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及对改革开放的重要影响
2021-12-30岳奎
岳 奎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P27)1956年的中共八大,党就初步描绘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但是,党的八大正确路线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国内、党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方面的重要影响。但是,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并没有阻碍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此后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对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党的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创新与发展。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及此后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改革开放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并决定了党“走自己的路”的路径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独立自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定道路自信,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中国道路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逐步形成的,它“奠基于改革开放前30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P22-2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为迎接党的八大的召开,在1955年底和1956年初,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例如:毛泽东分别听取了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并邀请了部分省市的党委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刘少奇也约请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座谈。领导人的一系列调研和座谈既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也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出了更长远的发展思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党更加认识到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毛泽东就指出,过去我们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独创,“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3](P10)。1956年5月他进一步强调走自己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强调苏联暴露的问题要引以为戒。“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P4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了一个初步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5](P485),为党的八大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是全方位的。总体上看,“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如何走、走什么样的中国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6](P83-89)。
经济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集中搞好生产,提出了具有一定中国特点的工业化道路,除了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外,还强调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积极培育市场力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政治上,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创新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破除领导人任期终身制,建立中央领导集体的“防风林”;设立中央书记处以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实施党代表常任制;加强对国企、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党内民主方面进行探索。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要求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等方面的领导。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的建设问题,“进一步优化党与法、党与政府、党与人民群众、党与参政党等生态体系之间的关系”[7](P106-112)。在文化教育方面,强调要加大投入,进行科学规划,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强调要对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要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在社会发展上,坚持走群众路线,民生为先。强调继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生问题等被关注,党的八大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增加财政投入,规定对经济文化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比重要提高到60%-70%。对“二五”期间的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就医等保障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长等都有具体的定量指标要求。
可以说,党的八大不仅确立了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行动路线图和时间表,也成为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开端。
二、党的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局限及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
当然,基于当时党对中国道路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一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还不够彻底。党的八大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比较全面,在如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上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和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党的八大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如何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力度上显然不够。例如,关于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党的八大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产业结构失调的问题,并在党的八大相关报告和决议进行了调整。但是,调整的力度却不够,贯彻落实也不够。在具体工作中,党依然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推进,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行大幅度调整,导致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轻、农的次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就连中央基于赶超战略提出的人民公社,也可以看到苏联20世纪30年的集体农庄的“影子”。由此可见,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道路的问题上并没有完全走出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还不够全面。党的八大前后,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还属于新生事物。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比较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也处在初期阶段、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例如,在发展速度上,虽然毛泽东后来也认识到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需要100多年时间[8](P302),但是在执行党的八大路线的过程中,中央却一再压缩赶超时间,从百年“压缩”到十几年甚至几年。这种脱离中国发展实际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此外,党的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保问题的重视也不够,例如,此后“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等,对生态文明造成了破坏。
三是对中国道路持续推进的保障措施准备不足,对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心还不强。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对中国道路的理论准备、领导准备甚至心理准备等还存在诸多不足,准备不足自然影响自信心,自信心与坚定性呈正相关,自信心的不足自然影响到走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的八大设计的关于中国道路的行动路线图和时间表也逐渐被修改。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组织保障、纠错机制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道路的“蓝图”在执行过程中就逐渐失去了坚定性。随着“左”、右倾思想的泛滥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党的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偏离正常轨道,其历史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没能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中共八大路线的中断。关于党的八大路线中断的问题,学界探讨较多,有“毛泽东失误说”“八大自身局限说”“准备不足说”“党内国内国际环境说”,等等。如果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视角分析,可以发现,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与党对中国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认识存在重要关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党并没能从理论与实践上完全与党的八大确立的中国道路目标、建设路径等有效契合和衔接,导致了对中国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党的八大所确立的正确路线。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富有革命精神的党,正是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推翻“三座大山”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力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就指出,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在这种情况下,党面临着从领导革命转变为肩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但是,从党的八大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结构来看,与十多年前的党的七大中央相比,并没有太大改观。“八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基本上全部分别囊括了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和中央政治局成员。”[9]除了七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班底”外,八届中央委员会中新增的中央委员也都是“三八”式的革命干部,都是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家”。尽管毛泽东等也认识到了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懂经济、管理的人太少,但是从后来的增补情况看,党并没能通过调整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来适应中国特色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就是说,“党在‘地位转变’之后,‘角色转变’并没有及时跟进”[11](P24-29)。这是导致党的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宏伟蓝图在实践中逐渐发生偏移的重要原因。
同时,中国道路探索是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伟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可直接运用的理论,没有可直接借鉴的“模板”。尽管党的八大确定的现代化图景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并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的,但是,把理想变为现实,使目标逐步实现,需要党领导全国人民去奋斗,让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落实党的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探索中国道路的方略与探索的现实和目标要求还存在偏差。随着国内外和党内形势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方针逐步被党所擅长的“政治运动”所取代,这就使得中共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方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自觉性和坚定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在执行党的八大路线时缺乏必要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以及科学完善的防错纠错机制。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探索不得不逐渐中断。
另一方面,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强大,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苏联模式具有很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排除一切可能给模式自身所带来的内部和外部的破坏性因素。苏联模式最初具有很高的效率,这证明中央超级集权模式高效率的时段性。但苏联模式的功效因自身因素所限会自动产生递减规律。苏联模式自身产生无组织力量──恶性膨胀的官僚特权集团和腐败,这就使模式自身不断受到无组织力量的侵蚀和损害”[12](P16-23)。苏联模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曾把苏联当“先生”进行学习。可以说,在党的八大之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及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沿用苏联模式。但是,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呈现,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共八大则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探索。
但是,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走出苏联模式的束缚。例如,在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上依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虽然强调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性,此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强调要适当给地方放权,地方没有办事的余地,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以中央为主导[13](P528)。虽然强调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完全按党的八大确定的方针执行,等等。“由于时代的局限,刚刚开始的改革不可能触及传统体制一些根本性弊端,而只能是在其基本框架内进行一些微观的、局部的、修补性的调整”[14](P3-12)。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4](P369)。可见,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并没有走出苏联模式的框架,只是在个别策略上有所调整,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自身的实际调整发展模式。后来,邓小平在谈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时就强调:“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15](P77)他还强调:“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6](P2-3)
三、党的八大路线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开启
一部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史也是一部党的建设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近代中国人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道路问题。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于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在比利时演讲时就鲜明地指出了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他指出:“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还说:“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17](P43)党的八大是党探索中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八大路线不得不中断,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也遭遇了挫折。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次展现了党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党不仅传承和创新了党的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完成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也完成了对中国自身发展的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具有伟大创造力和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传承和创新了中共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完成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也完成了对中国自身发展的超越。
首先,完成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大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向“老大哥”苏联学习。但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强调要探索“走自己的路”,并通过《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探索等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希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果,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导致了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往往流于教条化和经验化。从形式上看,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大胆的实验的确不同于传统模式,但却往往是更为简单地照搬经典作家在19世纪末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及战争年代的经验,甚至是从中国古代社会汲取建设未来社会的灵感,其实质是一种更为极端化了的传统模式。”[14](P3-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抉择的重大历史关头,开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过来的,“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他把中国的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其实质就是“要抛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8](P211)。这都表明了党要超越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道路早已完成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是全方位的超越,不仅剖析并汲取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教训,总结和汲取了苏联解体、苏共倒台的经验和教训,也对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道路的“四梁八柱”进行了全面探索与创新。正如黄宗良先生所言:“政治上,不搞苏联式的一党制以及名义上的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国家结构单一制和民族区域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新时期出现的基层自治制度。经济上,中国模式放弃了斯大林的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强化无产阶级专政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做法,摆正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关系上,摒弃了‘一国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文化上,从苏联模式的以个人崇拜为主要特征、以书报检查制度为主要手段的文化一元主义、思想垄断主义转向倡导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9](P58-62),等等。
其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党的建设规律、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八大不仅使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尽管这些探索“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落实,有的部署启动了也没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但党在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和认识成果,为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20](P4),也为在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科学把握“改革”与“坚持”以及“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改变中国高度集中、高度政治化的国家管理状态,充分发挥党坚强领导、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发挥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以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等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跃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21](P41)
1949年初,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2](P1 438)如果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那么,党的八大前后党对社会建设道路探索实质上解决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不是草率作出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之所以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分割历史,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割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源头活水,把创新与继承进行割裂和对立,抹杀百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探索中国道路血脉相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23](P111-112)
总之,无论是党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还是改革开放的开启,都是党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既一脉相传又相互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探索,不断积累、传承与创新,前赴后继的过程,也是党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逐步形成并持续推动发展的。正是因为如此,党领导的中国道路才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