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建设
——构建“走心”课堂
2021-12-31缪剑峰
缪剑峰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出现偏离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松散化教学、偏重活动花样的浅层化教学、以煽情代替理性的平庸化教学等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建设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成效,是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走心”课堂的内涵理解
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是让学生“情动于心而形于言见于行”的“走心”课堂。
“走心”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课程属性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积极建构主题内容“贴心”、教学过程“动心”、教学结果“入心”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走心”课堂是聚焦自适应的积极化课堂,“走心”课堂是强化体验性的活动化课堂,“走心”课堂是注重生活性的人性化课堂。
(一)课堂主题内容要“贴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题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具体体现在:
一是契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推断是心理教师的基本技能。[1]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题确定必须是学生共同面对的心理成长课题,课堂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和行为表现等特点。
二是契合学生心理生活实际。课堂主题选择必须是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成长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心理课题,贴近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实际。主题内容要去抽象化,也不能过度游戏化和虚幻化,而应该具体化、生活化。
三是契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课堂主题内容立足于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扰,要既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又能引导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心理优势的积极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动心”
建设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促动学生心理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构建和谐的心理世界。
教学过程“动心”有以下要求:
一是经历要真实。课堂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心理过程,让学生直接看、听、做、想、说,或能让学生回味曾经看过、听过、做过、想过、说过的。
二是体验要全面。课堂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经历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过程,并能形成初步认识、具体感受、留下印象等全面的心理经验。
三是反思要深入。对照心理教学目标与内容,引导学生对形成的心理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分析好与坏、正与反、优与劣,以心理课堂为媒介,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自我了解、自我探索。
四是建构要积极。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而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做点什么、夯实一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建设点什么,课堂要引导学生借助教学,形成心理发展的合目的性自我选择、自我更新、自我设计、自我建造。
(三)课堂教学结果要“入心”
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能激起学生心理共鸣,使学生获得启迪、疏泄情感、引发行动,并达到自适应。
教学结果“入心”有以下要求:
一是能领悟于心。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要给学生“开方”,而是要让学生“开悟”。课堂上的引导和活动,是为了学生能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全面领悟心理困惑与问题,实现自助目的。
二是能调和心理。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能停留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而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能调和心理困惑与问题。要通过课堂活动和引导,让心理课堂成为学生丰富心理经历、体验积极情绪、舒缓心理困扰、发展积极认知的场所。
三是促成自适应。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解决学生当下的心理困扰,更要服务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课堂不能停留于教师的“他助”,更要发展学生的心理“自助”。要通过活动与引导,积极发展学生的自助意识、自助能力,推动学生的自适应发展。要积极促成学生面对未来、面对心理困扰,能够积极盘活自己的心理经验和知识,策略性做出积极的心理建设。
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来建构,内容“贴心”是基础,过程“动心”是关键,结果“入心”是目标。
二、“走心”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学习中心教学理论。学习中心教学论认为课堂要以学生的能动、多样、有效的学习为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教导是推动学生学习和课堂发展的手段,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本体性或目的性活动,教师的教导是促成学生学习的手段性或条件性活动。[2]以学习中心教学理论为指导,能进化心理课堂的教与学关系处理,有利于强化“走心”课堂的过程性活动。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心理学,它以人的幸福为研究中心,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环境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的研究,强调培育积极品质、预防心理问题比心理治疗重要。[3]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过程性活动和目的性实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三)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是以学生年龄发展特征为基础,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积极人性观为指导、以感悟体验为手段、以“他助—互助—自助”为辅导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促进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有利于指导“走心”课堂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升“走心”课堂的品质。
(四)深度学习理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通过深度理解、批判建构、积极体验、深度反思等方式,以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学习,它是聚焦于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深度学习理论有利于走心课堂的深度构建和品质提升。
三、“走心”课堂的实践操作
一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使有限的时间生成更大的效应,是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追求。
(一)“走心”课堂的教学流程
“走心”课堂的教学流程一般经历引入话题、多维建构、展示分享、自我调适等四个基本环节。
1.引入话题
在全面了解与评估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水平与心理状况表现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活动主题,以问题、情境、案例、故事等形式,呈现一个生活化或经验性的心理话题。话题的引入是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认知和情感的基调,影响到课堂后续的心理走向。
2.多维建构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课堂会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价值澄清、交互作用、案例讨论、体验学习、反思学习、理性情绪法等多形式的学习方式与心理辅导方法,引导学生对话题开展全面的探索,让学生对主题内容能有简约认知、深入感受和经历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相应的自我意识。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巧妙引导,使全程都凸显学生心理的主动性体验,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心理过程,形成初步认识、具体感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3.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过程也是课堂学习成效的积极反馈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小组交流、团体活动等形式,学生针对主题内容的认知理解、情感体验、行为建设等进行分享,相互借鉴。展示分享,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系统地进行自我探索,以便学生获得开悟,积极建构自我。
4.自我调适
课堂活动中,通过心理练习、日常应用、自我设计等形式,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创设适合自己的解决该话题的心理建设方案,选择对应主题的自我心理发展策略,建设积极心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面对新情境,能够形成积极迁移,学会策略性地应用课堂所学。
(二)“走心”课堂的建设策略
“走心”课堂不仅要克服与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培植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面对外界影响时能积极适应、不断超越自我。
1.多向度解读学生,让课堂更“贴心”
课堂教学是为“学”而教。多维度解读学生是建设高品质课堂的基础和前提性策略。教师要横向读学生的群体特征、纵向读学生的发展变化特征,把自己眼中的学生和他人眼中的学生、学生眼中的学生放在一起读,要读出学生发展的关键、读出学生的需求和困难、读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形成立体、全面、具体、现实的学生理解。
一要把握学生的起点。人们常说“心里有什么就关注什么”,学生的学习起点影响着学习过程中选择关注什么内容。“把握起点”即弄清楚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认知与情感的起始状态,有哪些已经知道或经历了、哪些还不知道或没经历过。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儿,有哪些经验可以做为新课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是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品质保障的基础。
二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兴趣与需要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做出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期待,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利用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向往、学习愿望、学习特色等积极要素,以点带面促进促进学生心理的积极发展。
三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点。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把“可能的发展状态”变成“现实发展状态”。把握学生的发展点,即了解学生“可能的发展状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预设出合规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学生的发展。
四要把握学生的差异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给集体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教师就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差异,特别是要预测学生学习的特殊心理反应会是什么,哪些内容会引起特殊心理反应,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会有哪些特殊心理反应,学生个体可能会有哪些个性化心理反应等等,并在此基础上预设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应对课堂生成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品质。
2.多角度处理教材,让课堂更“动心”
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学习内容和要求,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怎么教”,要巧妙地处理好教材、用好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活动课程,教材处理要突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特点,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作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动心”。
一要立体式处理教材。从教材处理的价值取向看,通常有学科取向、活动取向和问题取向等三种文本处理取向。心理健康课程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经验,以多样的心理活动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活动课程,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应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采取“学科—经验—问题”三位一体的方式,强化经验取向和问题取向的文本处理。
二要多视角处理教材。多视角处理文本,做到“宏观把握文本结构——中观把握活动主线——微观把握心理反应(目标)”,还要做到“以简增活”,将文本简约处理,提炼并把握好每节课的内容结构。要删减课堂上的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解读,增添方法性和价值引领的“灵魂”性解读,积极挖掘教材的隐性影响和“育心”功能。
三要“学本化”处理教材。教材处理要基于学生立场,既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现实,又要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发展。要注重情境化应用,以心理情境创设来激活学生兴趣;要注重生活化处理,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对接,为心理课堂提供生活铺垫;要注重策略化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操作策略。
3.多方面建构心理素养,让课堂更“入心”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活动目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不是教师快速“教成”的,而是学生沿着“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路径逐渐“形成”的,课堂教学要全方位地、不断地夯实这个路径,达成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成效。
一要强化认知建构。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建构,要通过感受、识别、互动、探索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形成简约、纲要、活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心理课堂的认知建构,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能提纲挈领地厘清所学主题的内涵、本质和发展机理,为自己的心理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二要强化情感建构。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相应情绪,不断丰富和积累积极情感,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从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情感调节策略,从而积极建构自己的情感世界。针对学习内容,让学生感悟善于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表现的策略,善于从环境与氛围建设、人际关系处理、学习活动成败、认知改变、他人及自我评价、丰富生活与学习方式等路径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情感建设策略。
三要强化自我建构。个体都是以“自我”的状态来应对环境的刺激并作出很自我的反应,生成自我的体验,所以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状态的“调节阀”。学生良好的自我建构是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终极追求。自我建构要通过自我探索、经验分享、团队互动、积极反思等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围绕“我的认识——我的表现——我的强项——我的问题——我的原因——我的改变”,开展自我设计和自我改变,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优化的心理发展结果,实现心理发展的自我更新。
4.多形式彰显专业性,让课堂更“有心”
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是有“心理学味”的课堂,即课堂教学能彰显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性,遵循心理建构的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的原则,应用心理辅导的专业方法构建课堂,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选择切合性的学习方式。学生课堂的学习任务不同,学习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学相关知识获得是以符号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学习需要以交往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技能学习要依赖操作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则需要体验性学习,心理综合水平提升需要实践性学习活动,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离不开反思性学习。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建构,要淡化符号性学习,积极强化交往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要根据学习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手段,组织切合学习任务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
二要灵活应用心理辅导方法。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在心理辅导的取向上,要从“问题解决专家”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激发者”[4],不断强化心理辅导方法的灵活应用。课堂中要强化行为导向的团体行为训练、人际导向的交互作用分析、价值观导向的价值澄清、情绪导向的理性情绪和情绪辨析整合技术等心理辅导方法的应用,同时要加大积极心理辅导方式的应用,采用快乐生活练习、充实生活练习、有意义生活练习等辅导方法,强化课堂教学“入心”的积极成效,使课堂学习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世界的建设。
三要善于使用心理辅导技巧。善于使用心理辅导技巧,不仅能浓厚课堂的心理专业氛围,而且能使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为学生“入心”的自我改变奠定扎实的心理科学基础。要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示“我在聚精会神地关心你”的贯注技巧,打好心理课堂尊重和同感的基础;要善于用不评价,表示“我在主动认真听你讲”的倾听技巧,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接纳;要善于用适时的默默的一言不发,表示“我在给你时间和空间反思”的沉默技巧,营造亲切善解人意的课堂沟通氛围;要善于用接纳的氛围,表示“你可以将你的苦恼和烦恼疏泄出来”的宣泄技巧,深度了解学生的困扰的缘由与过程;要善于用开放式问题引导,表示“请你认真思考你当前这方面心理发展的困扰与发展”的探索技巧,增强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要善于使用提问和反问,表示“我对你的认识看法有异议”的面质技巧,积极鼓励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要善于用正面强化,表示“我支持你的向善向上和积极的自我改变”的行为矫正技巧,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信心、意识和方向。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多,所以,特别需要提升每一次课的教学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效不能仅仅关注当下的课堂氛围,更要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情感状态、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等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课堂要秉承“深度学习”理念,将教学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5]让课堂学习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产生持续的、深刻的、积极的影响,是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永恒的追求。
注释:
[1]向祖强、张积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有效工作技能:基于生态文化的考察》,《教育研究》2018 年7 期。
[2]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年,第134 页。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年,第8 页。
[4]何妍、吴洪健、边玉芳:《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 年4 期。
[5]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0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