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珲春推进区域高品质教育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30金在虎
[摘要]区域高品质教育是指在充分适应教育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原教育本质的教育。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教育和珲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对高品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推进思路、实施途径与策略等进行系统探索,着重在完善全面培养体系,培训创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凸显高品质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价值,创新高品质课堂的“关键路径”,以推动学校信息化大学学区融合共生并协调发展,强化高品质学校生态治理,建构推进区域高品质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区域高品质教育;运行机制;高品质学校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00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02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是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因此,营造公平优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更是珲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追求。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地处中、朝、俄交界,五国相通,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是“一带一路”向北向东的新起点,是中国面向东北亚的新门户。“十三五”期间,珲春市教育局以“区域高品质教育”课题研究引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提出了“保住基本、补齐短板、注重内涵、创建特色、高位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新时代“公平优质”的高品质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的“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建设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追求: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1]。更好的教育来自对公平的持续坚守,来自对质量的不懈追求[2],来自让孩子享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高素养创新人才。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深耕期,尤其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需要我们进一步放宽视野,全力探索内涵攻坚的区域教育,要求我们的区域教育体系满足并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和终身发展,构建起区域教育主体间协同互动、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新生态[3]。
(二)珲春教育发展简况
吉林省珲春市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起步较早,“十五”期间,结合素质教育要求,提出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解决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发展的形式问题;“十二五”期间,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研究课题,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与改变了课堂“学”变革的问题。反思珲春市过去的教育,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一定的影响力,并解决了珲春市教育改革方向问题,但没有真正以科研引领带动区域教育走向综合改革之路。反思原因,主要是片面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带有明显的“跟风性”,没有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站位、学校可持续发展定位、教师发展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思考,仍未形成“读好书”,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之间还有明显差距。
(三)提出高品质教育研究
2015年,《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倡导发起“东渤海教育联盟”,围绕“品质教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争鸣,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进行了“品质教育”专题讲座,让我们的科研思维活跃起来。2016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上作专题报告指出:“努力营造公平优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区域教育从要求差距帮扶到引导差异合作、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准确把握珲春教育发展脉搏,珲春市教育局组建由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进修学校等局机关科室和直属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教育发展”联合调研组,对全市30余所学校进行调研走访。结合“区域教育发展”调研问题梳理,多次组织研讨座谈,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为珲春区域教育发展做策划设计,探索珲春区域教育发展方略,定位于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价值、发展规律、发展代价、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争取破解区域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建构适合珲春区域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2016年8月,珲春市教育局申报并获批吉林省“十三五”期間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区域高品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年6月,下发《珲春市高品质教育发展规划(2017-2020年)》和《区域高品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实施指南》,探索区域高品质教育发展内涵,建构学生、教师、课程、课堂、文化、管理、评价等要素组成的区域高品质教育发展生态标准体系框架,提出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原教育本质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
二、新方略: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一)高品质教育的理性认识
高品质教育是在珲春现有的区域条件下,“品位高、质量优”的教育。我们认为的“高品质”并不是与区域现实教育内涵发展实际脱离,而是针对社会转型期对珲春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而提出来的。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兴趣与态度、情感与意志、关键能力与品德作为区域教育目标。
“品位高”关注教育过程,回归教育本原,凸显教育育人本质[4],是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及反教育行为,充分关注对人、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优化教育主体和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真正实施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质量优”关注教育结果,表明办学成果达到标准的程度,表现出优良的质感,克服唯分数论,充分挖掘并激发生命个体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追求有内涵的质量、彰显区域教育特色、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学说、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高品质教育要坚持“还原教育本质”“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要致力于缩小区域教育生态内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距,创造“释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最高的才能和最大的贡献”的一种文化,重视优化受教育者的教育全部内容与过程的教育形态,丰富受教育者的学习经历,做有灵魂的教育。高品质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要通过高品质学校建设来实现。高品质学校建设有4个核心特征。一是高尚的价值追求。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要形成学校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能包容各种生命个体差异,把“促进每一位真实的师生个体发展”[5]作为学校办学追求,尽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二是优质的目标定位。学校提供的教育是高品质的,不仅能提供尽可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课程,还能提供更有人情味、更适合学生成长的精神空间,促进每个学生释放潜能,在“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成为区域的品牌和特色学校;三是学校的持续变革。学校积极从校情、师情、学情出发,开展课程与教学革命,优化内部管理,重铸学校文化,积极探索激发办学活力的有效策略,让学校重建内在的、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四是生态的整体优化。学校具备诸多的走向优质的能力,组建“学习共同体”,创造适合于每个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个性与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有较高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高品质教育的实践探讨
1.明确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研究思路。(1)深入研究国内外对品质教育内涵、外延、价值、实施方法及途径,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符合区域实际的理论和方法,研制《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指南》,系统阐释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基本内涵、意义、任务、结构、方法与途径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编制《珲春高品质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形成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价值愿景,确定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目标、路径,制定实施区域高品质教育的教育生态建设、育人模式创新、课程改革深化、教师阶梯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特色品牌、教育科研引领、体制机制创新等“八大工程”;(3)部署区域高品质教育研究中期工作和撰写《珲春高品质教育研究年度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任务、推进策略和成果呈现形式。建构高品质教育标准体系框架,提出基于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有質量、特色、内涵、文化等特征的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2.实施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实践活动。(1)完善全面培养育人体系。依托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站、红色文化民俗与党史展览馆、三国文化科创研学体验基地等优质社会资源,开发了“研学珲春之旅”课程,挖掘走向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深刻内涵,丰富“爱家乡文化科技之旅”活动课程,形成了以剪纸、风筝、洞箫、陶艺、朝鲜族秋千、跳板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珲春文化实践课程群”,促进学校课程的校本化进程,哺育每一位学生。通过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中心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拓展以“合唱团队建设”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新途径。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引领学校丰富和完善“陶艺、科创、朝鲜族传统体育”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融合研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反思感悟、积极行动中逐渐形成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促进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多层面、立体化的育人格局;(2)建设高品质教师队伍。委托吉林师范大学帮助培养教师培训者团队55人,通过在上海知名学校挂职、“双微”论坛、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校长沙龙等锻炼形式,与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等途径,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校长读书学习交流,提倡校长进课堂上课、研课,锻炼校长研究能力;强化提升教导主任专业能力,组织教导主任岗位技能拉练培训等活动,让教导主任明确自身在“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建设中定位,做好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服务。精心培育研究骨干。举办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骨干班主任等培养培训班,宣传“高品质教育”理论观点,组织培养骨干听评课、精品课大赛等活动,锻炼了一批致力于“高品质课堂”教学研究的名优骨干教师。(3)建构高品质课程体系。树立学校大课程意识,从学校管理体体系、课程形态、课程领域、课程功能、学习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6]。确定若干领域课程群落,划定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综合性等课程层次,解决学校部分课程活动碎片化、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形成富有区域特点的高品质课程体系,促成国家课程有效落实,地方校本课程精彩纷呈,优质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不断涌现,从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与创造力,形成学校课程研发与改进的循环式常态化机制,为学生轻松、快乐、丰富、生动活泼地学习提供成长平台。(4)创新高品质课堂教学。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课题组进行了学校课堂转型品质提升研究探索实践,建立“个性化单元主题教学”“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互联网+合作学习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小班化个性差异化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学科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等项目研究组,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小班化个性差异学习、融合学习等项目研究,构建了聚焦学生潜在状态分析和学生差异分析基础上的特色化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5)强化高品质学校治理。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高品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不少学校校长开始重视价值领导,引领学校师生员工理解、认同并践行高品质学校发展理念。在学校治理上,逐渐从行政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7],突出质量管理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价值体现,把管理重心下移,重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模式,赋予学校基层组织更多自主权,满足师生群体差异化的高层次需求,从单纯的任务驱动和行政命令转变为面向教师、学生的“高品质”服务,形成了人人“自主参与”学校管理格局。
3.形成实施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的七大策略的关键经验。(1)从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处确定创建高品质学校的支撑点。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8],传承学校独特的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的亮点。每个基地学校和实验校都有独特的生源、师资,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仅关注自身内在文化、所在区域教育文化,更加关注教育生态中的生命个体。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分析探讨形成共识并转化成共同愿景,通过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先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以及文化传承,改进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融汇贯通,带动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上升,为学生提供温暖贴心服务,帮助其有个性且全面的发展。如珲春市第七中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学校的师资队伍是新老教师占比例多、活力也不强。面对上述问题,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在传承学校文化、重新定位学校理念、诠释表述和内涵发展过程中,利用“风筝”这个文化载体,创新“将音乐与葫芦丝整合、体育与武术和空竹整合、成功训练与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整合、美术和书法与风筝整合”等融合育人途径,初步形成了以风筝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传统文化+”的“善美”教育理念,挖掘了学校文化深邃内涵。2020年至今,通过“城镇中学‘善美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用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学生,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家长满意度很高;(2)从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矛盾中找到科研引领学校品质提升的切入点。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针对成熟期教师职业倦怠,习惯学科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学习兴趣、品格养成、终身发展素养的培育缺乏关注与培育能力,突破成熟教师成长的“高原期”等问题,从2017年开始在珲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以“智慧教育理念下小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这一学校主导课题作为依托,邀请专家,成立学校和专家研究团队,聚焦“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了智慧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创新主导课题研究路径。通过“信息技术和合作学习融合”“智慧班主任培育”“个性化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思维导图学科教学渗透”“STEM教育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融合”“特色班级建设”6个子课题研究项目推进方式,进行了课堂改进和课程再造,优化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校变革结构,创设了学习品质提升条件,不断追求学校科研品质与实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教师品质,助推了学校转型品质提升,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3)从激发教师队伍成长活力中寻找创建高品质学校路径的关键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革新路径中采用的一种重要策略[9]。在创建高品质学校实践探索中,各基地校、实验校突破能力建設“研”的宽泛,关注职业道德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和形成,盘活教师优势和潜能,触动教师的心灵。通过开展以“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为课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引导教师大面积投身到转型和变革的道路上来,让教师在研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组建教研组、开设研究课、校本培训、学科之间带教、导师团听课等策略,提升教师对学生差异性学习需求精准的判断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提升教师专业品质,促进学校转型发展。(4)从学校课程特色化、多样化上寻找创建高品质学校路径的核心点。课程变革是育人模式转变的关键。作为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朝鲜族老校——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在学校转型发展品质提升实践探索中,以学校课程整体育人的视角,将学校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过程,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聚焦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喜好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10],根据朝鲜族学校校情、学情,以学校课程结构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整体优化,构建了基于人格类型的差异和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需求的特色化、生活化、体验化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通过学科内、跨学科融合,以及生活体验和知识融合,积极挖掘并丰富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个性差异理念和课程建设紧密融合,为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学校整体育人、转型发展。(5)从未来学校教与学的变革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求创建高品质学校路径的制高点。走向高品质的珲春市第一小学校是具有300年悠久历史的老校,面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善于抓住教育未来走向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机遇,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校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切入点,把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理念引进学校。通过与东师理想信息学院合作,发挥延边教育信息平台资源优势,优化整合信息化资源,开发了学校网络学习空间。2019年4月,该校进入到2018年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学校行列。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行动研究”为突破口,建立了内部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了基于资源拓展应用的 “主题学习”教学模式和基于技术支撑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探索出“两环六步翻转线上教学法”,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等核心技术变革,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和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6)从现代学校治理的探索实践中寻找创建高品质学校路径的动力点。实施课题研究以来,珲春市第四中学。基于学校变革的现实需要,借鉴人本管理理论确立了“成事中成人”[11]的管理哲学,减少行政“管人”的色彩,注重“做事”,建立了结构完整、指向明确、开放共享、运转有效的“决策—执行—反馈”管理模型,打破教导处、政教处等科层式管理模式,组建了“一部”即学校的党支部,“一室”即校长办公室,“三组”即三个学年组,“六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以校本研修项目作为依托,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重在专业上的引领,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品质。(7)从融合共生、协作发展的大学区建设中找到全面提升区域学校品质的突破点。高品质教育的实施是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学区联盟化。珲春市第一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四中学作为大学区的牵头校,学区内各校协商建立了“大学区行动研究联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大学区内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训制度,统筹协调各校教学资源优势,聚焦用教与学的支持,提升了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就的最核心问题。从文化重建、理念提升、课堂品质提升、课程再建构、教师品质提升、管理变革、资源共享、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谋划和部署,共享牵头校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取长补短、协作共进;同时各校各有侧重,重点发力,突出优势,形成合力,创造学区内自我提升的机制与氛围。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牵头校第一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大学区网络集体备课与教师网络教学听课、评课相结合,分别组织各学年组、学科组成立大学区网络集体备课QQ群共计18个,以“上传优秀教学资源、讲解备课思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科教师群策群力、交流研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确定作业检查和读书指导策略”等学区网络研修方式,改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开展了大学区网络研修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了网络教学工作,促进了学区内学校品质提升转型发展。
4.建构推进高品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目标导向机制。以科学的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加快构建良好的高品质教育生态,以创建高品质学校为切入点,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专家学者等力量参与齐心协同共育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课程再造、教与学变革、队伍品质提升、管理文化创新、评价改革,满足所在社区、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拉动学校走向高品质发展。(2)组织协同机制。形成“三位一体”行动研究网络,聘请科研院所和大学专家作顾问,协作研究,攻关课题;确定“研究基地校、实验校、培育校”,分解落实8个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一校一课题、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本着“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同创共建、内涵发展”的原则,协同开展课题研究、课程研发、师资培训、专题调研、成果推广,提升学校办学品质。(3)有效投入机制。建立区域高品质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实行民族教育12年全免和民族幼儿园学前3年免补保教费政策,全市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全免,民办幼儿园按月270元/生标准每年补助10个月;投入5亿多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区域共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红色教育活动基地、朝鲜族和满族风俗活动基地等20个教育基地,为学生创造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体验的环境。(4)评价反馈机制。“高品质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主要由“高品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高品质教育评价工作程序”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高品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基础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发展性,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区内学校的特点,必选指标与自选指标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鼓励进步。
(三)高品质教育的社会效益
近5年,吉林省珲春市相继有17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累计3次夺得全省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达982%,中考成绩连续5年合格率全州第一。2016年起,珲春市职业高中向海参崴国际经济与服务大学派送10名学生,2017年起连续3年向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派出26名学生;体艺术类竞技成绩近3年获得省州冠亚军,并在吉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机器人竞赛、NOC大赛等科技活动中有37名学生荣获一、二、三等奖,珲春教育声誉、公信度显著提升。在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学校改进与教育质量评价研讨会议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联盟年会”上,珲春市教科所以“开展高品质教育发展性评价 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为题目、珲春市第一小学以“实施七彩阳光评价,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题目分别进行了交流,市教育局参加吉林省第二届区域主导课题局长论坛会,以“构建珲春高品质教育新生态培育珲春新时代文化人”为题目进行了交流,为社会了解珲春教育改革发展的状况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三、新思考:珲春推进区域高品质教育工程中的问题及展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新使命角度思考,珲春教育走向高品质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从高品质教育整体发展看,珲春区域“走向高品质”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康、学校品质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正确树立区域特色高品质教育理念,坚持区域高品质教育价值追求,探索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教育发展路径,完善珲春区域高品质教育实施策略,是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的关键。
从基层學校的推进现状看,不同学校由于历史发展、环境因素和现实条件等差异,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前提下,要因校而异,允许所追求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发展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未来“高品质”项目学校发展需要聚焦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以“高品质”理念进行在构建,使每一所学校都走向“高品质”,通过不断深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关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成长。通过对教育对象的高品质服务,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一种适合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的教育环境,让城区优质校、城区薄弱校、乡村学校都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
从高品质教育研究过程看,学校的卓越发展需要教育科研,应该以教育教学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全面、个性、自由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教育新形势,加大信息化在线教学和班级常态教学互转衔接研究力度,提高教育科技含量,促进教学有深度的变革。教育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区域要重点建设与培育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队伍,建立起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适应力强的、具有自我提高的保障、激励机制,激活区域、学校办学活力,提高教育竞争力。
教育实践永远是教育理论发展根基和源泉。在高品质教育研究中,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学校课程、课堂、教师成长、管理文化等领域品质不高的问题,剖析问题要素、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挖掘高品质学校内涵等实践活动,就是区域高品质教育价值取向追求和具有校本特色发展目标建设的过程,也符合现有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EB/OL].https://www.chinanews.com/edu/2013/12-13/5614919.shtml
[2][8][9][10][11]王莹,余靖静,郑天虹.中国江苏网2017-12-04 10:42
[3]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丛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5]胡兴宏.走向新优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6]陈如平,杨海燕.学校课程新样态——中国新样态学校探索丛书[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8.
[7]封留才.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J].人民教育,2015(06).
(责任编辑:刘宇)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in Hunchun Area in the New Era
JIN Zaihu
(Education Bureau of Hunchun City, Hunchun, Jilin 133300,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that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restor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ully adapting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new times education and Hunchu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value orientation, forward thinking, implementing ways and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system, and emphasize o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innovation boos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overall education of high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value, innovate the “cri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classroom ,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school information, university and school district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highquality ecological governance for school, construct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highquality educ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regional highquality educ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highquality school
[收稿日期]2021-05-17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高品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D16129)。
[作者简介]金在虎(1967-),男,吉林珲春人,大学本科,吉林省珲春市教育局局长;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