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构建及价值

2021-12-31陈银山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文明

陈银山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一、引言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就此展开了“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1]的鸿篇巨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渠道,重组新的文化要素,构建新的文化平台,辅助经济、贸易等显在途径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沿线国家地区的认同和信赖,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蕴和深远的现实价值。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构建的坚实基础

(一)“倡议”为课程构建提供了时代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构想,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这一倡议背景下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进行不同文明间交流、互动,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促进文化、理念、价值存异求同的重要路径。因此要抓住契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再构建,增强传播的根基,不断丰富传播方式,提升传播的效度和准度,培育跨文化交流人才,符合倡议的提出、效果生成的本源要求。

(二)“倡议”为课程构建提供了教育基础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民族文明和文化基因,在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担负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尤其是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作为知识和技能(技术)的二元融合体,强化课程建设,着眼于文明交融、文化交汇、人文交流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重塑打造、走出去,谋求民族间的理解和认同,意义非凡。整体性的课程布局,系统性的课程设置,生活化、职业化的传播方式,实践性、体验式的感知方式,等等,关注这些方面后定然能发挥其良好的载体作用。

(三)“倡议”为课程构建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定位,文化是最靓丽的导航。“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它需要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实践平台,同时需要有目标、有主张、有规划的运行模式,诸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造和实施,来契合更为明确的定位中国、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现实需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是解构现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观照中西方文明对比和包容之下,汇聚“一带一路”核心理念中的关键主题,重新架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框架。二是聚焦“一带一路”主题,以“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凝练构建中西方文化对比、包容的关键主题。三是从生活、社会、哲学(美学)等角度出发,围绕关键主题,进行传统文化多维度审视,组织课程内容,使之具有较强的生存实践性、生活情感性、生命体验性。

(二)课程构建的主要框架内容

以生命方式为主题的内容构想。对生命的实践和感悟是亘古的哲学性命题,也是对存在的本源性的体验。生命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明特征,但也具有超越国家、超越文明的共同性。向外指引能否为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向内指向生命意识觉醒和个体性的体验。该主题开设初期,主要围绕婚姻文化和丧葬文化,以婚丧嫁娶为切入口,探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2]的主旨。

以娱乐方式为主题的内容设想。娱乐文化是连接人日常生活与国家生活的文化纽带,“它是个体、国家、社会和市场共同作用的场域,因而娱乐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结构关系着社会道德秩序的维系,以及各群体间的利益表达和权力体系的互动方式”[3]。该主题主要围绕“花鸟鱼虫”和传统体育,展开文明和文化上的比照,得出生活化的情感体验。

以此类推,按照以上结构模式,还可以进一步设立“诗、书、画、印”审美方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年、节、风、物”风俗方式系列主题,加以深化设计,不断梳理出“一带一路”沿线文明交相辉映,文明活动交流融合固化的元素因子,凝练出课程的核心主题。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构建的价值赋能

(一)课程构建融汇时代鲜明的价值彰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特选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积累,在现实中不断前进,一以贯之得以接续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既是历史印记和精神追求,又是时代鲜明的价值标尺。该课程带着时代印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契合全球化潮流下文明不断交融发展的价值彰显。

(二)课程建设融通历史积淀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纵观江河滔滔的文明发展史,浓郁凝香的文化积淀、生生不息的文化融合创新、震动寰宇的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来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础,来自传统文化中以包容的心态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来自数千年中外文化碰撞下的彼此理解和认同。因此,在构建本课程进程中,有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风物的比较,文化自信的力量会更加宽容与平和,比如饮食文化的不同。同时,也会在比照中寻见更广阔的境地,呈现出“自我革命”般发展、演化的自信,比如佛教文化演变成禅宗文化。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翅膀,路走到哪里,文明和文化的脚步必然跟进到哪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特殊的载体,必然发挥出特殊的作用,架设起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的桥梁。同时,作为人文交流的多元互助平台,必然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创新性。唯有如此,课程建设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文明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