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与解困路径研究
2021-12-30张亚平,张德彭
张亚平,张德彭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家校合作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家校合作是一项开放性、主动性、非线性的系统性工程,但在协同运转过程中,存在着家校合作意识薄弱、法律制度缺位、形式单一、内容狭窄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将协同思想引入家校合作问题研究中,分析现阶段家校合作陷入实践困境的原因,从加强家校协同意识、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创新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出发,构建有效的多主体协同共育机制,能够进一步优化各子系统间的运行方式,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校合作;协同论;自发性;多主体协同共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02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0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漫长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以保障家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家校合作的有序运行为基本点,以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家校双方的合作与优势提升,形成教育合力,方能实现育人的目标。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家校合作当前已经成为政策文件中的固定话语。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共同育人的格局”[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 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指出,“学校、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合力”[3]。这些文件的落地实施,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释放出的家校合作的重要信号,也是家校合作上升到一定地位的标志性记号。
在以教育气质所凸显的对待教育的绝对严肃性的基础上,要求教育直接关联责任主体,即家校必然合作且合理合作[4]。从教育改革实践来看,家校合作共育可以解决一些以往由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难以解决的育人问题,例如,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5]。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新趋势。当前家校合作还没有纳入法律实施层面,仍然存在制度困境,面临信任危机,同时,家校合作主体缺失,陷入方法主义等问题很突出。有学者认为,有序运作是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家校合作矛盾的解决需要对一些事项加以规约[6]。本研究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家校合作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中的问题,从而提出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协同论也稱协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时,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配合,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增提效应或集体效应,即产生“1+1>2”的效果;伺服原理是指系统内部的若干子系统中,序参量支配了其他状态变量的行为,决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对系统演变起决定性作用;自组织原理是指相对于其他组织而言,系统内各子系统在一定外部信息流、物质流等进入的情况下,自发相互协同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7]。从协同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家校合作是一个协同系统,该系统形成于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家庭与学校各个要素为达成目标而进行各方面的交换行动。家庭、家长以及家长群体、学校以及学校各部门、学生个体以及群体是该系统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协作与配合组成了当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存的局面。从协同理论的角度来看,育人的效果也就是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应,该效应取决于各个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产生能量的方式。
(一)开放性是家校合作系统的本质属性
家校合作育人是一个全方位的、多主体的开放系统,无论是从合作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看,都具有开放性。首先,家校合作在时间上具有开放性。家校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育人过程,它不仅满足于阶段性的学校教学需要和家长意愿,还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次,家校合作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家校共育空间是借助于线上与线下,凭借政府、社会、多媒体等空间载体,提升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身心生活质量。最后,家校合作在功能上具有开放性。家校合作要发挥育人功能,就要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开放式的、循环式的物质能量交流互动,使家校合作系统有序地产生协同效应。
(二)序参量是家校合作系统的关键因素
协同论中的伺服原理给予了序参量高度的支配地位,它对系统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与有影响但无决定性作用的状态变量形成非线性关系。在家校合作系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与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教育的育人政策方针作为序参量中的关键因素,社会媒体的整合、行政管理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等作为状态变量的要素,促使家校合作系统中的序参量不是各个变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变量之间相互协作、调适,结合关键因素以达到价值共识,进而推动家校合作系统结构的有序平衡。
(三)自发性是家校合作系统的动力源泉
家校合作系统的有序运转遵循协同论中的自组织原理,即家校合作系统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各子系统以学生的教育性成长、成才为共同目标,根据教育政策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外部信息流和物质流交换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自发进行协调、整合和优化,促进各个育人子系统形成新的、相对有序的、稳定的育人结构。实现了零散到集中、无序到有序、单向到双向的转变,体现了自发性在家校合作系统中的重要价值,让自发性成为了家校合作系统的内在驱动力和不竭源泉。
二、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及产生原因
协同理论中的伺服原理强调序参量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演变的作用。根据伺服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家校合作低效以及陷入困境,是家校合作系统中的有序化程度不利于各个子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原因。因此,家校合作陷入困境既有各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状态的原因,同时也有各个子系统在总系统中贡献能量的方式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原因。
(一)意识观念淡薄,合作意愿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轻易就会倒塌下来[8]。虽然社会已进入了新时代,但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导致了家校合作难以全面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校合作举步维艰。一方面,大多数校方认为家长只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配合者、支持者,而非同行者、监督者。因为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之前,学校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治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愿意为某一单方面原因去做改变,将家长边缘化。另一方面,拥有专业权威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并对其负责。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上不愿接受家长的建议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这就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并让他们淡化了对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的关注,逐渐成为了“甩手掌柜”,认为“管得严不严、教得好不好”是学校的事,“学得通不通、考得好不好”是孩子的事,自己只要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其他与自己无关,使合作的共识荡然无存。
(二)法律制度缺位,合作职责不明
制度是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为的一种社会结构,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规范化、有序化模式转化的过程[9]。但从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来看,针对家校合作的特定法规条例还尚未制订,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监管评价体系,使得家校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更没有根本性的运行保障。有调查表明,学校和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知识、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而不是与家长沟通、合作,所以,他们并未与家长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现有与家庭的合作也是基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进行的,学校和教师的升学压力也使得教师不愿意再花时间去进行家访或网络互动,家校合作基本上流于形式,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松散,没有持续性[10]。甚至教师在对学生学业负责的同时,出现了给家长布置课后作业的现象,如预习讲解新课、批改孩子作业、辅导订正错题等。有些家长积极配合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自己配合得很好,做得也太多,但是孩子成绩没得到提高,进而对教师的教学品头论足,完全曲解了家校共育的理念。
(三)内容形式狭窄,合作效果欠佳
家庭和学校是家校合作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两者自身的特征及两者间的协作互动状况是家校合作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11]。首先,家校合作的内容大多数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关,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平时表现、兴趣爱好则涉及较少,只是在家长问及时或者学生出现极端品行时才进行合作沟通,导致了学校弹“一根弦”的现象。其次,一些家长会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不了解,话语权由教师掌控。因此,双方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别说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了。通讯或家访成为一些教师的“家庭作业”,让教师减负的步伐变得更加艰难,如有些学校仍停留于传统的家校合作单项活动上,存在形式化、集体性活动主导、“局部热”等现象,常常忽視家庭和个体的需求[12]。最后,尽管很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意愿都很高,但由于家校双方合作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投入,而学校却在这些方面捉襟见肘,从而使得一些 “有钱有闲”的家长参与度和受关注度增高,抑制了家校合作的公平优质发展,如有些学校偏好社会资源丰富的家长,鼓励其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向其提供更多的家校合作机会——成为家长委员会成员、负责向其他家长传达学校和教师的信息,而学校容易忽视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的家长,低估了其参与家校合作的潜力[13]。
三、家校协同合作机制的构建路径
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强调不同的组织和系统之间存在信息流与物质流的影响,通过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具备新的功能的有序结构。伺服理论为家校合作机制的重构提供了有益思路:家校合作中的子系统并非只有家庭和学校,家校合作系统也并非独立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家校合作系统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自身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相互作用。同时,家校合作这个系统里的各个子系统也是相互影响的,存在信息流、物质流的交换。因此,构建家校协调合作机制,既要考虑家校合作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也要考虑家校合作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加强协同意识,提高行动自觉
虽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育人,具有一致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美国教育协会的研究表明,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家长参与的态度是影响双方合作效果的关键性因素[14]。学校和家长应该明白合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协和的双赢。学校能为家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能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双方各取所长,为学生的教育锦上添花。其次,要提升家校双方的合作思想觉悟。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关键主体,教师应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学专业水准、强化师德师风素养、增强教学业务能力,提升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水平;而作为家长又应该得到学校科学的教育引领,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加强教育素质修养、增强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亲子关系。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社会氛围。良好的家校合作典范能够给其他家校间的合作以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应加大对优秀的家校合作范例的媒体宣传力度,加强社会性倡导,让家校理念深入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心中,提高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立协调机制,保障协作有序
无规矩不成方圆,应通过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来保障和引领家校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促进家校合作从应然向实然转变、从“零散”向有序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首先,明确家校职责。由政府引领,家校主导,借鉴他国制度,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家校合作的顶层设计,搭建各级学校与各个家庭的互通平台,如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新增了“家庭教育”条目,指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儿童教育上负有首要责任……国家和其他团体必须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努力采取必要措施援助监护人的家庭教育”[15]。2009年,英国教育部出台了《儿童、学校与未来:共同构建21世纪的学校系统》,规定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有明确的职责,学校与家庭之间要签订一份协议书,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如家长要对子女的出勤、家庭作业、家庭阅读等行为进行监督。如果家长违反协议规定,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或被处以相应的罚款[16]。其次,建立沟通—协调制度。有效的沟通也需要制度的安排,什么时候进行家校间的沟通、什么样的情况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沟通、具体的沟通形式是什么、当冲突产生时是否需要第三方介入协调等,都应该细化为制度。最后,建立反馈—评估机制。机制的互动性是加强家校合作的基本特征,它应该包括家长监督、反馈、评估教学,也包括教师自我监督、反思的过程,如澳大利亚政府在修订《家校合作框架》时开发了《学校评估工具》作为配套材料,用于评估当前家校合作的发展阶段及有效性,推动了家校互动的完善和改进[17]。
(三)整合系统资源,创新互动多样
系统资源的优势整合需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发挥优势,这就需要在吸收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自我创新。首先,应以尊重平等为基础,注重沟通技巧,如上海市静安区陈鹤琴小学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通过对“家长角色转变”的探索,引导家长从“客人”转变为“主人”,积极搭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平台[18]。其次,校方和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的沟通渠道,认识到家长个体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的交流,如山东威海市长征小学举办“教育超市”活动,以自选的形式,满足每一位家长的家教指导需求,从而实现了家校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深度交流[19];此外,山東威海市长征小学还成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开通教师与家长直接对接的线上博客,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提供机会,增强了交流效果[20]。最后,挖掘社会资源,探索校本经验,促进家校合作模式的优化升级,如纽约市非营利机构开发了一个名为 “家庭播放列表”的项目,每一到两周通过软件给孩子和家长布置家庭作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升,不但促进了家长参与家校合作,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21]。
四、结语
基于协同理论对家校合作问题的分析与实践启示,既有利于教育改革跳出教育这一视角本身,同时也不失却教育自身的规律。家校合作中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回归与系统的发展,将是家校合作改革的重要突破路径。家校合作有效性与实质性的提升,也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12/t20201228_507882.html.
[4]包永伟,王安全.在通向“去信任”的途中:家校信任危机缓和的破冰之旅[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13-18.
[5]张亚,于宗助.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家校合作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6):46-48.
[6]俞燕,张琼琼.自主与规约:家校合作的现实矛盾与未来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7-10.
[7]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39-540.
[9]王公章.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J].教学与管理,2011(25).
[10]李霞.浅谈当前家校合作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校长,2009(3):10-11.
[11]哈肯·赫尔曼.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9-20.
[12]吴重涵,张俊,王梅雾.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J].教育研究,2017(1):85-94.
[13]张俊,吴重涵,王梅雾.家长和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跨界行为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经验模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8(2):78-84.
[14]汪菊.论课程开发中的家长参与[J].江西教育科研,2003(9):32.
[15]张德伟.日本新《教育基本法》(全文)[J].外国教育研究,2009(3):95-96.
[16]徐辉,郑维伟.英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58.
[17]元英,刘文利.澳大利亚家校合作评估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28):79-82.
[18]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22):25-28.
[19]谷爱杰.家校合作:实现多向互动与深度交流[J].中小学管理,2008(7):27-28.
[20]徐明峡.家校合作——综合实践课程的新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7(14):26-27.
[21]高存.美国:给家长留作业促进家校合作[J].人民教育,2018(Z1):31.
(责任编辑:德华)
Research on the Real Dilemma and Solution Path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Theory
ZHANG Yaping, ZHANG Depe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teady progres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reform.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s an open, active and nonlinear systematic project,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bsence of legal system, single form, narrow content and so 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ion theory, introducing the ideas of collaborative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problem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pres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or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from strengthening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establishing the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system, innovation,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form,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rich content, buil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produced, can then further optimized operation mode between each subsystem,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Key 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ynergy theory;spontaneous;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and co-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03-19
[作者简介]张亚平(1995-),男,江西抚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德彭(1994-),男,云南保山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