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域下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因及消解:基于罗尔斯《正义论》视角

2021-12-31柳萌学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学业公平

柳萌学,柳 岩

(1.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2.平凉市庄浪县水洛学区,甘肃 平凉 744600)

一、引言

小学生的课业减负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郑东辉将学业负担分为“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前者包含作业量、作业时间及劳累程度等,而后者指由前者而衍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1]。自20 世纪50 年代围绕学生“身体健康”的减负改革起,历次改革都收效甚微,学生的负担却越改越重[2]。孙崇勇认为,减负的关键在于减轻和优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3]。艾兴等认为,学生的身心感受是减负的内核,减负的关键在于尊重个体负担差异的基础上从“减量”转向“提质”[4]。合理的评价容易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业情绪,促进其积极轻松地学习[5],也有助于学生非学业因素的发展,如通过作业习惯的培养实现减负[6]。还有研究从培养学生自主减负的意识和能力上实现减负[7]。

罗尔斯《正义论》中将“权力和义务的平等分配”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而这里的“平等”不等于“平均”,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8]。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差距使“教育改变命运”承载相应阶层使命,对中产阶层尤为突出。而现阶段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应试教育不无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育的不公平,资源的不均衡而诱发的“绝对性的竞争与超越”。

罗尔斯正义的两个原则表现为“自由和平等”。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对弱势阶层可通过“教育补偿”实现教育公平,进而由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研究也证实中产阶层的子女学业负担最重,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学业负担却存在过轻的现象[9],而真正公平的教育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10]。

项贤明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塑造、培养,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思考。教育对每一个阶层的功能都应是在个体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人成才的,都应以实现“人尽其才”的教育为旨趣。

因此,教育是基于个体生命,通过提高生命质量来实现阶层流动,并非简单直接机械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阶层跨越。而这种有违教育本原与公平论的做法就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征

《2018 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中显示,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长在不断增加,特别在升入二年级后增加至40%左右。在睡眠方面,仅有23.99%的孩子能够睡到自然醒,而29.26%的学生睡眠不足8 小时。在视力方面,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同样令人担忧[11]。

2018 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中显示四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其中男生和女生视力严重不良的比例分别是9%和10.4%,同时完成家庭作业时长超过2 小时的比例为4.4%[11]。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小学生校内和校外家庭作业超1 小时的分别占12%和12.5%。也有12%的学生处于作业负担过重的状态。通过与中学生比较得出:年级越低校外作业附加越多[12]。

因此,从小学生的睡眠、视力状况以及作业时间等,都可以反映出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

三、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

(一)教育不公平是造成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而真正公平的教育是“人尽其才”的教育。负担源于竞争,竞争源于差异或“不平等”。

首先,校际差异引发了“择校热”,校际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差异。“学校投入的增加,会缩小儿童因家庭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差异”[13],“校际差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解释量为22.66%”[14]。可见,择校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密切关系,因此抢购学区房是有根源的。

其次,这种竞争体现在出路前景的差异上,即“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诱发人们时刻为终点做准备。

最后,功利化教育风气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点燃”生命,为提高生命质量服务。公平的教育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教育的功利化、资源的非均衡化加剧了教育分层,固化了阶层流动,形成“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辩,加剧了阶层心态的失衡,酿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小学开始面临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在所难免。

(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着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业负担密切相关,其中教师的评价素养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处于低水平,甚至存在缺失的可能。而这种“缺失”或“错位”对教学具有严重的影响。

例如部分教师无视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很难把握教学目标于教材和学情等方面的关系、课堂评价中过于随意、作业及考试与课程标准难以结合等问题[15]。同时,教师的“量性敬业”虽在道德层面无可非议,但不论是教师职业倦怠还是学生学习低效,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

市场经济在教育行业的渗透,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部分存在严重“市场化”“商业化”倾向。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相关“减负”政策对“学生在校时间上的限制、家庭作业时间及作业量”等方面的规定,使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顺势抬头,迎合家长以及应试教育的诉求,加剧学生学业负担。校外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再分配,会更加加剧因资本占有上的优势而衍生出的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

由于中高阶层家庭的子女采用“协同培养”的教养方式,可以通过购买校外人力资本来弥补并延伸校内的教育。而低产阶层的子女大多采用“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缩短在校教育的时间,削减家庭作业等做法,对他们来说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他们更多的教育权。因此,中产阶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大,子女教育期望就会越高,子女的学业负担就越大。

四、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消解进路

(一)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补偿”

公平是教育的品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教育公平是动态的,由“实然”向“应然”涅槃重生。最公平的教育就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应注重“全面+个性”的结合,在保证每个孩子享有基本又有质量教育的基础上,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教育补偿”。全面发展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到“个性发展”的过程可通过提质增效实现转变。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潜能的“唤醒”创设条件。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还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正义论》中的“自由与平等”原则相一致,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业减负”不能“一刀切”,需要分阶段、分情况。如不能以削减全面发展的可能为代价实现减负。同时学业负担最重的是中产阶层,低产阶层存在学业负担过轻的现象。因此,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减负应通过“提质增效”实现,如实施学区联盟、教育集团、扩展优质学校服务半径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及均衡配置[16]。政府加强对低产阶层“补差型”教育的补偿,充分发挥教育的流动功能,优化教育分层,化解教育阶层固化。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重塑“教育共同体”

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17],是通过“照料人的心魂”,实现人生幸福。当下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理念偏差、教学难度超出“发展区”、教学评价急功近利等问题。学生负担过重由课外加码(难度陡升等)、教不得法等所致[18]。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供“支架”促进顺利过渡,缓解过多的学业负担。在评价上应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及“增值性评价”,增强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及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及评价观。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减负”问题就必须破除传统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的教育政绩观和评价观[9],而这也就是旷日持久的“减负”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19]。同时合理评价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业情绪,而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够促进学生轻松地学习[20]。构筑家校社合力减负体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求减负要“共同出发、加减齐放、内外共抓”[21],才能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困境。这就需要促进家校沟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多元的人才观,形成合理的教育期待。

(三)强化学校职责,落实“减负增效”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因此,通过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责,提升学校教学的效率不惟是减负的重点。学校教育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不同学段、学科的内容有效整合,加强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避免机械训练和内容过度重复造成的学业负担过重。其次,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将教师的“苦干”转化为“巧教”,而“巧教”就需要教师在量性敬业的基础上加强质性敬业,在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负担物的研究与化解[22]。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由于“课业”与“负担”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就群体而言“课业负担过重”就是伪命题[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其自学能力。

最后,强化学校教育职能。不同阶层学生的差距主要是在假期拉开的[24]。适当延伸学生在校时间,实行弹性离校的政策;适当缩短寒暑假时间,延长在校时间,实行短假多次的原则[9]。通过“朋辈帮扶+教师辅导”方法实现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并开展高质量的兴趣活动。特别是在低社会阶层子女居多的学校更要加强丰富而高质量兴趣特长的培养,而要形成长效机制,就需要政府、社会提供专项资金等予以保障。

(四)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激发教育活力

民办学校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兴起以来有招生特权,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选拔过程就是一场艰辛的“战役”。同时由于民办教育办学的灵活性以及教师选拔的严格使民办教育有一些公立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有研究表明中产阶层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民办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9]。

民办教育在激发教育活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民办教育的规范治理。比如贯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于公办学校同步,不得提前招生,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等选拔生源”等政策;严厉打击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勾结;培养教师教育情怀,净化教育环境。

公立学校的重要使命在于保障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国民享有最低程度又有质量的教育,因此要发挥办学灵活的优势,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激发教育活力。

(五)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培养自主减负

学习策略的掌握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也是“会学”的重要表现。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有效抵制拖延,提高学习效率。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有所作为的事情上,并形成自己的影响圈。研究也表明高元认知能力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低元认知能力组学生的成绩,这种差异与学生的一般能力水平没有关系[25],成绩优秀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起步不仅早,水平也高。

“教育即自我教育”,而自主减负就是学生通过优化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负担的自我调节,形成适合自身的“量力负担”,并在学习中自主将过重的学业负担进行转化,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制定切合自己学情的学习计划、并加强自我评价,防止无意义重复,并且实行“差异化减负”策略,构建切合每一个学生的满足点,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减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好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孩子都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不是遵从他人的意愿在“独木桥”上“适者生存”。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教育的不公平,而实现教育公平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由“实然”向“应然”不断渐进、动态的生成过程,是指向未来的。在渐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需要“家校社生”共同合力,构建多元参与、相互联动的教育机制促进“减负”大计。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学业公平
公平对抗
艰苦的学业
怎样才公平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笨柴兄弟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35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