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发展逻辑、有效载体与破解路径

2021-12-31许爱军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许爱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自2019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首次提出“‘三教’改革”这个概念以来,关于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愈发得到重视并开始进行整体研究,已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促进专业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法宝”。然而,事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的“三教”改革,三者之间究竟存在哪些逻辑关系,新时代有何内涵要求,如何实现协同发展等,已成为推进“三教”改革的主流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时代发展的维度、协同发展策略方面来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下必然选择。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双高计划”项目入选建设单位,结合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带来的新变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厘清,并初步积累了实践经验,以期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供思路启迪与方法指引。

一、“三教”改革的发展逻辑

探讨“三教”改革的发展逻辑,首先要通过分析其发展脉络,确定逻辑起点,进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探讨其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

(一)逻辑起点:课程改革的不懈追求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内容,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事关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落地。自1978年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恢复和发展以来,围绕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于学科知识的建筑模式阶段[1](1978年—1995年)。本阶段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本科压缩版,课程分类受到基于学科知识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建筑模式束缚,未能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特征。在这个阶段,教师基本还是按照学科知识进行传授,教材依然沿用普通本科教材,教法上以知识传授的灌输式为主,“三教”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相当有限。

第二阶段为基于职业活动的过程模式阶段[2](1995年—2015年)。本阶段的课程研究得到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指导,开始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压缩理论,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着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然而,直至学习领域课程研究的提出,职业教育才开始结合典型工作任务梳理职业岗位能力,探索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步骤,并着手解决职业能力培养不精准的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离散性和碎片化的能力培养体系难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于是项目课程研究逐渐进入视野。它通过构建学习情境,实施模块化课程和模块课程教学,搭建起系统化能力培养体系,基本解决了职业能力培养不连续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案例式、项目化和工作过程教材开始涌现,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认可,“三教”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阶段为基于教育结果的成长模式阶段[3](2015年至今)。本阶段的课程内容受到新思想、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的影响,课程内容要求深度融入行业企业要求、更加突出时代特征、强化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了适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变化,教师开始大力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1+X 证书试点的实施能力,着手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教材。为此,工作过程导向和情境导向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开始被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导向“四步”教学法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三教”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彰显。

由此可见,作为链接教师、教材、教法的核心节点,课程改革实质上决定着“三教”改革,课程的研究、改革和发展,直接带动了“三教”的研究、改革和发展,成为“三教”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原生动力。

(二)内生逻辑:提高质量的现实诉求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追求。纵观职业教育43年的发展历程,围绕“提高质量”这个命题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蓬勃发展、务实发展三个阶段,并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外延式发展(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转变;二是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树立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转变;三是从政府主办为主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转变。正是这“三个转变”,职业教育依次完成了“立命”“立身”和“立言”的华丽转型,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赢得社会尊重和认可。

职业教育43年发展历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每逢职业教育需要突破影响质量提升的瓶颈时,都会推出国家重大项目适时引动。以高职教育为例,2006—2009年立项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率先在全国28 所高职院校探索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试图从教学层面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高教学质量;2010—2014年立项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在全国100 所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试图从办学层面解决校企合作不紧密的问题,以此提高办学质量;2015—2018年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2019年启动的“双高计划”项目,重点在全国197 所高职院校探索产教融合型的治理结构,试图从治理层面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治理水平,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作为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三教”改革势必成为改革的重点、需要突破的难点,也必定会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三)外部逻辑: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已悄然来临,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势必会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得到体现。

一是新经济迫使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已不再是劳动力成本低、生产要素和资源廉价的“世界工厂”,正面临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与回归本土的现实困难[4],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应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简单操作工人。

二是新技术迫使职业教育换挡升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下简称“云、物、大、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职业,原有的劳动岗位、内容、标准和流程等关键要素都开始换挡升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从“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升级为多技术融合下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新业态迫使职业教育优胜劣汰。新经济调整、新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专业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岗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职业教育要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优胜劣汰,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以此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内涵,要求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功能、专业内涵建设、校企合作形式、实践教学基地功能、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师资队伍标准和要求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调整[5],“三教”必然会成为调整的重点,“三教”改革也必定要体现出这个变化趋势。

二、“三教”改革的有效载体

“三教”改革的发展逻辑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也离不开相应的载体,“1+X 证书”试点为此提供了抓手。“1+X 证书”制度将职业院校培养的就业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对接,实现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的高度协同,将对教材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带来系列变化,倒逼“三教”改革。为此,职业院校要以“1+X 证书”试点为抓手,不断强化多元育人功能、彰显类型教育的特征、体现新时代的特点。

(一)强化多元育人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破解教学内容陈旧化问题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之间脱节的原因,在于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脱节,根本上是由教学内容的陈旧造成的。为此,“三教”改革的前提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开展“1+X 证书”试点,构建产教融合型的治理结构,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相互协同与竞合发展。

为解决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更新费用偏高等问题,活页式教材应运而生。活页式教材是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编写的一种新型教材[6]。由于其特殊的装订方式,便于随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淘汰陈旧内容,成为当前破解教学内容陈旧化问题的重要载体[7]。教材形式的变化,势必要求教师、教法也与之相匹配。

(二)彰显类型教育特点:序化课程内容,破解内容组织学科化问题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基于学科知识的普通教育的影响,未能展现自身的特质,究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始终没有跳出知识的学科化体系。为此,“三教”改革的核心是在能力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有机融入“X”考证内容,构建相互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要求深度匹配。

为解决教学内容组织学科化问题,工作手册式教材应运而生。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以“做中学”为特征、体现工作过程的新型教材,具有工作手册和教材的共同特征[7]。由于其提供简明易懂的技术知识、加工工艺要求等现场指导信息,能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成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核心教材。因应教材变化,教师和教法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三)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发挥技术优势,破解内容呈现静态化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时代的烙印,不可回避技术的标签。传统教材难以呈现生产实践场景的原因,在于“文字+ 图片”的二维呈现方式,致使教学内容具有静态化特征。为此,“三教”改革的重点是要发挥“云、物、大、智”的技术优势,构建线上线下相互支撑、实虚一体相互衔接的教学情境。

为解决传统教材内容静态化的问题,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应运而生。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通过在线下教材中嵌入二维码,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及答案、题库、微课、动画等数字资源链接起来的一种新型教材[8]。由于其线上动画、视频和三维仿真资源等能逼真呈现教学情境,便于更新,成为破解教学内容静态化问题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在“1+X 证书”试点中,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对提升培训效果、提高证书考试通过率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为了适应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新要求,教师和教法也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

三、“三教”改革协同发展的破解路径

“三教”改革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和行动导向教学观的落地实施,离不开“云、物、大、智”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为此,需要打通协同动脉,优化协同中枢,聚焦协同驱力,开创“三教”改革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打通协同动脉: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三教”共生共长

“三教”改革的主动脉,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供需对接的通道。这个通道的通畅,有赖于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9]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合作目标互惠多赢、合作领域多元拓展、合作机制灵活高效的校企共生共长机制。唯有如此,“三教”改革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1.校企联合培养教师

职业院校要落实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把握专业技术发展动向。行业企业要支持能工巧匠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学校充分发挥华南“一带一路”产教融合联盟、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育人优势,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和每年至少1 个月的企业实践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到2023年,校企将联合培养100 名能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

2.校企共同编写教材

职业院校要紧盯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行业企业人员要发挥专业所长,主动参与教材编写之中。学校组织学习了新出台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成立了教材开发与选用委员会,通过制定新型教材编写流程,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正与产教融合型龙头企业共同出版新型活页式教材。到2023年,校企将共同编写新型活页式教材60 部,随时补充来自外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淘汰教材陈旧内容。

3.校企携手改革教法

职业院校要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携手企业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法改革,落实“咨询—决策—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的“六步”教学法。学校一方面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更新教师行动导向教法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学校面向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展“说课程”“说专业”“说专业群”等活动,着力提高教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操作能力。到2023年,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法将会得到全面应用,全面点燃课堂革命。

(二)优化协同中枢:深化工作过程课程改革,促使“三教”鉴机识变

“三教”改革的协同中枢,是指为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而应教给学生的课程内容。这个协同中枢的建立,有赖于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之间的目标衔接和功能整合,全面落实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课程开发流程(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进而逐步序化课程内容。唯有如此,“三教”改革才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1.建立结构化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要发挥“1+X 证书”制度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序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分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和分任务的模块课程,按照课程模块组建校企混搭的模块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其中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学校正以“模块化课程”为单位,深入开展“精彩一课”“说课”“教学研究征文”等系列研修活动;围绕模块化教学面临的教学问题,组建了12 个教研教改研究团队开展调研、讨论、实践等活动;结合模块化课程和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组织了校企师资合作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到2023年,将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大师名匠100 人、省级高层次技能人才或产业导师20 人,充实到结构化教学团队,实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达35%以上。

2.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

职业院校要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典型工作环节的“六步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六步法”对应的学生工作单和教师工作单,以此作为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发挥更了解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的优势,积极参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学校正联合轨道交通龙头企业,按模块或学习单元设计学习成果和教材结构,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程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X”考证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以此形成了工作手册式教材的中观、微观体例结构。到2023年,将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40 本。

3.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要探索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推行“课堂即现场、现场即课堂”的情景教学法,探索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校正在“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全面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采用小组探究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既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大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到2023年,模块化教学方法将在龙头专业群得到全面应用,在其他专业得到深入推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势必得到大幅提升。

(三)聚焦协同驱力:推进新技术全面应用,促成“三教”提质增效

“三教”改革的协同驱力,是指“云、物、大、智”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跨界融合对“三教”带来的赋能。这个协同驱力的发挥,有赖于及时引入新技术改造专业(群)内涵,推动专业(群)内涵换挡升级。唯有如此,“三教”改革才具有长久的动力引擎。

1.调整升级教师角色

职业院校要适应“互联网+ 职业教育”新要求,借助“云、物、大、智”和VR/AR 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技术,拓展智慧教室功能,让教师从课堂的统治者、权威者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订制”的学习支持。学校制定了《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体实施方案》,正加速推进智慧教室建设,逐步探索“云课堂”“雨课堂”“电子书包”等数字化教学方式。到2023年,将建成手机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等智慧教学环境,教师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学生心智的启迪者、引导者。

2.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职业院校要开发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线下教材二维码能链接到相应知识点/ 技能点的微课、课件、动画、仿真、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习题库等地址,线上教材能提供该知识点/技能点的配套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课程资源。学校已将12 门省级和部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到2023年,将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35 部,逐步打造本校特色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平台。

3.普及混合式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要依托智慧教学环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 虚拟现实技术等,推进“云课堂”“雨课堂”“VR 课堂”建设,全面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10],全面推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学校正运用AI 技术构建集“教”“学”“管”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课堂应用平台,完善人脸考勤管理、可视化巡课督导、伴随式课堂分析、精准消息推送、智能电子班牌等功能,实现教学场景全覆盖、教学过程全记录,实时跟踪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到2023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精神集中度和师生交互的积极性势必得到大幅提升。

四、结语

“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直接、最具体、最落地的方法和举措,近年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双高计划”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背景下,“三教”改革要更加注重“政、校、行、企”的协同效应,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进新技术全面应用,实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气连枝。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