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形态看上世纪80年代文学中军人形象的嬗变

2021-12-31刘震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军人军事美学

刘震涛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030)

一、建国初军人形象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特征

在中国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后,人民军队的基本矛盾也发生了转变。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我国的文艺美学思想形态也发生了转变。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后,有学者指出:“直至80年代初,受社会存在的影响,在主流意识形态带动下的文艺美学思想在这段时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古典主义的形态。”[1]319新古典美学形态标志着工农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所倡导的新的美学思想的诞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视为新古典美学形态研究的纲领性文件。陈思和指出:“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文艺讲话’,有了解放区的文艺运动的范例,国统区内的文艺思想也就渐渐地有了向前进行的正确轨迹了。”[2]文中所指的“正确轨迹”,便是新古典美学形态的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就是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与思想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景与奋斗目标。我们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入手,可以发现,“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体现的美学规律必然与具体的历史内容相结合,因此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是必然统一的。”[1]326因此,此时的军事小说,是带有新古典美学形态特征的。在新古典美学形态下,当时最敏锐、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是‘表现民族伟大精神’,惊醒已死的人心,抬高民族的地位,鼓励人民奋斗,使人民有为国效死的精神;他们指出,中国革命之所以软弱和不能完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革命主力的工人农民兵士这三个群众尚未觉醒和组织起来;他们要求文艺直接为国民革命服务,直接为解放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服务,直接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社会实践服务。”[3]此时的文学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进入解放区的情况下,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便集中展现出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建国初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大都怀着对共产党、对革命战士、对新生活的真诚感动,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战火下那些可歌可泣的事从心里挖出来,将理想化的军人形象呈现给读者。当时的一些文艺工作者无疑把军人形象都理想化了。因此,建国初的军人形象还带着清新朴素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注重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主观情感的抒发,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艺术形象。”[4]此时的文艺工作者由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大多是站在胜利者立场下的,因此他们注重“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主观情感的抒发。”不论战斗过程有多么艰难曲折,故事的结局都是以人民军队的胜利而告终。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建国初的文艺工作者塑造的军人形象,是为新中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他们的形象势必是光辉高大的,这就形成了具有传奇化典范化的军人形象特征。同时,在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背景下,作家笔下的英雄人物还肩负着宣扬军队形象与军人英雄事迹的任务,让人们被英雄战士英勇无畏的民族大义所感动,起到崇敬、效仿的作用,故作家笔下作为主旋律的军人形象,也必须是积极向上又乐观主义的,他们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对共和国的胜利充满着信心。并且,文艺工作要想做到读者可以崇敬、效仿的作用,就意味着不是将军人形象书写成“阳春白雪”的样子,让普通工农兵与劳苦大众昂着头去欣赏它,因此,只有书写普及性、通俗性的军人形象,才能达到组织、宣传、教育大众的目的。因此我们得出,建国初的军人形象,普遍有着三种特点:第一,是传奇性、典范化的军人形象,例如《林海雪原》中孤身深入敌人内部的杨子荣、《铁道游击队》里扒火车炸碉堡的刘洪与王强,这些将军人形象置身于险难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军人色彩和英雄品格,使人物具有深刻鲜明的典型意义。第二,是积极向上、乐观主义的英雄形象,例如魏巍同志的军事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陆柱国的《上甘岭》、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歌颂志愿军的军事文学作品,也都延续了这种英勇无畏、乐观主义的形象。第三,是普及性、通俗性的英雄形象,其中1956年丁洪、赵寰、董晓华三位编剧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便是通俗性、普及性军人形象的代表。董存瑞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孩子,直至成长为后来的战斗英雄。此后军事文学作品中的的军人形象,也大都呈现出以上三种特点。

二、上世纪80年代转型期的军人形象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军队掀起了规模浩大的群众性练兵活动,由于文学组织及时安排了许多征文,“比如深入战地生活,《星火燎原》征文,六十年代的‘四好、五好’运动征文活动等。”[5]此时的一些军事文学作者,将描写的重心从对建国初战争的回忆转移到了大练兵时期的现实生活中去,有学者认为,“历史上,这是中国军旅小说直面现实生活的第一次高潮。”[6]25事实上,此时的军事文学作品,虽然描写的是当时现实的生活,但其军人形象的主要特点依旧是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的。例如任斌武的《开顶风船的角色》里的主人公鲁牛子,就依旧是高大全的典范化形象,还有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该小说虽然是纪实小说,但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欧阳海的军人形象依旧呈现出十七年作品中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特点,此时的军旅小说虽然是可以称之为描写现实的纪实小说,依旧没有脱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新古典美学形态特征。

在十年动乱时期,军事文学的发展几乎停滞。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纪要》的撤销,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引起了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推动了军事文学的发展。此时处在新古典美学向中国特色现代美学过渡时期的军人形象,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作家们慢慢突破了陈旧思想的锁链,逐渐告别了高大全的军人形象塑造与浪漫主义思想羁绊,魏巍的《东方》里所塑造的军人形象,虽然依然还存有传统军人形象中革命英雄主义——比如主人公扫雷、炸坦克、跳悬崖等情节,还带有着一些英雄传奇的色彩,但是作者已经敢于大胆地在作品中描写爱情、农村的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一系列矛盾,直指社会现实。这部作品的进步意义就在于触及到了前十七年中一些不能说、不能写的问题,虽然触及到了军队内部的矛盾以及与之产生的消极影响,这一时期的军人形象尽管还带有一些新古典美学形态的影子,但却更加饱满真实,贴近现实生活。该作品也获得了当时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徐怀中的《西线轶事》、莫言的《将军吟》等一批作品,都是改革转型期诞生的军事文学佳作。

在这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作家对军人形象的描写也进一步加深,逐渐从传统军人形象转换成突出军人形象的人性与情感,注重作品的理性与写实,军事文学终于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1982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横空出世,作者运用了写实化的手法,将矛盾真实展示了出来,作品中塑造的军人形象,例如养尊处优、最初只是想要“曲线调动”的军二代赵蒙生,说真话和“牢骚”不能晋升后来为了连队牺牲的靳开来、因为两发臭蛋而牺牲的“小北京”,还有三喜连长的“欠账单”,使得这部作品的军人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军人形象,带给人以强烈的思想震撼,触及了军队和社会中的尖锐矛盾,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此后发表的关于南线战事的诸多作品中,我们不能否认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高山下的花环》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6]37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具有上世纪80年代军事作品转型期间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事实上,从《高山下的花环》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后到90年代初,新的美学形态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酝酿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后的军人形象,因此也包含了新美学形态的新特点:“对人的批判也较多从人的本质尺度来衡量,即肯定着人的虽不是英雄属性却是本质属性的特征。这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就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形态——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形态——在作品中的反映。”[1]356从此以后,前十七年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军人形象开始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形态。

三、改革开放背景下军人形象的美学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作家塑造的军人形象的美学特征和建国初相比也明显不同,这是由于美学形态的转型所引起的。而美学形态的转型,则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所导致的。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美学的中心线索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这个历程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的进程。”[7]建国后,我国的美学形态由新古典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其本质就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转型,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历史进程的转变,美学形态从“以‘善’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重心”[1]355转变为“以‘真’为文艺创作的中心”[1]340,从此,我国的军事文学“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喧哗与骚动’的时期”。[8]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与流派可谓不胜枚举,譬如人道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等,但究其本质,这些思潮还是由于现代美学的形态规律,即“将现实性看作是真实性,作品揭示的社会本质就是现实的客观规律性”[1]340所形成的。通过对现存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相较而言,“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潮流则更符合上世纪80年代的军人形象特点。有学者指出:“关于现代主义文学,一般说来,在作品内容方面,它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9]上世纪80年代作家对军人心灵的关注与现实的批判恰好是相一致的。因此,当作家开始用现代主义的精神去关注军人的心灵世界,改革开放后的军人形象便具有了人性化、写实化的等等特点。

四、结语

上世纪80年代是军事文学乃至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转变时期,甚至是全社会的转变时期,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有学者甚至说:“我国这十年的文学道路大致走过了西方文学一百年的历史进程。”[10]这对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作者不再将抽象化、类型化的军人形象付诸笔墨,而是采用批判的视角,重新衡量当时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这就是中国特色现代美学精神和文艺思想在军事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诞生,给军事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激荡起了军事文学的探索与复兴,同时,也为上世纪90年代的军事文学发展夯实了基础。从此,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个全新的美学形态与文艺思想活跃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领域。

猜你喜欢

军人军事美学
军人母亲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军人脚上的“路虎”——作战靴
外婆的美学
军人就该这个样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