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代晋国文化精神分析

2021-12-30黄将翼城县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1年35期
关键词:晋国精神文化

黄将(翼城县博物馆)

对一个国家而言,其强盛与否,不仅依赖于自身是否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还需要依赖于厚重的文化实力。而文化实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对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而言,积淀厚重以及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成为其称霸百年的重要文化精神之源。

一、简述春秋时代晋国文化之源

晋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相对而言,源远流长,内蕴深厚。晋国文化母体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主要阶段和组成内容:一是黄河流域丰饶土地的滋养,二是远古社会的发轫,三是英雄故事的陶冶,四是尧舜禹时代的铺垫,五是夏商时代的锤炼,六是不曾断裂的文脉延续。这为晋国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源泉,同时,也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正由于此,在整个西周乃至战国这个具备较强承前启后性质的轴心时期,晋国文化呈现出了敢于担当、尚实性以及创新性精神等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不断地引领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虽然世事变迁,但晋国文化却在变迁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不曾衰落,始终在中华文明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的主干,即使对当今时代的中华文化,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时代晋国文化精神研究

(一)担当精神

一是叔虞所封的古唐国,不但是尧舜之域,同时也是“夏墟”之地。整个唐国文化携带着浓厚的尧舜禹英雄基因,如禅让帝位、胸怀天下的无私精神,以孝立身、以德治世的“德治”传统,治理黄河、甘愿奉献的担当精神等,这使晋国文化拥有了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敢于担当天下,引领华夏文明的走向,从而使其成为春秋时代成就霸业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国家。

二是在叔虞封唐之后,其一直秉承周天子册封的《唐诰》行事,始终贯彻落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一战略方针,励精图治,展现出了地产嘉禾以及年丰岁盈等祥瑞景象,并且充分展露出卓然崛起、傲视群雄的盎然生机。叔虞死后,其子燮(又称燮父)继位,接掌了大任,改国号为晋,扛起了振兴晋国、崛起中原的大旗,也开启了煌煌三晋的伟大历史。受担当精神的影响和鞭策,晋国在文侯时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从此揭开了春秋霸业的序幕。

(二)尚实精神

进入春秋时代后,天子式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周文化“独尊”局面遭到严重破坏,亦由此而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于晋文化而言,其虽然属于以礼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宗周文化体系,然而,宗法制却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正是由于宗法制过于单薄,使得晋国整体上表现出与同时期其他诸侯国在文化特征方面明显的差异性。此时的晋地民风相对质朴悍蛮,素有“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之称,因而晋国文化精神展现出较强的尚实性特征。晋国多从实际出发,缺少了传统宗法制文化的约束,多了一丝狂放超俗的色彩。其后,战国时期名家提出的理性精神、务实的民本精神以及纵横家和法家提出的功利主义,基本上都属于对晋文化尚实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晋国尚实性文化精神,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与戎狄交往方面,展现出尚实性文化精神。伴随着晋国与戎狄之间关系的逐渐发展和演变,两者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曾一度开展了全方位的实用外交。正因此,晋国文化受到了戎狄文化较大的影响,其尚实性便在这个过程中越发突显。对于戎狄国家而言,其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这也就导致其文化当中,具备着较强的尚利尚功以及轻礼轻德等实用性特点。而在两者不断交流以及融合的过程中,晋国便将其这种文化特性,充分融入了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使得晋国文化的尚实性精神越发鲜明。可以说,尚实性精神已经成为当时晋国最为重要的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晋国的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的基本风貌,其也属于晋国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强大内驱力。

二是晋国的尚实性文化精神,还体现在外交辞令等方面。晋国辞令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晋国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上。春秋时代,随着晋国实力越来越强,其外事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些外交活动当中,晋国人经常将诗书礼乐的修养及干练的外交方式与自身的政治利益有机结合,从而以赋诗等形式作为自身充分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工具,不但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同时,也在文采风流当中,借助温文尔雅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外交目的,取得政治利益。而且,晋国的外交辞令并非一成不变,从晋国实力羸弱到逐步变强的过程中,在发生着明显变化,其实用性也随之越发凸显。

(三)创新精神

在春秋时代,晋国属于最早改革用人制度的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效果显著的改革。由于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晋人普遍缺乏较强的礼制观念,但是其性格勇猛开放,不喜束缚,而且个性彪悍,具有较强的侵略性。除此之外,晋国在传承宗周礼乐文化的过程中,也属于拥有最强创新性的诸侯国。当时,鲁、郑、卫等诸侯国仍然在沿用典型的正统宗法制文化,而此时的晋国由于受戎狄文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大范围去除宗法制,并且逐渐地对其进行严重的破坏。

春秋时代,在其他诸侯国仍然沿用“尊尊亲亲”的用人政策时,晋国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尚贤尚功”的用人策略。这一策略的有效落实,使得大量贤能的军功贵族等,可以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从而为晋国争霸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促使晋国文化具备了较强的尚贤性、尚功性以及尚法性等非正统文化特征。由此可见,当时的晋国文化具备了较强的时代超前性和创新性。另外,为了巩固政权,晋国也陆续地开展了诸多废旧创新活动,有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军功制、建立三军六卿制等等,这些都充分呈现出晋国文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正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促使晋国在春秋时代得以称王称霸,并且逐渐发展为东周的主体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

(四)开放精神

开放性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种主要文化精神,当时的晋国文化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开放性姿态,积极地吸收和容纳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也使得其自身的文化逐渐变得更为丰富。对于文化而言,它与人的生命一样,也需要大量的不同的营养来维持良好的生命力,所以,文化也需要多种多样的其他文化资源来进行滋养。春秋时期的晋国,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打破传统束缚,主动地敞开胸襟迎接周王室以及各个诸侯国的人才和文化,这使得晋国文化一直与其他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地共存。

从地域上看,春秋时期晋国处于游牧民族以及农耕民族杂居这种较为特殊的地域,其中,南部属于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而对于北部,则是较为典型的游牧文化,这种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促使晋国文化拥有了一定开放性以及包容性。春秋时期晋国比较懂得如何与周边游牧文化进行相融,比如,其在文化方面可以“化它而相存”,晋国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善与当地文化进行共处,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教化当地,借助和亲抑或者通商等形式来实现“晋戎一家”。晋国深知“同则不继,和则相生”的道理,一味地强求文化统一,只会限制文化发展,而差异共存则能够达到互相促进以及补充的目的,并且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和谐状态。例如,晋国在与戎狄展开对抗的同时,也会借助多种方式促进融合,如,晋献公曾迎娶大戎狐姬,并且生下了重耳,再如迎娶狐姬妹妹,又生下了夷吾。

除此之外,在与骊戎进行对抗的同时,还曾迎娶了骊姬姐妹生下了悼子以及奚齐等。

晋国开放性文化精神还表现在人口政策上,例如,晋国与戎狄混居,相应的民族融合也相对较早。除此之外,晋国外来人才也非常多,这也促使了晋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春秋时期,晋国外来移民当中的人才,大多数都是来自洛邑(即周朝首都)。比如,赵夙以及毕万等,便是洛邑移民以及移民后裔。当时投奔晋国的洛邑人士,大体上能够分为两种人,首先是文化下移背景下,一些怀才不遇以及对王室不满的人。其次是躲避罪责出逃的人。对于这两种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以及有胆量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愿意去晋国,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晋国地理位置与周王室相对较近,而且在血缘上与周王室亲。二是晋国在价值观念等方面非常开放,到了这里不会被排斥,反而有可能得到重用,所以都会选择晋国。这也是晋国文化开放性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

(五)和谐精神

对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来讲,和谐精神属于其文化精神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晋国发展壮大的一种极为关键的因素,和谐精神对晋国经济以及军事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维持其霸业持久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对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和谐精神而言,具体呈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大臣之间的和谐。对于晋国而言,在其霸业初兴阶段,便呈现出了强烈的和谐精神,这一点在很多文献当中都有大量的记载,比如,记载了晋国内部各个家族能够互相举荐或者是谦让的事例等,正是这些行为的存在,推动了晋国当时人才的陆续涌现,这也成为晋国霸业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比如,文公逃亡过程中的子犯让与赵衰;狐偃主动将上将军之位让于狐毛;再到后来的“赵衰三让”等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和谐精神。如果说狐偃所做出的谦让之举,只是在充分考虑自身家族的一些利益,那么,对于赵衰的三让来讲,便切实地体现出了其考虑国家发展、不谋私利,而甘心屈于人下的优秀君子之风。除此之外,在《左传·成公二年》当中,也曾对晋国的和谐精神进行过记载,比如,晋景公时,栾伯、郗伯以及范叔等人,也都各自推让功劳,并没有为自身牟取私利,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和谐精神,正是这些大臣之间的和谐,促使晋国内部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展现出臣用力、士用命的良好状态,从而使得晋国能够良好的维系霸业。

二是公室与臣子之间的和谐。春秋时期的晋国,诸侯与臣子之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但在此基础上,君主还需要以良好的自身修养,不断地拉近自身与臣子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当中,有明确记载,文公归国的过程中,一直跟随其多年的子犯,觉得自身犯错非常多,所以打算离开,而这时文公为了能够留住人才,曾对天发誓说道:“如果不与舅舅同心,以白水为证……”其借助这种方式成功地化解了君臣之间存在的隔阂,而作为臣下则同样充分落实了“臣任力,同其忠而无争其力……”。

除此之外,在晋悼公时期,此时的卿族尽管已经壮大,但作为君主晋悼公仍然重新启用被灭的家族,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充分做到了人尽其用以及人尽其能,这使得晋国上下政务极为通畅,从而将霸业进一步推向了新的高峰。另外,在《国语·晋语七》当中,也曾记载过晋悼公对臣子魏绛给出的高度评价,即“要是没有你,寡人是难以怀柔戎狄的,也难以渡过黄河去全面征服郑国,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他臣子们又能够获取到什么功劳呢?你还是接受吧!”对于一个可以牢记臣子功劳的君主来讲,一定是一个难得的贤君,其能够调和臣子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达到人尽其能,以此来实现“君明”“臣忠”以及“上让下竟”。对于晋悼公而言,其之所以能够复霸,与晋国当时浓烈的和谐精神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这也是晋国能够长期兴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秋时代的晋国所处地区本是炎帝故里,也是尧舜以及夏墟所在之地,同时,又属于宗周的叔伯国家,这使其在文化层面有效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而在发展过程中,晋国文化又有效融合了周边戎狄的游牧文化,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和尚实精神。晋国文化精神,奠定了晋国称霸百年的基础,也为战国士人精神开启了先河,为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做足了思想方面的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晋国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师旷劝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翳桑之报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