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漆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2021-12-31陈雅淇
陈雅淇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历史上,西汉、唐朝和清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是全国的重要城市。孔尚任有诗:“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繁荣的经济也为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良环境。最新考古资料显示,扬州的漆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1967年从扬州邗江区西湖乡湖场村战国墓葬中出土的一枚漆器圆盘足以证实这一观点。扬州漆艺后经过先秦两汉的内蓄、六朝至元的外拓、明代的成名,至清朝达到鼎盛[1]。扬州漆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工艺之精美居全国之冠,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清代扬州漆艺特征
1.漆作部门化、职业化
清朝时期,扬州两淮的盐务衙门设有专门漆作,用来承接专供宫廷的皇室漆器用品和家具。皇宫的室内装修也多由扬州的工匠承包。随着私家园林的兴起和寺庙的大量建造,建筑装修和髹漆佛像成了颇为发达的专门行业[2]。因此,民间的漆艺作坊也遍布大街小巷,逐渐汇聚成专门制作漆器的街巷,例如漆货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螺钿巷等,不下十条。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制作再到销售经营,一条完整的漆器产业链已经形成。
2.技法多元化、丰富化
清代扬州漆艺技法的丰富度前所未有,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技艺,而且经发展创新,研发出了新的技法和自己特有的漆器品种,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3]。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剔红继续盛名不衰,犀皮、八宝灰、刻漆、戗金、戗彩、描金、描银、描漆、剔彩、剔黑、嵌银丝、嵌珐琅、仿紫砂漆、绿沉漆、浑金髹、绮纹漆、针刻、堆漆、镶斑竹、硬木多宝嵌……奇技百端,并恢复了自宋代以后失传了几百年的漆砂砚。其中,刻漆、八宝灰、百宝嵌和漆砂砚是扬州首创并至今都特有的技艺。
(1)刻漆。刻漆即《髹饰录》所记的“款彩”:“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板,而陷众色,故名。”刻漆的制作流程可归纳为刻、铲、批、作、贴、撒六个步骤。而刻漆的制底也与一般的制底不同。需在做好的木胚上面刷上瓦灰和猪血的混合物,打磨平整后上两到三遍黑漆,等完全干透就可以根据图案进行刀刻并将不需要的部分铲去、批平,再根据画面进行填色、贴金、撒螺屑。扬州的刻漆作品多指“刻灰”。清代的扬州刻漆作品常以“扬州八怪”为题材,品种以屏风、挂屏、柜、橱、桌案等家具为主[4]。
(2)八宝灰。八宝灰是清代扬州特有漆艺技法,应用较为广泛,有屏风、隔断、花架、储物盒等。“灰”泛指做底胎用的粉状材料,将动物的牙、骨、角以及石、砖、瓦、螺钿等研碎成粉,拌入灰漆髹涂,待干燥之后再进行打磨平整。选择硬度较为接近的色屑能够使磨面更加平整,从而形成偶然性的图案。例如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清八宝灰漆方盒,制于乾隆年间。此漆器为正方体,盖口四边口沿设计成梅花形曲边,外部髹棕色漆带有灰白和墨绿色等嵌饰物的碎屑,呈现出星星点点、色彩缤纷的效果,内壁、口沿和底部髹黑漆。另有馆藏八宝灰漆研盒,这两件都是单以八宝灰工艺制作的清代扬州漆器。
(3)百宝嵌。百宝嵌为明代扬州名漆工周翥所创,到清代乾隆年间,王国琛、卢映之将此技法延续发展,卢映之的孙子卢葵生也精于制造百宝嵌。钱泳的《履园从话》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百宝嵌的用料也极为珍贵:“百宝嵌,珊瑚、琥珀、玛瑙、宝石、玳瑁、钿螺、象牙、犀角之类,与彩漆板子,错杂而镌刻镶嵌者,贵甚。”此类漆器华丽富贵、浑厚典雅,精妙绝伦。
(4)漆砂砚。扬州漆砂砚源于西汉,宋代以后此工艺失传了,直到清朝初期,卢映之一次在南门外得一宋宣和内府所造的漆砂砚,恢复了此工艺。漆砂砚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到了道光年间,扬州已经成为全国漆砂砚的制作中心了。而漆砂技法又以卢葵生家所制作的最为精致。
在不断创新工艺的同时,扬州漆器还出现了多种工艺结合的作品。如明末至康熙年间,扬州将百宝嵌与雕漆结合,将玉石镶嵌在红色的雕漆锦文之上,形成了独特的雕漆嵌玉漆器。这些创新之作件件巧夺天工,扬州漆器成为当时各地争相效仿的典范。
3.漆艺人才辈出
自古以来,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很少有手艺人的姓名能载入史册。而清代扬州多位漆艺大师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史料记载的有明末清初的江千里,清代的卢映之、王国琛、夏漆工、卢葵生等人。漆艺人才辈出,形成了清代扬州独特的漆艺文化[5]。
明末清初的漆工江千里擅长制作镶嵌类特别是螺钿漆器,技艺精湛,开创了明代镶嵌螺钿细工的先河。他习惯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为题材,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世的作品多为小件,有盘碟、酒杯、方圆小盒、笔筒等。制作的漆器背面会写“千里”二字,到清代以后,“千里”变成了一个品牌。嘉庆时期重修了《扬州府志》,记录了当时一副流行的对联:“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可见当时江千里早已名闻朝野。以其作品为代表的螺钿漆器风格,不仅影响了清代的螺钿漆器,甚至影响着今天扬州螺钿漆器的发展[6]。
在著于史、显于世的清代扬州漆器艺人中,声誉最高、成就最大的是活动在道光年间的髹漆艺术家卢葵生。卢葵生,世籍扬州江都,以制漆玩著名,其祖父卢映之,生活于乾隆年间,髹漆技艺精湛,精通雕漆和百宝嵌,因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漆砂砚技艺而闻名于世。其孙子卢葵生得到卢家技艺的传承,工艺全面,影响深远。他对漆砂砚、百宝嵌、雕漆、刻漆、填漆等工艺无所不精,还独创了八宝灰漆器。他的作品大多以小件为主,更彰显他的精妙技法,多具有实用性,广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清陈文述著《画林新咏》记载:“雕漆亦宋人旧制,扬州卢葵生制果盒极工。诗曰:‘不羡前朝果园厂,扬州刻手说卢家’”,道出了卢葵生漆艺技法的高超。
当代漆艺大师乔十光先生在《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中提道:“清代漆艺以宫廷造办处为中心,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名工巧匠,不惜工本,创造了体现皇家审美情趣的作品,技术上走向繁琐,艺术上走向萎靡,失去了生气。这种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不过,这个时期还是出现了有创造性的漆艺家,扬州的卢葵生、江千里、福州沈绍安最有代表性。”乔先生对于扬州的几位漆工给予了很高的赞誉。由此可见,清代时期漆艺人才辈出,将扬州漆器工艺推向了顶峰。他们的作品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都有收藏,更有许许多多散落在民间,被私人所收藏。
二、清代扬州漆艺的历史地位
清代的扬州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运河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研究中国清代的历史,必定要提到扬州[7]。此时的扬州漆艺也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在审美情趣上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情趣,讲究章法,运用文人画的形式语言,将当时扬州的文彩风流充分展现在了扬州漆器作品之中,这与当时皇家漆艺追求富贵华丽的艺术特点有所不同。同时,与福建、四川、贵州等地漆艺或靓丽或质朴的民间趣味也不同,扬州漆艺更加追求具有艺术性的表达。
清代中期,扬州漆艺中的家具类漆器和大件的陈设品、摆件类漆器数量明显增加,如百宝嵌的屏风、剔红的家具等,体量大且制作精美,经常被皇室召为御用,或进贡给朝廷。此时两淮漆器作坊,承制宫廷御用漆器,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归朝廷管辖的漆艺部门,漆艺从原本民间形式的手工艺成为了归国家领导的专门行业,漆艺的地位具有历史性的提升。
清代晚期,全国的髹漆工艺走向衰弱,而此时,扬州的卢氏漆艺却异军突起,在工艺和表达形式上出现不断的创新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技法,他们制作出来的古朴优雅、不娇不妍、与士大夫气质所契合的漆器成了晚清最为流行的工艺品[8]。卢氏家族的作品和姓名不仅被文人墨客们写进了诗词歌赋,他们署名的漆艺作品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追捧。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中国手工艺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三、清代扬州漆艺的当代价值
清代是整个扬州漆艺发展的巅峰时期,这种繁盛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之前。之后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得手工艺的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后,扬州漆艺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和扬州漆艺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扬州的漆艺得以保留和传承[9]。如今的扬州漆艺大多致力于对清代漆艺的传承和恢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1.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漆器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扬州漆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当时的扬州交通便利、盐业发达,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扬州八怪”等一批文人画家。此时的漆器大多以书画作品为样本,把握作品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清新典雅、技法独到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扬州漆器“古雅风逸”的特色。到了20世纪初,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不少扬州人搬迁至上海,扬州的髹漆技术也由此传入上海。因当时上海租界内的外籍人士被这种制作精美、色彩明艳的扬州漆器所吸引,扬州漆器得以从上海出口,平均每半个月就会有一船漆器运出,年销量约两三万件。鸦片战争之后,漆器的产量因动乱内销量急剧下降,扬州漆器迅速转型,以“外作”促以外销,根据销售人群的喜好进行设计,迎合世俗趣味,在特殊时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漆艺,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和开放性,为当代漆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0]。
扬州漆艺已经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特别是在强化文化自信的当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地设计是呈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最好方法。如今越来越多的扬州漆艺作品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与他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也有不少漆艺精品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特征传播着中国文化。
2.技法的传承和创新
在如今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传统工艺渐渐退出产业的主流,特别是生漆行业日趋衰落,优秀的漆艺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扬州漆器在品种和技法上既继承了清代漆艺的优秀技艺,也进行了形式和技法的创新。
在对技法的传承方面,扬州漆器厂是现如今全国唯一一个国有漆器企业。近50年来,扬州漆器厂为党和国家制作了数十件精美的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该厂共有八个车间,其中七个车间的工艺技法全都传承清代漆艺,分别是:一车间木工、二车间髹漆工、三车间骨石镶嵌和彩绘、四车间平磨螺钿、五车间刻漆、六车间雕漆和雕漆嵌玉、七车间点螺和漆砂砚。这七个车间制作的是较为传统的漆器品种,如屏风、地屏、台屏、家具、摆件等三百多个品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点螺工艺。该工艺最初由明清时期扬州漆艺大师江千里创制,之后的卢映之、王国琛等人也是制作点螺的高手。但点螺工艺在清代末年一度失传,到了1978年,扬州漆器厂将失传了两百多年的点螺工艺恢复,并被国家作为绝密技艺加以保护。
在对技法的创新方面,扬州漆器厂设立了新品研发车间。就如同清代扬州漆艺人将文人字画融入漆器作品中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样,当代的扬州漆艺人也想设计、制作出符合当下审美和生活情趣的漆艺作品。漆画的诞生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漆画作为现代漆艺的一个分支为当代漆艺的复兴作出了贡献,诞生了不少适用于漆画制作的技法,如变涂、撒粉、堆塑等。另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是2014年该厂历经15年钻研,研究出全国首幅能够弯曲折叠的点螺卷轴画《春江瀛洲图》,打破了千百年来螺钿漆器不能被折叠的历史。
同时,扬州漆艺也在尝试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漆艺展现的新面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11]。如何拓宽思路让漆艺作品以更新的形式出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让漆艺作品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仍然是当代漆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结语
扬州漆艺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清代扬州漆艺的辉煌灿烂深深影响着当代漆艺的发展。在振兴民族手工艺、加强文化自信的当下,漆艺的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当代的漆艺人要学习前人的智慧,探索漆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漆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跟随时代的脚步,为中国漆艺的发展带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