戏迷进行消费。在一些地方性多功能剧院,各种商业演出混合使用的情况较多。剧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举办音乐剧或演唱会,川剧演出的场次几乎是少之又少。为了提高川剧舞台艺术的消费,只有先从剧院本身出发,使商业剧院同当地川剧团进行沟通,先从一些经典的川剧剧目开始演出,吸引更多的老戏迷的观赏。还可以申请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及补贴,使老百姓把川剧舞台艺术的消费变为日常生活消费,让川剧艺术走进百姓。

再次,舞台艺术的品质高低影响消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川剧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特殊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其审美价值只有在观众欣赏中才能得以实现。川剧艺术家为了能更好地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作品的社会效益,在戏曲艺术创造中要考虑到观众因素。任何戏曲在创造过程中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接受类型”,并且依据观众的“接受类型”跨越消费的门槛,使观众能够体悟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果剧团的川剧演出品质较低,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就会影响观众对整个该剧团艺术消费的持续性。作为供给方,艺术创作者、剧团编剧及相关工作人员只有不断总结思考、把握观众的心理特点、提高演出品质,才能够树立剧团艺术产品在观众心中的稳固地位,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艺术产品不能脱离消费者而单独存在,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形成一定的固定消费模式,剧团的相关的建设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

最后,名角是否参演对舞台艺术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名角的加入,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审美引力,消费者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便签化的审美态度和较为稳定的审美需求去品鉴川剧艺术作品[8]。

四、提高川剧舞台艺术消费需求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一民族瑰宝,使其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和满足广大戏剧爱好者对川剧舞台艺术的消费需求,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第一,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定位川剧艺术。在传统的川剧市场中,依靠广大忠实的票友,满足他们的日常娱乐和精神需求,整个剧团就能够得以生存。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川剧已经不是大家的精神必备需求了,并且式微现象明显。所以,川剧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创作出高质量、时代特色明显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要朝着文化产业的方向推进,实现对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样才有可能重新绽放出活力。作为国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旅游价值极高,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进行川剧艺术传播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对于游客来说,希望在欣赏大自然秀丽风光的同时,能够深入当地体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戏剧往往是最佳的文化载体,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文化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川剧表演团体应主动与旅游产业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作为精品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更加多元化、市场新引力更大的精品旅游项目。具体说来,可以把川剧表演与当下流行的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从而让川剧重新回到孕育这项艺术的原生乡村环境中,既可以满足游客对旅游项目和内容的需求,也可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经济收入。在设计具体的川剧旅游产品时,要对川剧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在形式上更加灵动多变,不失川剧传统特色的同时又契合当下的时代潮流。这其中,川剧的戏剧元素和脸谱是最具吸引力的,不仅可以开发精美、便携的旅游纪念品,还能融合到传统服饰和家居的设计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发行川剧纪念邮票或明信片、大型节日或赛事的吉祥物的设计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能够进行一定的批量化、规模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推动川剧的产业化发展,将其推广至全国,进而走向世界。

第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艺术形式。目前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休闲娱乐活动极其丰富,对于传统的戏剧艺术来说,必须要依托当前的新平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基于此,川剧可以综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报纸、自媒体等传播媒介实现艺术的对外推广。另外,川剧还可与影视动画进行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川剧的认知群体,还能突破川剧舞台的限制,让川剧走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近些年,经典的戏剧作品如《西厢记》《天仙配》等都被搬上了电视荧屏,收获了一大批的拥泵。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则是把小朋友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将戏剧与动画创造性的融合起来,把戏剧的音乐、舞美、脸谱、身段表演等融合到动画中,极大地提升了戏剧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川剧与动画的融合可以将川剧的韵味得以保留,为观众带来全新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趣味性也更强,更加契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取向。

第三,加强多元化合作。在川剧舞台艺术市场,核心的消费群体还是集中在收入较高人群,特别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统计显示,收入越高,对舞台艺术的需求就越高[9]。消费者对艺术活动积累越多,艺术素养就越高。这跟整个川剧舞台艺术消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持续不断地对川剧艺术给予支持,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合作,如同社区、民营川剧团、政府相关机构、地方高校达成合作,开启高校实习基地,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川剧演出,才能够对川剧的消费进行一个整体的提升。除此之外,川剧的传播要与城市的宣传与规划融合起来。对于四川来说,目前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孕育川剧的土壤必须要牢牢地将川剧与四川旅游绑定在一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名片。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尽可能多地融合旅游元素。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川剧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川剧版画传四方
西藏抗疫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综述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40年消费流变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