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应用研究
2021-12-30徐熙蔓
徐熙蔓 薄 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天津 301617)
一、体态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微笑来鼓励学生,用眼神交流来启发学生,使用手势来传递思想,甚至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用体态语代替语言展示新的教学内容。总之,教师体态语的准确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形式,增进师生感情。
体态语,即体态语言,又称体势学、态势语或身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是在传递交际信息时,所使用的表情和动作等。它涉及到人身体的各部分动态变化及表现,如表情、动作、体态姿势以及身体空间距离等。体态语与有声的语言相对,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它可以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或感情的非语言符号,辅助或代替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体态语是体态语中的一种,强调教师使用,一般用于课堂上。它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包括面部表情、手势、体姿、动作、身体接触等一系列既能够展现教师风貌,又能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行为。这种直观且形象的体态语能够有效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体态语的使用能把教学内容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和产生共鸣,加深学习印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进而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对外汉语教学与体态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体态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课堂教学辅助措施,可以帮助教师补充言语信息、强化语义表达和传播中华文化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体态语都会传递出有效信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介绍中华文化时,要使学生了解汉民族的体态语,避免发生文化冲突,适度、准确、简练地使用体态语完成教学任务。[1]
二、使用教师体态语的原则
相比其他内容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使用得更多,因此课堂效果受其影响也就越大。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我们要更加重视体态语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语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学习水平设计出适用于他们的特殊体态语,为整体教学服务。
(一)直观性原则
教师体态语要简单、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联想能力,将学生已有的图式与新课内容相呼应。例如,讲解基本句式“一边……一边……”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展示来表达例句“一边吃饭,一边听歌”。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具体动作,让其他学生猜并使用所学句式进行描述。总之,通过体态语的展示,学生会加强理解、加深记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也能带领大家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得更扎实。[2]
(二)针对性原则
学生的国别、年龄、性格差异很大,对体态语的认知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使用体态语时,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适合大多数同学的体态语,因人而异,尤其避免使用学生本民族禁忌的动作。比如,针对泰国学生,一定不能摸学生的头,因为在泰国摸别人头是禁忌;针对穆斯林学生,注意不用左手递东西,因为左手在其看来是不洁的。[3]
(三)固定化原则
教师使用体态语传递信息时,要让学生熟悉教师体态语的习惯和体态语的含义。体态语与表达内容应该是固定的。比如,中国人通常是竖起大拇指来表示称赞,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竖起拇指,学生就会明白老师是在对自己进行称赞,进而增加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像这样被普遍应用的体态语有很多,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提前感知和理解,师生之间要有默契。这样的体态语应用在教学中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用一种体态语表达某种含义时,意义要固定,不能这节课适用,下节课随意更改,避免体态语意义不明确。
(四)适度原则
教师在使用体态语时,要注意自我控制,凡事有度,不可以过度使用,更不能随性而为。教师的教态要做到自然大方,动作不宜过大,频率也不宜过高,表情不宜太过夸张,要避免习惯性无意义动作,如经常摸鼻子、眨眼睛或点头等。
三、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组织与导入环节
教学组织和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大约在课堂刚开始的10分钟以内。组织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归位,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意识到已经开始上课了。导入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课,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亲切地向学生打招呼,并问好。教师在传递有声语言信息时,伴随以和善的目光环视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与每一位学生对视,使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老师对他个体的关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微笑及关切的目光里感受到教师的用心和爱护。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能因此对这位老师印象很好,甚至期待再次见到这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这样,课堂上的气氛就会变得轻松又愉快,班级凝聚力就会更强。[4]
在新课开始前,我们通常会采用提问、图片、实物、话题讨论等形式引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伴随恰当、大方、自然的体态语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讲解天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双手环抱轻微发抖来表示天气很冷,双手扇风来表示天气很热。
(二)汉语知识讲练环节
汉语知识的讲练是一节课的核心。无论是初级还是中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必要的体态语都是至关重要的。
语音教学处于零起点班,教师与学生很难使用汉语进行沟通。这时,体态语教学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授难以区分的n和l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舌头应该抵住上齿背,然后捏住鼻子发声,发不出来的是n,可以发声的是l。在z c s与zh ch sh时,教师可以伸平一只手掌,掌心向上,把手掌当做舌头,将另一只手同样伸平,当做口腔上部,进行发音的示范。在示范时,教师不仅嘴部发音要清晰,同时也要用手掌来表示相应的舌位。
词汇教学中,在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高,对于词义的理解大多是靠体态语的表意作用来实现的。到了中高级阶段,虽然学生汉语水平较之前有了进步,但是汉语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都相对复杂,要想让学生明白某些词语的意思,形象生动的体态语是必不可少的。经常使用的词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表情类,如“笑”“哭”“愤怒”等;动作类,如“蹦”“跳”“打扮”等;数字词,如“一”“三”“九”等;事物类,如“鼻子”“耳朵”等;成语“兴高采烈”“拔苗助长”等。[5]
进行语法教学时,语法意义和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教师要通过使用体态语来将复杂、抽象的语法理论形象化,让学生对语法点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教授“把字句”时,教师可以利用水杯、笔、书等道具来进行位置移动,引导学生说出“把……放在……上”等;教授趋向补语时,教师可以走到门外再走进来,引导学生说出“走出去”和“走进来”等。[6]
(三)总结评价环节
一节课在快要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展示本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输出,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表示赞同、表扬和鼓励,可以用柔和亲切的目光、点头、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表示怀疑、需要改正,可以用皱眉、侧头等;表示批评、不满和制止时,可以用严厉责备的目光、摇头、摆手、表情严肃等。
四、总结
总之,体态语具有形象化等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好体态语,使体态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不同民族在体态语的使用上有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贴合教学内容的体态语。同时,教师也要大方、得体、自然、适度地使用体态语,避免使用不恰当的体态语。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还要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情况等有一定了解。教师只有恰当、合理地使用体态语,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全面地感受优秀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