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适宜性教育视域下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现实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1-12-31李嘉琦
李嘉琦,金 兰
(北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1]。学习品质对儿童学业成就有长远预测效应[2],甚至有学者认为“学习品质影响儿童一生的成就”[3]。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授人以“鱼”,忽视授人以“渔”。灌输知识不如引导儿童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因此教师对学习品质的理解还需加强。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强调关注儿童发展的教育是适宜的,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以及文化适宜性。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儿童学习品质培养之基
学习品质已经成为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入学准备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着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决定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率。发展适宜性教育作为一种儿童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对培养学习品质起着导向的作用。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强调,发展适宜性教育“不是课程,也不是一套可以用于支配教育实践的僵死的标准。相反,它是一种构建,一种哲学,或者说一种与幼儿一起工作的方法”[4]。适宜性教育是保证儿童在学习中能否处于安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基石。首先,发展适宜性教育能够儿童降低学习压力和焦虑水平。有研究发现,接受不适宜教育的儿童压力值上升了 17%[5]。还有研究发现接受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儿童具有更强的能力感,更少焦虑,完成任务更自信[6]。其次,发展适宜性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独立学习并发挥创造性。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观念和行为越具发展适宜性,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越好[7]。发展适宜性教育有助于儿童变得独立,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发挥创造性。再次,发展适宜性教育能够提高儿童学业成绩。
二、发展适宜性教育视域下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现实问题
(一)重目标达成轻安全氛围营造
此问题的实质在于忽视儿童心理安全需要,缺乏年龄适宜性。儿童需要成人用爱心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温暖、安全和自由。心理学家罗杰斯非常关注安全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在安全的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强调教师要营造自由宽容的氛围,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关注儿童的内在动力与潜能。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唯知识”的片面性,特别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很少关注儿童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什么需求需要表达,而是更多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期望越高,学习要求越严苛、学习氛围越紧张,可能使儿童主动变被动,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可见,教师为儿童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关注儿童心理安全氛围刻不容缓。
(二)重言语说教轻儿童参与体验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尽可能地让儿童在参与中学习,让他们获得亲身的经验和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操作等方式表达与变现。但是冗长的集体教学活动占主导地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承和社会要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把儿童看作可以预设的操作流程,进而更多地使用说教的教学方式。教师忽视儿童参与体验,使他们逐渐失去自我探究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儿童不是依靠语言和文字符号来学习,直接参与的经验是儿童学习的要素[8]。在参与体验的教育活动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帮助儿童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衔接、贯通和升华,仅仅靠言语说教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
(三)重师生互动轻同伴交往学习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促进儿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途经。儿童正处于奇思妙想的发展期,同伴之间的质疑、想象、推测、讨论、协作等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品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但实践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更注重与个体交往及整体交往促使儿童学习知识的技能,而同伴之间形成平等互惠的交往式学习模式有限,这对儿童学习品质有消极影响。
(四)重严格规划轻儿童自主选择
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其认知和理解,如在学习方式上,有的儿童倾向视觉性的学习,有的倾向听觉以及触觉学习;在学习风格上,有的是场依赖型,有的是场独立型等。正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有7 种智力中心,包括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等。正是有这样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不善于观察和总结不同儿童所具有的学习特点,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儿童喜爱和擅长的学习方式不能相适应,无法使儿童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可见,成人对每一个儿童学习特点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配合儿童的智力、能力、学习方式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五)重主流文化轻多元文化背景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儿童使教育多样性日益增加,这给教师如何教和教什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不同民族以及一些特殊儿童群体时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关注多数群体而忽视少数群体。目前仍有一部分儿童处于受家庭不利因素影响,如语言障碍难以融入集体,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低导致学习信念差,父母消极的教养实践导致儿童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任务等,文化的差异使这些儿童无法平等地获得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
三、发展适宜性教育视域下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改进策略
(一)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
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满足儿童心理对自由表达的需要,与儿童年龄特征相适宜。儿童学习时产生的压力和焦虑主要来源于教师迫切的要求儿童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突出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儿童创设可以选择学习环境,尤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学习环境。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儿童的支持方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其中教师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儿童缓解其他危险因素的消极影响[9]。教师为儿童创设具有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在活动中,教师与儿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他们,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各种时机。对活动评价时,始终表现出积极支持的倾向,这能使儿童获得向上的巨大动力,也就是积极的学习品质。因此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种信任、期待的心理氛围,使他们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鼓励儿童参与式学习
鼓励儿童参与式学习符合了儿童思维的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了儿童需要直接经验奠基的发展要求,与儿童年龄特征相适宜。根据已有研究,儿童以主动学习者的姿态持续参与活动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学习品质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9]。参与式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包括儿童与教师、家长一起进行的学习活动,还包括体育、艺术等课外兴趣活动。重点是获取儿童的主体经验,在参与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运用自己现有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儿童以主动学习者的身份在活动中来获得主体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重同伴交往学习
同伴交往学习满足了儿童在共同学习、游戏并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儿童年龄特征相适宜。贝尔等人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较年长儿童发展速度快,当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处在同一混龄班级时,年幼儿童学习品质提高的更快[10]。这说明,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好奇心、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起到潜在的影响作用。不同年龄阶段或者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游戏方式是有差异的,这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和推动游戏的不同灵感。儿童会产生与独自游戏或者与同龄儿童游戏不同的体验,这可以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再者,不主动参与活动的年幼儿童可能在游戏中被年长儿童的智慧或者对他们的关心所吸引,从而主动参与游戏。儿童自动自发地多参加活动,可以促进自身学习品质全面发展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四)培养儿童自主学习
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与儿童个体差异相适宜。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需求。著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高宽课程”(High Scope)从创立之初即确定了“主动学习”作为其课程的核心,强调儿童要在成人的鼓励以及对他们的思维挑战中,亲眼去看,亲自去尝试[11]。教师要尊重儿童主体性,会通过不断调整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机会和经验,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和材料中,依据自己的兴趣思考和探索,为儿童发展创造环境,在儿童对环境进行探索时积极观察、适时介入与撤出,引导儿童思考和表达,以此让每个儿童都能保持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虽然并不存在最优的课程、环境和教学模式,但只有尊重儿童主体性,才能谈发展适宜性的教学实践。
(五)重视多元文化学习
重视多元文化学习符合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与儿童文化背景相适宜。建立适合我国的多元文化培养模式是儿童教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来抵御家庭文化背景产生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儿童的家庭文化背景,如不同收入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为处于不利因素的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儿童教育课程内容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而是包容各种文化,把儿童的积极学习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联结起来,这样每个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是被包含在其中的,是有价值的,就能友好对待其他种族文化的人并尊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