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同类项创设情境

府 强

(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江苏苏州 215153)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以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为依据,创设特殊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在教学活动中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教师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感兴趣的事物会随生活的变换而发生变化。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只局限于生活,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1]。例如,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时,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或者视频教学,并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积极寻找周围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更多知识,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喜爱的物品出发,将其假设为某个立体图形的一个点,求出到达这个点的最短距离,这样的情境创设能促使学生积极解析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增加课堂乐趣。又如,教师在教学 “角”一课时,创设的情境是足球场上有关射门的问题,教师给出A、B、C三个点的射门位置与球门线MN,让学生先判断哪个点射门进球可能性最大。然后,让学生度量射球进门角度大小进行验证。教师创设的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足球知识融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学好这一节课打好情感基础。

二、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深度融合与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设置数学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相似的图形”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内容相同、大小不同的两张图片,以及大小不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这样,学生通过接触能轻松说出这些图形的规律,即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师轻松导入新课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在讲解“同类项”一课时,可以用PPT展示式子-9x2y3和5x2y3,提问同学们这些式子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教师继续给出三个式子0.5acb2、2ab2c和-5ba2c,提问刚刚你们回答的相同点对于这三个单项式还是不是存在,学生一定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除了相同点外,还有什么不同点。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会很快给出答案的,即系数不同,字母顺序也不同。教师最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给出同类项的概念。教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并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诱导学生去观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是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重点问题创设情境,避免盲目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练习、新课讲授、新课导入和课堂小结的教学。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能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2]。教师在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课时,可以采用以下课堂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垂径定理,同学们主要掌握了一种什么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能解决与弦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小结以一个问题的形式提出,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耐人寻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紧扣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彰显学科特色,凸显学习重点;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三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获得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四是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保持清晰的思维。此外,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教学情境进行灵活设置。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竞赛或游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或自主学习的情境;借助联想和类比创设知识迁移情境等,从而让学生在发现、感受和评价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四、立足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适当引入我们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数学思维,学会在观察与探索中思考、学习[3]。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视图”一课时,可以根据某一个问题为切入点,再融入本课知识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的左、上、下三个面,看到的形状一定是相同的吗?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哪些物体从左、上、下三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呢?哪些物体从左、上、下三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呢?尝试总结这些物体的特征。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会发现黑板等物体从三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大小不同的三个长方形,而篮球等物体从三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都是圆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深刻理解与记忆所学内容,发散性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又如,教师在教学“合并同类项”一课时,由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合并同类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其中的一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比如,早晨爸爸叫小明去买早餐,爸爸需要两根油条和一个包子,一杯豆浆,妈妈需要一根油条,一个包子和一杯豆浆,小明自己需要两个包子和一杯豆浆。提问:小明会怎么和点心店老板叙述自己的要求。此时,小明肯定会把同一类点心先合并统计好,再报给点心店老板就可以了。教师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告诉学生们生活中同类的物品很多时候是需要合并的,我们数学中同类项也需要合并计算。教师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能理解同类项需要合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接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索知识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数学课堂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通过教学重点、启发引导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同类项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巧用口诀 识别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学习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