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式管理打造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
2021-12-30郭卫云张坤朋曹新江
郭卫云,张坤朋,曹新江
(安阳工学院 教务处,河南 安阳 455000)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一直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目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优先发展”表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乡村建设发展不充分。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农科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2019年6月,安吉共识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农科建设是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经历了充分酝酿而提出的[2,3]。互联网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科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高校农科教育必须谋求创新,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农科”人才[4]。
1 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为了明确当前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了解当下高校农科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教学的看法,笔者对安阳工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农科类专业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7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农科类专业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方向,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指挥棒。“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农科类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和涉农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有206名学生认为当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63%;有93名学生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8.44%;有151名为学生认为当前教学计划不合理,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6.18%。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方案中的关键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农科类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对新农科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有192名学生表示日常教学课程量较大,占参与调查学生数的58.72%。针对当前农科类专业课的设置,64.53%的学生认为当前农科类专业课理论性强,缺乏可操作性;16.8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没有针对农业知识的科普和传播;11.31%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7.34%的学生认为当前课程体系中农业特色不突出。
1.3 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等多个环节[5]。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206名学生表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占参与调查人数的63%。通过调查发现:实验能力发展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缺乏实验器材、经费、场地,实验时间不够,学生自身兴趣不高、能力不够等问题。
1.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对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本次调查中,有192名学生认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8.72%;有85.63%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低。此外,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也是影响日常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 矩阵式管理打造新农科协同育人新模式
针对问卷调查中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法,通过P(Plan)目标规划、D(Do)实施保障、C(Check)检查反馈、A(Action)落实整改4个阶段[6],构建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农科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打造新农科协同育人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
2.1 (P)阶段: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规划
P(Plan)阶段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阶段。在该阶段,高校针对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和行业实际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做好总体规划。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体系内容的丰富性,体现现代农业技术和行业前沿知识,增加课程选择的灵活性[7]。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学生与行业企业互动交流的机会;在基地建设方面,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既有深厚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人员应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宝贵建议,为高校培养方案的修订出谋划策,确保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联合高校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场所,将实习、实践环节落实到位;高校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承担部分实践类课程,确保协同育人效果。
2.2 (D)阶段:新农科日常教学的实施保障
本阶段是PDCA循环中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实施阶段。在该阶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建设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打造一批“金课”;通过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类专题讲座、示范视频、优秀案例等资源,并形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练”,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能,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符合农科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
企业在该阶段应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考核,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并通过各种软件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实践指导。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与总结[8]。
2.3 (C)阶段: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检查反馈
高校的教学活动应定期对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检查,确保育人效果。在本阶段,高校可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案编写情况和学生作业批改情况;通过教学督导听课了解专业教学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对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了解农科专业毕业生的论文进展。
高校与企业之间应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反馈机制,确保高校实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情况,高校可通过毕业生反馈机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相关企业对农科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
2.4 (A)阶段:“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落实整改
本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阶段的主要问题进行整改,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并实施检查,通过不断循环达到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高校和企业在本阶段应加强日常合作,并建立新农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确保高校农科类人才培养满足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