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诗学视角下杜甫诗歌图形/背景阐析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为例

2021-12-31伍思涵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茅草诗学杜甫

伍思涵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引言

较早的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相关理论由以色列学者Tsur在1983年提出。认知诗学旨在发现文学作品中词语的排列和视听模式如何同时激活人类的大脑。本世纪初伴随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Stockwell,2002)和CognitivePoeticsinPractice(Gavins和Steen,2003)的出版,认知诗学这一研究路径才真正广范受到关注[1]39-43。随后认知诗学在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认知诗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离不开过去30年里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蓬勃发展[1]39-43。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理论能系统地解释文学作品结构和人们理解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2]11-12。不仅如此,认知诗学还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更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

认知诗学视角下,杜甫诗歌结构上对仗工整、格律优美;语言上诚恳真切、用字精谨、句法老练;感情上抑扬顿挫,忧国忧民。杜甫被冠以“诗史”的称号是因为他多数诗歌记录了唐朝兴衰的历史和人民的生活现状。杜甫诗歌一直以来以“写实”著称,那么他诗歌中哪些语言的表达体现了“写实”呢,读者认知过程中哪些认知技巧能帮助他们理解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呢?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图形/背景理论及图形背景理论下诗歌研究综述

图形/背景分离这个概念最先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提出,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将之完善。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图形就是突出的实体,即我们能明显感知到的事物;背景就是衬托并彰显图形的东西。比如,某个院子前停着一辆跑车,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跑车这个图形(figure)上,将之与作为背景(ground)的院子区分开来。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也可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如空间介词所表达的位置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Stockwel[2]134-137将图形/背景理论拓展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他认为一个视觉场或文本场中最有可能被认为是图形的有以下特点:(1)一个有明显边界的独立物体并能将其与背景分离;(2)相对于静态的背景运动着的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超前于背景;(3)比场中其他物体更加明亮、具体、有吸引力。图形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而背景没有完整的形状或结构,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因此图形比背景更加凸显,更容易被识别和记住,人们更容易将图形与意义、情感及美学价值相联系。图形/背景理论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图形/背景理论也反映在小说中表现为人物是图形,故事发生地点是背景;主要人物是图形,次要人物构成背景;故事的主线是图形,辅线是背景。

有不少学者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诗歌分析当中。Stockwell[2]134-137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分析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当中,并发现超现实主义诗歌用某些新奇的名词短语和句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梁丽、陈蕊[3]31-37通过对唐诗中方位词、时间关系词、形容词、意象叠加来探讨唐诗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及其产生的意境效果。FANG Lijun和GUAN Fenfen[4]64-68研究李清照的诗词中如何体现图形/背景相分离和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怎样达到艺术感知效果。夏艳萍[5]48-50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别对唐诗《枫桥夜泊》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不足之处是作者只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一首诗歌,不能全面展现图形/背景在解读唐诗中的作用。李鹏娟、张红[6]35-36+39运用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诗歌《静夜思》国内英译文和国外英译文的不同之处。他们指出通过突显对象的转换与调整、图形与背景的协调和强弱化,可以充分解读原诗的意象和诗人的认知过程,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准确传达原诗意境和诗人情感。王怡[7]41-42聚焦于图形/背景理论中的空间方位探讨诗歌《威斯敏斯特桥上》第二部分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并运用该理论解读作者笔下风景秀丽的晨景图。也有学者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研究视觉诗歌如刘先清、文旭[8]11-14+19。王运华[9]129-131基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句法层面、意象层面和情感层面对杜甫名诗《春望》进行解读,探寻此诗往展开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图形—背景关系及生成的主题意义。鉴于大多数文章都是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一首诗歌的分析上,很少运用到某个作者或诗歌派别的分析上,本文将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杜甫诗歌,试图阐析杜甫诗歌“写实”的特点。

三、图形/背景理论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解读

下面将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读这首诗我们要了解诗歌创造的背景,如果激活了背景知识图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甫借助众亲友之力,在成都浣花溪边盖成一间茅屋作为自己一家人的栖息之所。可是到了八月,屋顶茅草被秋风刮飞,大雨又接踵而至,彻夜难眠、思虑万千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杜甫就像摄影师一样,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段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动态画面。第一句中,深秋是背景,而狂风得到了凸显,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脑海中呈现出狂风大作的场景,但是狂风要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即被它刮到的物体),才能表现出来。随即作者将镜头聚焦到被风吹动的层层茅草上来。读者的视线随着被狂风刮走的茅草不断移动。杜甫在短短的一句话之中运用了三个动词:“飞”“渡江”“洒”,将茅草的运动轨迹呈现在读者脑海之中。这几个动词的使用使得茅草作为图形,凸显于“江郊”这个背景之中。茅草在大风驱动之下的运动结果是:“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飘得高的茅草挂在了树上,飘得低的茅草飘动辗转,落在了低洼积水的地方。读者的视线随着杜甫的镜头从高处的茅草转向地面上的茅草。从诗的第二部分开始,镜头由远及近,镜头一转从茅草落到了人物:一群孩童身上,他们当着杜甫的面把茅草抱走。而且这几句话中一直作为图形的茅草屋、茅草变成了背景,孩童们成为图形。随着孩童抱着茅草进入到竹林里面去,图形(孩童)慢慢淡化与背景(竹林)慢慢交融。正是因为图形/背景的转换,作者将孩童的恶作剧描写地活灵活现,突出了孩子年少无知时的顽皮行为。随后镜头聚焦到作者身上。与调皮的孩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年迈且无奈的杜甫。这是作者本人首次从摄像机后走了出来成为镜头的焦点,此句之前的图形“茅”和“南村群童”的动作即“茅飞”和“公然抱茅入竹去”为此时的图形(杜甫)的动作做铺垫,深刻表达出杜甫所遭遇的不幸和他面对困苦生活的无奈。诗歌第二部分伊始,杜甫重新隐藏到了摄像机背后,开始拍摄天空。图形是慢慢变成黑色的云朵,背景是阴暗迷蒙的天空。随后镜头拉远,云朵和天空一道变成了背景即灰暗的天色。接下来镜头由屋外的天色转到了屋内的“布衾”,“布衾”成为图形。由于被常年使用,再加上自己的孩子睡像不好,蹬破了布被的里子,布被已经破烂不堪。再加上阴雨连绵,“床头屋漏”(图形)全部被淋湿。长夜漫漫,整间屋子和布被潮湿不干,作者难以入眠。这几句细致入微的描写,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对图形(“衾”“床头屋漏”)的突出,诗人艰难困苦的处境跃然纸上,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

至此作者放下了手中的相机,开始抒发自己入夜无眠的感想。作者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的寒士。这是杜甫用这种广博的仁爱精神去拥抱整个世界的庄严心声。认知诗学视角下,杜甫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是因为有着特定的经历、记忆、感知、想象和情感。也就是说杜甫的茅草屋确实被呼啸的秋风吹破,记忆中保留着孩童抱走茅草的场景,他有着布被湿冷的感知并有着天下的寒士居住在宽广的房屋里的想象。杜甫通过一系列的镜头为他抒发感想而作铺垫,使读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读者不仅仅同情杜甫的困苦生活,更是关心“天下寒士”的生活状态,也被杜甫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除了叙写自己的生活,杜甫诗歌中也不乏咏史的名篇,其中以《蜀相》最为出名。下面将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杜甫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的第二年,游览武侯祠时写的一首咏史诗。首联自问自答,将丞相祠堂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交代清楚。“锦官城外柏森森”,背景是“锦官城”即成都。这句话中使用了介词“外”,使得图形(“柏森森”,即繁盛茂密的树林)从背景(“锦官城”即成都)凸显出来。这句话的图形被突出的一个原因是体积小、不易预料、突显程度高等。[3]31-37另一个原因是柏树翠绿的色彩使得它凸显于灰暗的成都城。高大繁盛的柏树,让人还未进入到祠堂就先产生庄严的敬意。跟随杜甫的镜头我们感受到祠堂内部的景色:碧绿的青草,鸣唱的小鸟。颔联中台阶和青草进入我们的眼帘,作者特意将图形(“阶”)突出,而“碧草”成为了背景。呈现出的画面是碧绿的青草映衬着台阶,呈现出一片春天的颜色。之所以颜色鲜艳的绿草成为了背景,原因之一是丛丛绿草在台阶之后,而且它们的体积和覆盖的范围比台阶要大。另外一个原因是在登台阶的过程中,作者首先注意的是脚下的台阶。但随着作者一步步向上走,绿草从背景慢慢转换成图形得到了突出:碧绿的小草独自呈显出一派春色。而且这句话中“碧草”作为主语,也得到了突出。杜甫移步换景马上将镜头转向了树叶和黄鹂。有趣的是作为图形的黄鹂被树叶遮盖着,它在树叶之后,并不在视觉中心上,视觉上呈现的是被阳光照耀的树叶。但在我们但在作者的描写中,动态的黄鹂凸显于静态的树叶。再者,黄鹂美妙的声音,使得黄鹂呈现在读者的心理空间上,黄鹂依然得到了突出。颈联和尾联的图形是诸葛亮,使得读者注意力一直停留在他身上。颈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一生,使诸葛亮的形象由模糊变得具体,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岸形象跃然纸上。一下子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到诸葛亮这个人物身上。到了尾联叹息蜀相以汉室为己任,可惜鞠躬尽瘁而未得成功。既是感叹诸葛亮,也是诗人的自我感叹。读者也不由得为诸葛亮感到惋惜。整首诗下来读者跟随杜甫的镜头,寻找丞相祠堂,游览祠堂景色,有时近景,有时远景。最后以感叹作结。

四、结语

知诗学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仅要考虑文学性和美学,还要考虑到读者的认知模式。图形/背景理论通过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凸显、时间空间关系、形容词的运用来突出作者像表的的重点。图形/背景理论的运用,使得读者能更细致入微的解读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杜甫的诗歌以写实为主,抒发的情感也是抑扬顿挫,撼动人心。“写实”体现在杜甫并未运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加之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诗中的画面立刻展现在读者眼前。杜甫诗歌中有许多对普通景象与平凡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官僚制度的批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帮助我们细致理解杜甫笔下的景象或故事,更好地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读者在获得巨大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启迪。

猜你喜欢

茅草诗学杜甫
背诗学写话
坐在风中
杜甫改诗
到山上住间茅屋
茅草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