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书·苏武传》的结构、对话和细节

2021-12-31陈永娥杨雯澜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匈奴

陈永娥,杨雯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一个坚定不移的著名外交家形象,其以结构安排、对话描写、细节刻画所展现的爱国精神,使苏武形象凛然而有正气,千古之下仍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而且精彩焕发,对于刻画人物的传记写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卫律逼降的三层对比

苏武前半生属于汉武帝时代,而司马迁与汉武帝相始终,故《史记》来不及记述苏武事迹;再则苏武事涉及到李陵,李陵已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作了附传,而司马迁因分辩李陵投降匈奴事被处宫刑,因对记述苏武不能不有所顾虑。班固《汉书》[1]在《李广苏建传》里附有《苏武传》,虽名为附传,实际是篇大文字,不仅完成了司马迁未竟之志,而且手法上亦宗法《史记》,传神写照,精彩照人,亦为一篇卓绝文字。

传文正面写苏武的文字并不多,此前出使与匈奴内讧而突发谋反,以及返回后的仕历升迁,都写得极为简略。主要以滞留匈奴十九年为中心,而其中又以两次劝降与一次送别为重点。但这三次话语,并没有记述苏武多少话,却以卫律的逼降、诱降与李陵的“推心置腹”的劝降为主。应当说倒是他们的话很生动,苏武的回答言语无多,也并不见到有多出彩,然而这正是以宾衬主的反衬起了特殊作用。而反衬属于对比范畴,于是形成以反衬为核心的对比结构。

卫律为了逼苏武降,先斩虞常,又对张胜“举剑欲击之,胜请降”。然后对苏武“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降与不降的第一次对比,显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此前,在将审问苏武时,苏武不愿“屈节辱命”,即“引刀自刺”,几乎“气绝”,还是卫律“抱持”拦住。这次举剑逼降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卫律逼降不成,又再诱降: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这种以己为例的“现身说法”,确实动之以情。在卫律来说,可谓“实话实说”,作用力度就像一个“老朋友”“推心置腹”,从降与不降两种绝然不同结局,企图打动对方。然生死不惧的苏武,岂能是“身膏草野”所能动摇!他以国家使命为生命,对不顾国家立场而唯利是图什么事都可做得出来的人,对卫律这样的投降叛国者,对这样以暴发户新贵的话语,则持之“不应”,不予理睬,也不值得理睬。卫律说得越是“生动”,越是讨得没趣。这是第二次反衬式的对比。卫律恼羞成怒,便使出第三招:“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种“单项选择题”,又带有威胁恐吓性质,也完全显露出势利小人的无耻嘴脸。苏武骂他“畔主背亲”,何以“降虏”之人为见,又斥责他心术不正,借此挑衅“欲斗两主”。这是第三次对比,苏武的爱国精神在叛国者软硬兼施的反衬下,显得熠熠生辉!

单于在此前苏武自杀时就“壮其节”,经此番劝降不成,则“愈益欲降”,便幽禁苏武于大窖,不供给饮食,想用饥饿征服他,然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又放到北海牧羊,且放的公羊,公羊生子才能归,这明示要用寂寞孤独征服他,但都无济于事。此文最精采处是对话,对话也写得最为详细,而叙事则是简略的;而在对话中,反面人物的劝降以详细语叙写,传主的话反而不多,这种反衬不仅见于卫律的软硬兼施的逼降,而且下文李陵以肺腑之言劝降,更能见出苏武卓绝的坚毅不屈的精神。

二、“情感轰炸”中的巍然屹立

李陵早先与苏武“俱为侍中”,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苏武出使匈奴的次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听到苏武坚决不降,不敢见他。过了十多年,单于派李陵劝降。李陵虽然投降,但和卫律不是一路人。他为人诚实而且良心并未全都泯灭;他又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因寡不敌众,这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他的劝降应当说出之于一种“诚心”,完全以老友肝胆相照的心肠,希望能够打动铁石心肠的苏武,而且给苏武带来了家破人亡的消息,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考验。

李陵先坦诚地交待他是被匈奴派来劝降的,因为匈奴知道他俩关系密切。并言这么多年,匈奴对苏武始终“虚心相待”,耐心地等待他投降。反正是“终不得归汉”,在这无人之地白白吃尽苦头,你的高义大信有谁能见到呢?这与卫律“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实质上道理并无两样。但下面的话却具有特殊的策降作用。因李陵比苏武晚离内地一年,就在这一年里,苏武一家老少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一是其兄随武帝出外,职为奉车,因在门屏转弯处,“扶辇”“触柱折辕”,使皇帝吃了一惊,被“劾大不敬,伏剑自刎”;二是其弟从祠河东,官员争船,甚至有人被推入黄河淹死,犯罪者逃亡。其弟受命“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三是其母不幸去世,他还“送葬至阳陵”;四是苏武其妻“年少,闻已更嫁矣”;四是仅有两妹和两女一子,“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这真是家破人亡,诸种不幸如五雷轰顶,这是以一种突然迫使“感情爆炸”方式的突然袭击,苏武能招架得住吗?换句话说,朝廷对你家如此苛酷,你又何必于此荒凉的北海,还要坚持气节,死活也不投降!老娘等不到你归来,死了;夫人等了十几年,等不出希望,也只好改嫁了。剩余的子女与妹妹,也不知是死是活,就是活着,她们又怎样生活?你还在这里坚持不降,这又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全家老少生死存亡的考验,李陵是用朝廷寡恩的潜台词的对比方式提出来。在这种无情的对比中,苏武要经过炼狱一般的考验。而且在“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贴心”的话语中,他能于无人之地坚持下来,这在思想和精神上需要何等超凡过人的理念与毅力!

李陵同样以投降者的“现身说法”,不过他和卫律却出于不同的观念与情感:“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监狱),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承秦制,法律苛酷,对李陵家属的无情做法的过度,则与苏武的兄弟的结局在客观上确有相同之处。李陵自家不幸与朝廷处置不当,同样也体现在苏武身上。这种对比对苏武的理念与心灵都是烈火焚烧般的考验。换句话说,我李陵也是不愿投降的,是朝廷断绝了归汉的后路,没有了希望,在绝望中只有投降了。

李陵还指出:“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为谁乎?”是说我们忠于的朝廷,忠于的汉家皇帝,而武帝以夷灭家属的手段对待臣下,我们还要为谁尽忠呢?这种策反话语的依据,确实是人所共睹的事实,即使铁石心肠,心底也不会水波不兴。在“愿听陵计,勿复有云”的怂恿下,苏武的回答亦从自身说起,说是父兄与弟为武帝重用为亲近之职位,“常愿肝脑涂地”,决然表示:“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的话并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度,同样从处境另一角度,也用老友的语气,委婉却又坚决地拒绝了李陵。在降与不降上,苏武和老友李陵拉开了距离,虽然他的话并没有李陵“生动”,但他在人生重大关键上立场之决然,却与李陵审时度势的必然,形成壁垒分明的对比。决然不降的苏武,与李陵的必然拉开了泾渭分明的距离!在苏武面前连或然的选择也不会有丝毫余地,这又是多么让人感慨嘘唏!苏武这时在卫律与李陵对比反衬下,犹如一尊高大肃穆的雕塑已经树立在我们面前!

当李陵二次劝降时,苏武改变了老友口气,不假情面地说:“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在苏武的话中,这是最见性情的话,最能激荡人心之语。李陵被他的“至诚”感动了,“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里的叙述充满了感情,如果说卫律、李陵劝降的对话,是寓论断于对话的反衬式的对比之中,那么这里则是倾泻感情于对话的对比之中。李陵感喟苏武是“义士”,而且自道:“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对以上三次劝降的总结,也是全文最分明最严峻的大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出自降者李陵之口,反衬出在苏武巍然的“雕像”面前低回留连,读者也都会“废书而叹”,而感到苏武伟岸与崇高、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

三、感发人心的离别

当苏武因偶然机遇可以返归汉廷,李陵置酒祝贺,这是一场诀别,以后则天各一方,难得相见。李陵的贺辞说: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这是李陵的礼赞,也是作者的认定。这种饱满肯定的赞语,把苏武形象推向了一个“高山仰止”的高度。看到老友终于载负盛名而荣归,李陵想到自己,感到愧怍,也感到知己一去的失落:“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这确实是李陵的心里话,是他失足后确实心存“积志”与宿念。然而“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他的家族被杀戮,断掉归汉的退路,他只能为“异域之人”,终老匈奴。这番推心置腹的密语,是向友人的自白,也蕴含无尽的懊悔。他崇慕苏武,痛悔难以归汉的处境。在这种“壹别长绝”的最后的话语,没有记述苏武的告别语,也无须记述,两人对比不是已经很显明了吗?李陵越是遗憾,越是进退维谷,苏武就被反衬得越是感人至深。后来剧作家就依此为题材作成折子剧本,秦腔就有“苏李话别”一场戏,两人对唱,感情复杂而激昂。戏剧需要显豁,故以苏武的唱词为主。而班固却让传主在筵席上“一言不发”,因李陵的话语,也在一定程度包含了苏武的话,这也是文章详略虚实的妙处。

这次带有“壹别长绝”的分别,苏武与李陵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只写李陵话语,因为他的感情此时最为激动复杂,把李陵的崇敬、懊悔、幽情深恨的遗憾表达发抒得越是淋漓尽致,苏武的感人之处越能增加到一个新的亮点,也会越发打动人心。

此文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在照应中又带有对比。这些对比不像对话描写那样详细,然却有“颊上三毫”的特点,提动全篇,人物形象为之生色。开头写出苏武使匈奴有“百余人俱”,这个出使团队人数不少,可是等到苏武返回: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归汉者只有1/10的比例,这是多么让人感慨的数字!这种数字的对比,具有触目惊心的作用,九死一生矢志不移的苏武就是这些劫后余生者的最杰出代表。

不仅如此,传文开头说,苏武在武帝天汉元年出使匈奴,然后在叙写“凡随武还者九人”后,接言“武以(元始)[始元]六年春至京师”,随从诸人均有封赏。然后写道: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这又是让人更为触目惊心的对比!两鬓飞雪地回到长安,这与十九年前的“壮年”简直判若两人。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中,苏武不辱使命的千古一人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这些数字与年龄以及叙写用的文字都极为简略,而且分散在传文前后,却与以上三次对话的详赡描述,同样采用了对比手法,具有同样的震撼的魅力。前者犹如建筑的堂屋内室,后者犹如门户廊房,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由此可以登堂入室,领略其中种种风光。这种十九年的风雨历练,前有晋文公流浪十九年而称霸,后有玄奘跋涉而十九年成为一代高僧,苏武艰危困迫的十九年,铸造成卓绝千古的外交家、一个可歌可泣的爱国者的典型,永远感昭后代。

四、感人至深的细节

全文在详赡的对话描写的间隙,还穿插了不少细节描写,虽然用语不多,却围绕传主不停闪动生光。

比如上文提及的“须发尽白”,十九年的艰难困苦尽在这四字之中,滋发不尽之感慨!他是把自己的热血与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这十九年需要多少不可想象艰难险阻与危迫困苦,需要多大的意志与毅力才能一路走过来。当苏武属下因参与匈奴内部的谋反,事发,将要受审,面对屈节辱命,立即拔刀自刺,经土法治疗的折腾,“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气绝”“半日复息”“舆归”几个细节,把一个烈性而不可屈辱的大丈夫性格,首次亮相出来,写得也有声有色。

当卫律逼降、诱降不成,“匈奴愈益欲降之”,于是: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这是先后两种考验折磨:一是饥饿,一是永世不能离开北海。苏武饿得没有力气站起,就卧在地上,连雪与旃毛一块吃。这东西并不好下嚥,就用了“咽”字,硬是吞下去!这种艰难非人所能承受,但他还是挺过来,所以“匈奴以为神”,就是这个细节的效应。于是又让他“牧羝,羝乳乃得归”,让他放公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下小羊才能归。这是一个叙述性细节,也是一个看见不的细节,匈奴要无休无止折磨,让他的壮志在漫长无望的岁月中消磨殆尽,直到投降为止。苏武自刺而未死,也没有饿死,孤独与寂寞也征服不了他。他挺过一关又一关,接着又是: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藏屮食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没东西吃,就挖老鼠洞,以其中储存的草籽为食物,想尽了一切办法;同时牧羊时手不离“汉节”,就是睡觉也要放在身边,于是“节旄尽落”。这里两个细节连缀起来,苏武吃什么,又怎样放羊,全由这两个细节表现出来。于是“杖节牧羊”的形象,就成了以为诗人、画家反复塑造的典型。

当李陵劝降未遂,后来听到“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专至北海告诉苏武,“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日夕临(哭)”,三个细节,见出一片赤诚丹心,不忘祖国,心怀汉室,至诚至忠,极为感人。

也正是有了这些细节,苏武的形象才能有血有肉,有情有性,而且使我们知道漫长的十九年他又是怎样坚持过来。

近人说《苏武传》,“其传神处,并不是太史公下。篇中大旨,以守节不辱为主,而于中间插入卫律、李陵等事,正以反衬其节。末幅备载麒麟阁诸人,正以重例其节。至前书‘天汉元年至匈奴’,后书‘始元六年至京师’,尤为特笔,盖为下文‘十九年’证实,以见其执节之久。故黄氏震曰:‘子卿之节,千古一人。’茅仕坤亦曰:‘武之杖节,为汉绝世事。而班掾亦为汉绝世文。’”[2]晚唐温庭筠《苏武庙》的“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些都说明此篇细节的生动与影响的深远。

《孟子·滕文公下》说:“大丈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富贵不能淫(迷惑),贫贱不能移(动摇),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苏武正是这样的大丈夫,是中国志士的脊梁。班固把他的至刚至正至强的浩然之气表现得可歌可泣,称得上一篇杰出的大文章。

而此文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善于向司马迁学习。《史记》描述人物语言最为精彩,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李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汲郑列传》等,人各一腔,人言各殊,都能显示出不同个性。班固正是看到这些生动处,但他为苏武列传,却把李陵与卫律的劝降的话写得那么多,而且刻画出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即就是李陵的三次话语,每次都有不同,他的性格与思想的复杂与特殊,全从对话中见出,可谓淋漓尽致!然而又在李陵的感喟、惭愧、仰望中,苏武才更为鲜活地矗立起来,可以说,这正是班固对《史记》对话的发展与变化。亦缘于此,《汉书》才有引人注目之处。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匈奴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朔风又起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