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的调研
2021-12-30刘晓莉
张 雷,刘晓莉
(1.中国计量大学;2.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与大学发展相互融合,交相呼应,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开始在一些大学逐步形成。创业教育不只是作为大学内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路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创新品格、创业素养、创业技能的时代新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同频共振,在创新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与构建尤为重要,基于此,全面探讨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1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及价值
1.1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外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衍化成为社会宏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部分学者已开始涉猎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进行了专门研究。张昊民(2012)[1]等人在《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功要素及其启示》中,专门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从校内组织、社会支撑、学校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探讨了创业教育成功的要素,作为重要经验和启迪,对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有着重要价值。国内“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题研究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徐小洲、倪好(2018)[2]基于面向2050的战略思考,提出我国高等创业教育应着力构建横向协作体系与纵向学校体系,树立系统思维,创新发展观念,善于谋划全局与中长期发展,打破障碍性机制体制,构建与区域地方协同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价值链,进而构建全球创业教育共同体,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转型发展;黄兆信、李炎炎(2018)[3]等指出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协同创新、社会创业以及支持辅助体系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机理。基于此,研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须遵循其自发演进的路径,厘清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界、功能与框架结构,进而打造不断演进的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
1.2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
1.2.1 开辟创业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参照生态学研究范式,运用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和理念开展研究,进而对实现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发展、大学创业教育相关学科内在理论的奠基和发展则有着积极的核心价值。
1.2.2 树牢研究创业教育学科的新思维。在知识经济汹涌发展的当下,研究创业教育需要以哲学和生态学相融合的视角全面透视创业教育学科的内在机理,对创业教育涉及的视域转换、价值传承、作用机理和功能发挥需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从而形成一种创业教育研究的生态价值观和系统方法论。
1.2.3 深化创业教育过程理论的新认知。创业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学科,其兴起必然受到存在的社会背景、政府政策、市场运转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在的生态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生态学视角来分析,深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业教育的前沿和最新实践。
2 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及现实困境
笔者选取对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调研,结合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成实践逻辑,就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相关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新时期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科学构建提供思路和素材。
2.1 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呈现的特征
2.1.1 遵循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动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举措。通过调研,省内高校立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作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目标的重要遵循。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性文件和浙江省创业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和制度意见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理清创业教育相关制度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努力空间,提出创业教育制度生态的发展方向。
2.1.2 对标创业教育的问题,明确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调研中发现浙江省高校积极立足创业教育实践实际,直面当前大学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生态挑战及内在影响因素,从生态视域和思维对大学内部课程系统、环境系统、支持系统等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大学内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创业教育系统效能。
2.1.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深化大学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学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学课堂作为创业教育的“微生态系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落地效果十分关键。各学校在立足生态视域审视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理清课堂生态基本要素,打造“互动性”“实战性”“多样态”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创业教育可以真正落地的核心效能。
2.2 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逻辑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大学创业教育还处在一个依靠“制度、权力、资源”助推的外延驱动式发展阶段,从高校全局着眼、准确把握“高校-政府-学生-企业”联动发展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为更好发挥创业教育的科学效能,需要尽快扭转当前松散性、零星式、碎片化的发展现状。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出发,其生成逻辑体现如下。
2.2.1 在宏观上,各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温州大学以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把地方元素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更好运营地方政府创业创新文化,取得了积极效果。获得了如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等多项荣誉;中国计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2016年-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夯实实践育人基础”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以正气养锐气,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注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民族情节、家国情怀”的教育引导,扣好创新创业大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
2.2.2 在中观上,各高校要求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转换发展动力。各大学整合运用校内校外创业资源,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创业生态教育系统。如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立足浙大实际,以浙大情感和求是文化为支撑,以校友和在校大学生为人才储备,有院士及知名教授的智囊资源,有创业成功的校友经验、资本支持,广泛辐射带动地区周边的互联互通、动态系统的创业环境和企业家人才队伍,进而辐射带动“浙大系”创业成长;浙江中医药大学注重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组建创新创业联盟,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杭州市滨江区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共建众创空间;与桐庐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2021年第三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建“校园e银行”等等。同时,成立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友企业(创业)联盟,充分发挥校友力量,构建新型“师友”为创业校友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2.2.3 在微观上,各高校要求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关注内涵式发展。大学注重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及质量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外兼修”。对内主要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奖励、改革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增强大学教师创业培训、实训等手段,鼓励教师参与到创业育人工作、提升教师创业育人实践水平。对外则主要通过聘请创业导师的办法,多方借用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双创专家等社会资源,充实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通过解决好产业化过程的技术接口和产学研合作等问题,快速培养起一支理论水准高、实践技能强的青年创业者队伍。如浙江大学通过健全科技评价和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利益分享机制,支持教师“阳光创业”,促进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学术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链。
3 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面对现实困境,如何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笔者试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等维度来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实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进而推动大学教育改革,使大学在社会创新发展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3.1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生态
学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及平台搭建等方面扮演关键主导作用。大学要深化创业教育主导地位,把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德育工作中来,强化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推进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好地厘清创业教育改革思路建设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计与体系,进一步打造精品课程,突出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强化创业技能与素养教育。同时要大力构建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地方特色、学生特质,专题研究部署大学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优秀师资编写适合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教材。如温州大学结合学校实际,着眼培养专业与管理“双精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标,以学科专业教育为载体,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开设全校性的《大学生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程,创业实践项目课程,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在通识课程层面,学校结合温州市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从公必修课和校内选修课等两个维度切入积极构建“融合式”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体系,对推动大学创业素养做出了积极探索。
3.2 构建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系统内所涉及的各要素主体相互协作、相互协同,这种协同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协同、政策制度的协同、教育内容的协同、教育方法的协同、教育评价的协同、保障条件的协同以及政产学研的协同等方面,为构建创业教育组织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结合各高校实际,更好发挥创业教育组织生态的最佳效能。很多高校进行了崭新探索,如浙江工商大学致力于把所属大学生创业园区打造成集“浙商回归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思想集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六大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园区,促进大学创业教育组织生态的更好互动,从而发挥组织效能。进一步响应杭州市钱塘新区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发挥浙商大学科优势,更好服务杭州城市发展,为杭州市战略发展定位做出浙商大应有贡献,为新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又一实践。创业教育组织效能的发挥需要围绕高校办学特色,立足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点和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为指向,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3.3 构建创业教育环境生态
教育育人规律显示,教育过程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又对外部环境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教育规律的内在约束,必然存在和外界环境所涉及的信息、能量、人员和物质交换,产生互动效果。在加强大学生生活的软环境建设中,发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内容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素材和教育特色,为大学生进一步提供良好的管理与服务,与之相伴随,高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创业教育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注重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组建创新创业联盟,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杭州市滨江区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共建众创空间;与桐庐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2021年第三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建“校园e银行”等等。同时,成立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友企业(创业)联盟,充分发挥校友力量,构建新型“师友”为创业校友提供科学指导和精准帮扶。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创业教育环境生态评价机制,促进环境生态系统在推动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创新中发挥积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