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读者精准化信息服务
2021-12-30李颖
李 颖
(西安石油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过去人们依据经验做出决策,而是通过大数据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为服务对象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过去图书馆作为学生校园的主要活动区域,常常是教室-食堂-图书馆,但是数据统计近几年来,图书馆来馆人数大幅下降,图书馆每年按标准定量采购,但很多文献资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类现象,融合大数据优势,提高馆内资源使用效率,为读者提供精准化服务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1 高校图书馆运营及服务发展现状
无论你接受或不接受,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面对全球信息总量持续更新,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地,一直都走在社会潮流的前端,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性产业却始终思维固化,发展较为缓慢。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基本还保持着传统的运营及服务模式。
传统图书馆运营模式就是对现有的书刊资料妥善保管,等读者来借,馆内大量文献资料不能被读者看到,没有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为例,经过70年的发展积累,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以石油、石化、石油地质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相结合的多学科、多载体、多类型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各种文献资源不仅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同时也为西北各大油田、科研院所提供了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但就我们的特色馆藏阅览室内的图书,目前是不允许外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很多珍贵文献资料不能被需要的人看见,无法发挥原本资源传播的功效,这对资源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传统服务模式就是“采-借-还”“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勤整理,耐心解答,以帮助读者找到所需书刊资料为最终服务目的。传统的服务模式也能满足读者来馆的基本要求,但是这种被动、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跟不上网络时代读者对文献资源更广泛的需求。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提高,电子资源采购量也在逐年增加,传统的服务模式难以支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很多工作人员还没有转变观念,并没有将大数据技术思想融入现实工作中。面对各种新兴信息平台的出现,如微信,数字图书馆,公众号推送,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服务形式为己所用,使文献资源更有价值,使服务水平更高,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近年来高校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扩招,高校生源不断增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生均图书拥有量有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生均拥有图书册书100册,生源的增加使图书馆馆藏及借阅量不断上涨,同时伴随着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与电子资源采购量的逐年增长,新的工作形势与旧的工作方式使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1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服务的机遇
2.1.1 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大数据本身具有数据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解决了依靠人力对馆藏资源整合效率不高,质量低下的弊端,将一部分纸质书刊资源整合为数字资源,既压缩了藏储空间,又有利于资源交互,丰富了馆藏资源,也使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快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1.2 促使借阅高效、便捷。大数据环境的发展,提升了图书馆管理效率,推动了图书馆管理自动化进程。图书馆服务模式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通过大数据对读者身份信息、来馆频次、借阅记录等数据分析,可以将馆内文献资源与读者偏好精准匹配,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其实只要工作人员善于利于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相较于过去单纯的纯靠体力工作,工作强度反而会降低。对于读者而言,以前查阅资料必须到图书馆来,现在也可通过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随时登录查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借阅需求。
2.2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服务的挑战
2.2.1 硬件设施滞后。运用大数据技术,当然最主要就是要有完善的基础硬件设施作为支持。由于高校对图书馆电子基础设施部分投资较少,很多高校图书馆面临设施陈旧老化的现象,有些电子阅览室,查询系统已成为摆设,后台大数据处理平台更是难以在实际中实现功能。从技术层面,大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有效数据作为支撑依据,硬件设施不完善,将很难采集到有效的读者信息数据,未开发和利用的数据库,陈旧的电子设备都不能使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精准服务带来了难度。
2.2.2 软实力匹配度低,专业技能欠缺。大数据环境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认知与技术都是一次新的挑战,“花盆效应”的弊端逐渐显现。安逸舒适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趋势,强逼每一个人走出舒适圈,转变工作态度,提升自我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现实情况还存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实际岗位不相匹配,数据分析相关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单位对人才培养及储备重视度不高。时代的转变与现实的冲突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带来了挑战。
3 大数据环境下提高精准化信息服务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与工作人员二者具有较类似的特点即高学历,高素质,高接受度,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无论使用者还是服务者都对数字化、信息化服务产品易于上手。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现在其他行业应用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服务产品为己所用,如智慧图书馆、微信平台推送、特色化数据库等方式为读者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
3.1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加强数据资源整合
学校方面改变图书馆是教辅单位不重要的错误观念,在大数据时代来临时,加大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更新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引进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同时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形势下,提前统筹规划,明确设计方向,在建设数据库时不但考虑到本校师生,也可提前为社会读者预留信息空间,方便日后服务,为全面建设数字化、智慧化图书馆提供硬件保障。
3.2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
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尤为重要。意识形态决定工作思路,从思想意识上接受大数据环境,学习了解大数据相关知识,学会管理使用大数据工具。馆里可以联系相关院系请专家举办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可发挥馆内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重点培养,因为这类工作人员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优先培训,再在馆内推广普及。
3.3 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读者数据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
有了先进硬件设施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后,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完善数据信息库建设。从采买环节就可以对读者借阅频次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公开征集读者需求,精准采购,避免资源浪费。日常可对读者在检索记录、流通日志、预约信息方面记录分析,为后期精准化服务提供数据保障。根据学校特色,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数据库,为特色学科读者深层次学习研究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4 借鉴成熟信息化服务产品为读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服务产品,比如普及率较高的微信平台,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的重要客户,微信文化已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利用微信这一强社交模式,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读者随时随地了解图书馆咨询动态,享受阅读服务,拓宽阅读空间,而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读者阅览需求与感受,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为读者提供精准化服务。以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上目前可了解馆内通知公告、数据库动态、馆藏分布、新书推介,还有面对个人的信息查询、座位预约、个性化推书推介互动平台等基本上涵盖了读者的普遍需求和个性化需要。面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浪潮,还可以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公共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建立云储存系统,资源共享,扩大本馆资源数据量,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精细的服务。
4 结束语
大数据环境使得读者的阅览方式和阅览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服务部门,读者需求的变化趋使其服务也要随之变化,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知识浪潮中走在前列,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使“读者第一”不是一句口号,在大数据环境下切实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