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教-学-评一致”课堂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平均分目标评价

褚 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东湖小学 山东枣庄 277100)

有人说人生像一场旅程,我们一路走来,看尽美好的风景。其实学生学习的经历也像一场旅程,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这场旅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样才能到达。“教学评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对于如何达到“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众多名师、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专家的理论实践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下面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教-学-评一致”课堂和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内化目标,明确方向

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探究地热火朝天时,不能指手画脚,学生遇到瓶颈时,不能冷眼旁观,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每个路口都不能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往哪里去,却又能带着他们走到最终的目的地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目的地”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对我们的“学习目标”烂熟于心。学习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教学目标,利于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准确了解学生反馈,恰当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有偏差,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到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就像我们出行,为了确保不会迷路,需要熟记通往目的地的所有道路,才能做到哪怕在其中一个路口走错了,我们还能顺利到达。明确学习目标也一样,单纯地理解某一课的目标,并不能做到对这节课运筹帷幄,我们要从梳理课程纲要开始,继而针对到单元纲要,最后细化到具体课时,这样的梳理也许耗时耗力,但是真正完成这一整套三级备课的梳理之后,我们对具体课时目标的理解不再是片面的,割裂的,而是全面的,透彻的。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方法基础,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就比如在《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根据课程纲要进行梳理。观察物体这部分的知识并不是独立的知识,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为学生之后的几何学习做铺垫。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要从整体确定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具体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与探究,使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句话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简单的物体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明确这一目标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无论学生的思维跑到哪里,教师都可以给学生拉回来,最终促进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本学期,我校针对近几年进行教学评一致课堂的课改经验,对三级备课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这次我有幸参与了课程纲要的制作,真心体会到课程纲要和单元纲要的梳理,对于把握课时学习目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立足学情,经历“真学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 个建议》一书中提到:“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立足在真实的学情之上,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的动向,根据他们真实的想法,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入职之初,我很佩服有些老师的课堂,学生们的回答个个有理有据,整个课堂一气呵成,但时间久了,我反而更喜欢吴正宪老师那样的课堂,课上孩子们各抒己见,吴老师的问题总能引发孩子天马行空地思考,然后孩子在做中学,在学中思,不管是哪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也许课堂中会出现各种小插曲,但正是这些小插曲,最能体现出孩子们真正地融入吴老师给出的情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的学习,不是走流程,而是“真学习”。“真学习”一词,是我在《教案的革命》这本书中学到的,“真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正确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2018 年,集团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执教了《平均分》一课,原本设计的题目要把12 个桃子平均分给3 只小猴,求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预设孩子们经历小组合作,依次汇报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和四个四个地分这四种方法,继而对比这四种方法的异同,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已经熟背了乘法口诀的孩子们大都直接给每只小猴分4 个桃子,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法很少出现,没有四种方法的展示,怎么总结平均分的特征?老师强行引导出其他方法,也不合适,毕竟孩子们直接给每只小猴分四个桃子的方法既正确,又简便。送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正当我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李校长和矫主任的点评给我指明了方向:课堂的一切都要立足学情,根据他们的表现弄清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是没引导好,还是设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于是我静下来从学生的角度仔细思考,知道数字的话我肯定是会直接计算出来,那如果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于是我更改了问题的设计,先不告诉孩子们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为了确保每份分得同样多,孩子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分法,从最开始的每只小猴分一个,到慢慢增加,而且这样的过程,更能突出“每一次都要分得同样多”这样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平均分的特点,之后我又设计了给出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的情景,学生利用学过的口诀,直接找到了答案。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还针对这两种情况,归纳出平均分的策略,他们的归纳能力让我刷新了对二年级孩子的认识。从那以后,讲课中学生超出预设的地方不再让我头疼,这些都成了我理解学生,修改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

教的主体是老师,但是学和评的主体都是学生,老师只有在思想上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评一致。对“真学习”这一定义的重新认知,让我切实领悟到了教学评合一的精神和理念,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反馈引领,在评价中落实目标

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评”,与之前传统课堂只关注“教”完全不同,教学评一致的课堂通过时刻的“评”来关注学生“学”的进度。之前老师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困惑,我明明教了,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孩子总是出错呢?其实就是“评”没有到位。在我市开展的教学评一致的课堂达标活动中,我校一开始采取的达标方式是在课后随机抽取5 个孩子完成当堂内容的相关测试,结果让老师大跌眼镜。连老师自以为“免检”的孩子也出现了各种错误,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对于评价信息搜集的重视。在之后的这一学期,学校通过立标课,学标课等多种活动,提高老师对于搜集评价信息的重视,从以前涵盖面窄的师评生,发展到现在生自评、生生互评,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的力量搜集反馈信息,根据真实的反馈信息对课堂作出调整,进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落实。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将学生分为了12 个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每次开展数学课的时候,我会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进行自主预习。在课上学习时,我会以小教师课堂的方式要求小组学生讲解自己负责的知识板块,同时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探究疑问,促进班级学生的讨论;当然,也会鼓励教学小组的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进行辅助教学和解答。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也会让学生通过总结的方式自主评价预习、教学成果,使学生发现预习、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促进学生发现好的预习、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增强。而通过这种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学生们在评价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加量化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为准,还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像有的学生以前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在课下完不成作业。在小组合作机制开启以后,该学生受到同组学生的监督和激励,一起学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最后完成学期评价时,我就将学生的这一进步参考进去,给了学生较大的肯定。而学生受到激励,在之后的学习中一直保持这样优良的表现。

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落实目标,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达到了教学评合一的水平,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教六年,真正感觉到了“教-学-评一致性”为课堂带来的春风化雨般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茫然,到之后的学习模仿,再到现在的尝试实践,老师们的积极改变也换来了孩子们迅速的提高与发展,看到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地发言,客观地对自己和同学做出评价,我觉得我们一直以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相信在“教-学-评一致”理论的指导下,关于“学习”这趟旅程,我们会与孩子一路相伴,看尽沿途最美的风景。

猜你喜欢

平均分目标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平均分一半
我们的目标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两种分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