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景观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索

2021-12-31於雪丹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标牌英文景区

罗 颖,於雪丹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2.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2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现代外语教育“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并指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学习语言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可见,开发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既是英语教育发展所需,也是人才培养所需。语言景观,作为语言环境的要素,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生动的学习载体,让学习者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是潜在的语言教学资源。

一、概述

(一)语言景观概念界定

加拿大学者Landry 和Bourhis 在1997 年率先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公共交通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机构的公共标牌语言,共同构成了某一地理区域内的语言景观[2]。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内的所有以标牌为载体的可视性文本,分为两类:自上而下的语言景观(以官方标牌为主)和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以私人标牌为主),具备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地理学、符号学等视角对语言景观进行研究,透过语言景观分析语言背后的权势关系以及语言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从而调整语言政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语言景观译写和城市语言景观个案等方面。然而,从语言教育层面来看,语言景观对二语习得和教学的影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已有一些学者指出,语言景观对语言学习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Shohamy&Waksman指出,语言景观是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二语学习者要多留意公共空间所展示的语言景观的多层次意义。Sayer 指出,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语言景观研究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3]。

(二)语言景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英汉双语语言景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不管是在地铁、公交车还是在商场、旅游景区(尤其是5A 级旅游景区),甚至在一些教学场所,英文语言景观都随处可见。众所周知,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外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英文语言景观,是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语言输入来源,能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潜在的真实语料,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将书本知识与外部环境产生“链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其内化所学语言知识,还能借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所在城市的社会与文化。小学英语教学融入语言景观,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意识,而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

二、语言景观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作为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语言景观具备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属性[3]。将语言景观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是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其呈现的不同地理位置,对学校、景区、家庭和其他社会公共场域等这几个方面的语言景观进行探讨。

(一)开发校内场域语言景观

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Tao&Robinsin 研究发现,丰富的文字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识读能力,建议学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字环境来培养其识读能力[4]。

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些小学非常重视语言景观建设,在校园内随处可见中英文双语标牌,如班级牌、班级简介牌、走廊告示牌和楼梯台阶标语。对于英文语言景观建设相对完善的学校,建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内调研,通过拍照的方式搜集学校各类英文语言景观,并进行班级交流探讨,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完善校内语言景观;对于英文语言景观建设尚未开展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校内实地考察后,自主设计和制定双语语言标牌。标牌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警示和指示,还可以延伸到一些双语名人名言以及各类礼貌用语等。英汉双语语言景观的建设,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英语水平,针对不同学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通过师生通力合作,打造校园语言景观。

在校内语言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激发,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水平得到提升,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锻炼,既增强了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又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校园语言景观建设完成后,这些语言景观对于学生来说又是知识点的反复呈现,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调研旅游景区语言景观

在全球化日益明显、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作为城市、国家的窗口,旅游景区在塑造城市、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景区内双语语言景观的打造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都使用中英文双语景区导览标识,拥有较为成熟的中英文语言景观系统。不管是景点名称、导览图、警示语,还是景区内商店牌匾和植物名称标牌,英文语言景观随处可见,可作为现成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有效的教学工具。

可利用实践课或春游、秋游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田野徒步,实地考察旅游景区的英文语言景观,打造英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围绕语言景观这个主题进行不同的探索:对低年级,可以将实践活动的目标放在培养语言意识,提高语言学习兴趣方面,共同寻找景区内的英文标识语并进行简单解释,给予学生“可理解输入”,借此关注标识,做遵守公共法规和秩序的社会公民;对中高年级,可根据其语言水平适当提高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译林版六年级(上)教材中第五单元主题为Signs(公共标识),可到当地的旅游景区(最好是5A 级)进行实地调研教学,把这些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变活,也给对话赋予最真实的情境。先要求学生掌握新学句型“What does … mean? It means…”和“No+doing(动名词)”(前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后者只需学生认读理解即可。)小组同学结伴寻找景区内的英文语言景观,并通过拍照搜集素材。搜集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用英文问答:“What does … mean?”“It means…”。实地调研教学结束后,小组成员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还可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如国外景区的语言景观)来对素材进行分析,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最后教师点评并总结英文标识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三)构建家庭场域语言景观

家庭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家庭英语语言景观的构建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资源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教师可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双语词汇牌,辅以丰富的颜色及图片帮助理解。在制作家庭语言景观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制作完毕后,可相应地悬挂或粘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以便于随时获取学习者的关注,让学习随时随处发生。家长还可以协助小学生制作励志名言或其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双语标语,通过这些方式,把家庭打造成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场所。

(四)探究社会场域语言景观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教育的“铁三角”,三者缺一不可。社会场域的语言景观是指社会公共或私人空间中的各类标识牌、广告牌、商店牌匾等。Vygotsky 指出,儿童通过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学习活动[5]。儿童在社区、街道等社会场域里接触到的语言景观无形之中对其语言和知识的建构同样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译林版六年级(上)教材中Project1 主题为Around our city,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简单的城市地图,为自己熟悉的道路、公园、动物园、图书馆、医院等制作相应的英文语言景观(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使用不同的颜色,可做成三维立体状,并配上精美的图画),然后运用先前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并结合自己制作的语言景观,在班级交流介绍交通方式及路线。

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穿插英文语言景观,学生平时可以在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街道、社区、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区域接触到各种多模态的英汉双语语言景观。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各场域的语言景观,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英文语言景观进行分析,判断其正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语言意识、获得成就感,还能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提高公民意识。

三、语言景观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注意事项

(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中对“立德树人”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要求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任何学科教育工作都要以德育为先,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渗透落实。语言景观包含的公共标识、警示语、名人格言等,除了发挥其语言功效,从功能上来说还能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思想。教师应利用相关语言景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

(二)同步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组织小学生田野徒步的过程中会搜集到各种意为“不要践踏草坪”的中英文标识牌。中文通常表达为“小草微微笑,请你旁边绕”“心中有情、脚下留情”等。这些表达通常非常委婉,并且常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然而,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需直接译为“Keep off the grass”。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语言景观成果汇报时,穿插上述内容,给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了解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与西方人理性思维,并借此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

(三)始终秉持批判性思维引导

批判思维品质是当代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品质。在语言言景观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语言各类语言标牌的词汇选择、语法规则、语言运用等,敢于对英文语言景观提出质疑,从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比如在对景区英文语言景观做小组讨论和汇报时,可以展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英文标牌,和班级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方案。在探索校外场域的语言景观时,也应充分发挥探究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如讨论、访谈、资料查阅)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逐步培养多元化识读能力

生活中的英文语言景观随处可见,有些是静止的、单一模态,一般为视觉模态,而有些则是动态的,以多模态形式出现,如城市里大屏幕上的双语公益广告、地铁和公交车里的移动电视播放的标语或广告。这些多模态的语言景观,让学生接收的不再是跟书本一样的静态文本,而是能够同时有效接收声音、图片和文本等多元符号的学习内容。多种模态的相互补充,帮助构建文本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景观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提高,多元智能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标牌英文景区
暑假打工记
暑假打工记
打工记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英文摘要
标牌如画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