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部落女性头饰研究
2021-12-30闫凯丽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闫凯丽(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蒙古族女性头饰,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蒙古族女性头饰也随着蒙古族的发展而发展,在蒙古族众多部落中,蒙古族头饰由于人文差异、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也存在地域性差异。本文所研究讨论的对象,是科尔沁地区头饰。科尔沁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兼容并包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清朝时期,满族与蒙古族的联姻结盟,使得现在科尔沁地区形成了具有满族风格的科尔沁服饰文化。无论是科尔沁地区头饰的图案纹样,还是头饰佩戴与年龄的关系,都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科尔沁地区的头饰手工艺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历史沿革
“科尔沁”在蒙古语中译为“弓箭手”,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所居住的地区。在科尔沁地区有着满蒙通婚的历史,这也将满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了草原,所以,科尔沁地区形成了具有满族风情的科尔沁服饰文化。在清朝时期,国家推出了“借地养民”的政策,使大量的汉族人纷纷到蒙古族地区,汉族与蒙古族牧民一起耕种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族的人们觉得传统的袍服不方便耕作劳动,所以,开始接受汉族的短衫穿着,或者将蒙古袍剪短,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与生活逐渐融合。
现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保护和发展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为响应国家号召,科尔沁特产、工艺品、服饰、旅游等逐渐开始发展。
二、头饰造型特征
早在匈奴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就已经有头饰的存在,这为后来头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蒙古族女性在庆祝重要节日活动或迎接宾客时,都会盛装出席,服饰衣着和头饰都是非常的讲究。蒙古族女性的头饰是根据蒙古族的生活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是蒙古族文化内核的具体外化展现,衬托出蒙古族女性独特的民族风格。蒙古族各个地区的女性平时都喜欢玛瑙、宝石、红松石、绿松石等来装饰头饰。虽然各个部落头饰的自身特点不同,花样繁多,但是,基本样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连垂式、犄角式、辫套式和盘发式。
连垂式处于大漠南北黄金家族直系、旁系统治的部族,即所谓“一体”中的部族,大部分都是连垂式头饰,如克什克腾旗、阿巴嘎、左右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等等。“连垂”蒙语译为“希布格”,是已婚妇女头部左右两侧所系戴装饰的。头发分开以后,辫成两个连垂,顺着胸脯垂下来,进行各种装饰。另外一部分,就是直接带在头上的发箍,连垂与发箍互不连接,这种头饰零件很多,构造复杂。传说这样的女性头饰是蒙古族地区很久之前就有的,只是当时妇女头部左右两侧悬挂的是木棍,后来妇女就在木棍上添加了小物件进行装饰,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看到的连垂式头饰,并且上面增添了许多具有现代审美的色彩鲜艳的图案纹样。已婚妇女要准备这样一副头饰,要付出一笔不少的花销。据说,要配置一副高档的头饰,需要用几群马和骆驼才可以换取,所以,单从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就可以看出家庭的贫富状况。
犄角式头饰按理应该归于连垂式,但因为形制特殊,这里单独辟为一类。把头发平分,分成两份以后,在脸的两侧弯成犄角式,用发卡固定,再往里面塞进木头,让头发形成一个鼓包,用头绳将其固定。然后将发尾装进银质发筒中,一般在发筒下边会有一块布当作辫套。头上戴的帽圈,一般都是银饰或者是珊瑚进行装饰,然后,在帽圈上再佩戴帽子。这一类头饰,以喀尔喀最具代表性,巴尔虎也属于这一类。
辫套式的头饰,卫拉特最为显著,也包括许多受他们影响的邻近部族。即传统意义上的西蒙古地区,我们说的“两翼”之一。如准噶尔、杜尔伯特、扎哈钦、乌梁海、科布尔等。这些部族头饰的特点是:头发梳成均等的两份后装进辫套里。辫套都是布做的,顶多上面有些银片装饰,所以分量很轻,没有发盒或发卡;另外,这个系列的头饰,摘戴最为容易。以土尔扈特为例,它的实际头饰,只有一对辫套、一对辫套下面接的彩虹道子装饰的丝线穗子(陶和格),一条和头发裹在一起的黑布做的棉花棒子。银器只有一种,名为耳坠,实际上只有一只蝴蝶、一个盘长、一朵花叶和几个银铃组成的小小饰件,比东蒙古的耳环大不了多少。
盘发式也是一个大类,它属于“两翼”之一的东北科尔沁系统。包括阿鲁科尔沁、奈曼、科尔沁、扎鲁特、左右巴林、蒙古贞、郭尔罗斯等。把头发左右分开以后,在后脑勺上辫成二条辫子,分别穿进珊瑚装饰的发筒里,再从下往上插进两个簪子,从上往下插进两个簪子。再把一个大簪子,横架在这四个簪子上面,然后将辫子绕上来,把大横簪子缠住。前面剩的头发也盘过来,再用一条或两条发带缠上,插上花簪垂饰之类作为陪衬,头饰便最后完成。
三、科尔沁部头饰
科尔沁头饰是属于盘发式,盘发式头饰是将头发分成等分的四分,其中两份编成辫子,盘到头顶,用发簪进行固定。因为早期科尔沁地区的贵族与满族通婚的关系,以及后来逐渐以农耕经济为主,所以,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头饰不仅保留了蒙古族的风格,也具有满族特色,具有实用性。头饰的每个零件不仅仅是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更可以起到固定头发的作用。材质为铜、银或银鎏金,以红色为主,用绿松石、玛瑙、红珊瑚、玉翡翠等宝石进行镶嵌点缀,采用鎏金和镶嵌工艺制作而成(见图1)。
图1 科尔沁头饰(图片来自源:百度百科)
(一)头饰图案纹样
科尔沁常用装饰图案有盘肠、蝴蝶、鱼、犄纹、鹿、鸳鸯、莲花、菊花、梅花、牡丹花、石榴、水纹、云纹、缠枝纹、万字纹、回纹、萨兰、龙、凤、动物等。
科尔沁头饰簪、钗、扁方上通常会使用图案有吉祥纹样和自然纹样。吉祥纹样使用较多的是盘肠纹和回纹。盘肠纹寓意幸福、美好的事物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银牌饰中多有蛇缠绕交叉的图案形象,盘肠纹多与蛇纹有关。回纹,蒙语译为“阿鲁哈”。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相似的纹样在彩陶中运用,是蒙古族地区特别常见的一种吉祥纹样。多为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具有连绵不断,长久绵长、坚强等吉祥的寓意。
自然纹样中通常把花卉图案、动物图案装饰在钗头或簪头。主要使用的纹样有以下几种:
在科尔沁头饰的纹样中,蝴蝶纹运用较广泛,蝴蝶蒙古语称“额尔伯海”,在民间工艺中,蝴蝶用来表现阴柔之美,蝴蝶被视为吉祥物,用来象征春光,表现春天万物生长,正是草长莺飞,凤蝶飞舞的时节。相传蝴蝶可以入药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加之“蝴”与“福”是谐音。所以,蝴蝶也有富、福的美好象征。鱼纹也经常出现在科尔沁头饰的纹样中,蒙古族称鱼纹为“札格斯”,多与莲花纹样结合。鱼常常是代表女性的象征符号,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强,所以,有吉祥多子的美好寓意。
科尔沁头饰的簪头,亦常用花卉装饰,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牡丹是观赏花木,造型美丽大方,对牧民的审美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在民间称为吉祥象征物。以丰富的造型、构图形式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科尔沁头饰中的石榴图案纹样,也多是由于石榴内部是种子众多,所以,自然联想到了繁殖后代,与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相结合,就有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二)头饰与年龄的关系
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与接待客人与年龄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年轻主妇头饰的多少,可以反观来客的身份和地位。或者也可以反映她参加的集会是否隆重,规格如何。蒙古族女孩儿和男孩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发饰和佩戴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型开始改变,佩戴也越来越多,到临嫁时接近了高峰,执行的是加法的规则。到四五十岁以后,随着儿婚女嫁,褪却红颜学淡妆,头饰和衣装逐渐减少而变得暗淡,执行的是减法的规则。而且头饰对于蒙古族妇女来说,不单单起到装饰的作用,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些精美的头饰也呈现着蒙古族女性的一生。
科尔沁妇女头饰只有成年女子才特别讲究。已婚妇女要系扎红色头巾,梳成两股的辫子,一般头巾面料有布、绸缎、麻布等。系头巾的习俗,也是从古流传至今,相传古代蒙古族首领在征战之前,就下令每个人都系头巾,代表战旗一角,有部族永远昌盛之意。没有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将头发分开的,只能扎一个辫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未婚。蒙古族妇女的服饰,也分为平时日常穿着的服饰和参加重要活动时穿着的盛服,头饰也相对应有所区别。所以,蒙古族的妇女们不是每天都穿着盛服,头戴重达几公斤的精美头饰的。
四、科尔沁头饰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现代社会的不断繁荣发展,如今科尔沁头饰乃至蒙古族头饰都在逐渐落寞,甚至很难再找到完整的精美头饰。如今科尔沁地区的人们,几乎没有人带头饰,有的也仅仅是留存蒙古族特色元素的手镯、耳坠、玛瑙戒指等等。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有许多蒙古族接受高等教育。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由于公司统一着装,需要他们平时的穿着与汉族的服装一般无二。
例如,西服、套裙、高跟鞋等。民族的服装、头饰,已经逐渐发展为只有当地蒙古族重要的节日中才会出现的着装。古老的蒙古族头饰逐渐落寞,蒙古族传统头饰艺术受到许多外来艺术的冲击,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审美的改变,大家会更多地去追逐在当今社会不断涌现的所谓时尚潮流服饰。蒙古族自身的独特服饰文化日益弱化,一些蒙古族部落服饰的重点传承人、特殊技艺人,老年人大多七十岁以上,年老羸弱,当代青年群体对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缺乏兴趣,所以,面临断代问题,继承困难。
因此,仅仅将这些精美绝伦的蒙古族头饰手工艺“束之高阁”,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无法以原来的姿态融入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活态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是当务之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蒙古族头饰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第一,可以建立蒙古族传承人的信息档案库,将传承人的个人信息以及代表作品、创作特点进行登记,避免出现传承人断代的现象。
第二,可以利用国家政策,对蒙古族头饰手工艺进行开发,依托蒙古族当地的旅游产业,带动蒙古族头饰手工艺项目的整体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头饰品牌,设计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或与服装、美妆等年轻大品牌,与企业联合推出相关衍生产品。建立蒙古族头饰手工艺的官方网站及app,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年轻人喜爱的当下社会中流行的新型媒介合作,提高影响力。前期品牌宣传不在于短期提高蒙古族头饰手工艺衍生产品的销量,而是扩大消费者的年龄阶层,接触到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为后期打开年轻消费群体市场做准备,调整为年轻群体喜爱的、又不失蒙古族头饰文化内涵的衍生设计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切记不可以重经济利益轻保护,大量的滥用,过度的商业化,盲目的扩大开发规模,会使蒙古族头饰手工艺项目遭到贬损和破坏。
第三,在线下开展“传统手工艺合作高校”计划,将蒙古族头饰手工艺项目与大学形成紧密互动,当前各大艺术院校学生过度关注国外设计,对国内本民族的文化关注甚少,殊不知当代大学生对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重要作用,将蒙古族头饰手工艺衍生产品设计项目与当代大学生群体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不仅设计出了具有当代审美的蒙古族头饰手工艺衍生品,而且也使得这一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成功走进大学生等年轻群体中。
第四,定期举行全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交流会,与全国各界的老师、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习,交换意见和看法。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研发产品,取长补短凸显各自工艺的精湛部分,强强联合,拓展出多种可能性。
第五,可以定期组织蒙古族头饰手工艺兴趣班,让消费者可以实实在在地体验蒙古族头饰制作的魅力。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蒙古族头饰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人们的审美会随时代而变化,所以,蒙古族女性的头饰适当的吸收一些新的审美理念,不断地丰富完善,为古老的头饰注入新鲜血液,才可以重新被人们接受。让人们了解华丽头饰背后的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扩大蒙古族头饰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加入蒙古头饰保护发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