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1-12-30张福花
张福花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以及“家国情怀”这五种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优化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对策,以求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标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124—02
当下,很多历史教师并未对家国情怀教育高度重视,错误地认为家国情怀教育即爱国教育,所采用的家国情怀教育方式也过于单一。要想让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应当从以生为本、体悟内化,渗透浸润、以情动人,丰富方式、多元育人等方面入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论何种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人”作为主体,而演变而来的历史学本质上也是针对“人事”进行研究的“人学”,所开展的历史教学则是让学生能够对“人事”进行深入的理解,以此来获取为人处世的基本技巧。因此我们能够看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人性进行涵养,不论是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所彰显出来的主旨必须与“人”紧密相连,如若产生了脱离,那么历史教学便没有了意义。马克思说,在所有社会关系之中,人类是维持这类关系顺畅发展的根本所在,人类属于一种社会存在物,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及时代的基本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导致了人类必须要对同胞的命运进行关注,这也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之中,人文精神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那便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衷关怀自身的命运、他人的命运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基于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价值判断,但相对而言并不成熟,依旧需要教师做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领悟为人处世的智慧,进而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大写之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第二,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与历史教学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树人应当树立人格健全之人,故而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当将学生人格的培育作为教学重点。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都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解题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的学生,是当前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1]。“家国情怀”主要是将知识理解作为其中的基础,将学生的能力提高作为教学路径,将完善学生的人格作为根本的目的,能够在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郑成功”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便利,将相关材料以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来对郑成功进行评价,进而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第三,有利于社会教育作用的发挥。历史教学具备较强的社会功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当代社会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个人健康发展,并对民族精神进行弘扬与传承。当代社会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很容易让认识并不成熟的学生产生一定的从众心理,无法形成坚定的心志。因此,老师通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起到较强的社会教育作用。正如孔子所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2]作为一个高中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首先应当明确读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但仅仅依靠高中生自主的思考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来让其通过历史先贤的所作所为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顾炎武所提出的“经世致用”这一观点,哪怕放到当今社会也都是有较强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生为本,体悟内化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要想真正回到历史中并不现实,只能借助相关资料的辅助来对历史场景进行生动还原,进而了解更为真实的历史。如若历史材料真实度高,同时又有较为生动的细节,那么就能够充分引发人们的心灵感触,进而彰显出历史的基本内涵。故而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就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进行串联,以此贯穿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通过各类历史事件的重现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实现培育“家国情怀”的根本目的。
(二)渗透浸润,以情动人
囿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和历史人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鸿沟,但这一鸿沟并非难以逾越,只要高中教师引导得当,便能够让学生和历史人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命以及心灵来对历史进行体悟,让自身的思想以及灵魂得以升华,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不是单纯地将自身的“家国情怀”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用心、用理、用情去体验感悟并融入历史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在情感方面实现交互,构建一个“自我、国家和民族,历史、现实和将来”的情感桥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来选择合理的观察视角,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追求,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方式,多元育人
在广大学生看来,传统历史课堂过于枯燥、乏味,加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家国情怀的培养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来实现多元育人这一根本目的,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更为灵活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学生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3]。当前的历史教学手段较为常见的有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以及讲述法等,其中讲述法使用频率最高,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绘声绘色地讲述来感染学生,这一手段对于教师概括总结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步入信息时代之后,讲述法也应当有所变革,教师可以将其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利用直观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给学生讲述部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大有裨益。而针对部分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则可以采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内扮演相应的历史人物,揣摩人物的实际心境,进而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定可以得以提升,其所具备的主体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创新,这意味着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势必无法有效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家国情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性,找出培育學生“家国情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充分发挥“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芳.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31):132-133.
[2]马生贵.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90):153-154.
[3]唐美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途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9):108-109.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