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对屈光不正近视发展控制的临床分析
2021-12-30王万博
王万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0 引言
近视属于临床多发性眼科病症,其产生因素通常是由于患者眼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由眼部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于眼球视网膜前方。而近视的诱因相对较多,通常情况下可由遗传、环境以及后天的发育产生[1]。病症患者的主要病症表现在于无法看清远处事物,若未能取得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眼球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以及白内障等并发症。目前,该病症的治疗多采用以框架眼镜进行视觉纠正为主,该方式可保证患者视觉纠正,但针对远期病症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2]。角膜塑形镜作为佩戴于眼球角膜位置的高透氧材料镜片,同时具备无创、美观的优势性,但该方式针对屈光不正近视患者的治疗研究相对较少,现为探究该方式对屈光不正近视患者发展控制的效果,纳入共计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共计100例屈光不正近视的患者进行实验调查,所有患者纳入时间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根据所有患者在近视纠正处理措施上的差异进行组别划分,两组患者组别划分: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50例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8~16岁,平均(12.12±0.52)岁,屈光不正近视持续时间2 个月至3年,平均(1.62±0.23)年。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8~15岁,平均(11.93±0.49)岁,屈光不正近视持续时间3 个月至3年,平均(1.77±0.26)年。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屈光不正近视的数据调查标准;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近视现象,患者近视度数200~700D,角膜曲率于38~47D[3];③所有患者均于自身及家属知情条件下参与调查,并签订数据调查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眼科感染或功能障碍性病症者;②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③严重的感染性病症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框架眼镜进行近视纠正,根据患者眼球近视度数差异制定框架眼镜,并于除睡觉、洗澡时间外进行全天性佩戴[4]。
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使用角膜塑形镜。通过采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进行佩戴和塑形,在进行佩戴前需要对患者的眼球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的塑形镜禁忌证进行排除。根据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地形计算最小K 值,同时将其作为试戴片K 值,以此根据患者角膜直径挑选10.4mm 或10.6mm 的试戴眼镜,并根据患者近视度数采用-5.00D 或-6.00D的试戴片[5]。治疗前嘱咐患者佩戴30~60min,试戴完成后采用眼表荧光素钠进行染色,并将染色试戴片置于裂隙灯下完成对镜片K 值、直径以及度数的调整,并确定最终镜片指数。完成主觉眼光,并在此对镜片的屈光度、佩戴后产生的视力矫正效果进行确认,完善后基于镜片参数挑选合适镜片。角膜塑形镜佩戴需于夜间8~10h 进行佩戴,日间佩戴框架眼镜以针对患者屈光度进行调节[6]。
所有患者的佩戴时间均持续6 个月。持续期间需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护理措施,着重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护理,主要由于角膜塑形镜即便具有良好的视觉纠正作用,但其价格相对较高,且仅可作为控制近视度数的方式,无法保证所有患者的近视度数不增加,由此需要结合对患者的心理期望值进行调整;佩戴期间需定期做好检查,每2 周1次。其中,首次佩戴后,应在第2、3、7、15d 均需要凌晨需进行复查,查看是否存在不适或角膜是否存在点染、划伤等情况,另外针对患者结膜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等情况,若无特殊病症不良反应,则以2 周1次进行检查。在佩戴期间,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以及家属进行镜片保养和护理,为其提供专业护理用品和镜片清理方式,包括清洗、冲洗、消毒以及存放措施,同时可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使用手册或说明书;在佩戴期间,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眼部卫生护理,由于长时间佩戴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角膜感染现象,另外在佩戴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导致角膜划伤,因此在佩戴时需要明确佩戴方式,若产生并发症,需停止进行角膜塑形镜佩戴,于就诊并完全治愈后才可继续恢复佩戴[7]。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视力纠正前后的各项眼球及视力指标,包含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周长度以及中央厚度,于患者制定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前对患者进行1次检测,并于患者持续佩戴6 个月后进行1次检测。
统计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视力纠正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自患者佩戴眼镜开始统计,对患者异物感、视觉异常、无菌性浸润、过敏性结膜炎以及角膜病毒感染现象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及数据对比以SPSS17.0进行计算,数据表达项:()(%),检验方法:t、χ2,结果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眼球及视力指标统计对比
由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统计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中央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组间患者的中央厚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研究和视力指标统计()
表1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研究和视力指标统计()
2.2 组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统计
由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统计显示:观察组在总发生率中与对照组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统计[n(%)]
3 讨论
目前,青少年生理卫生防治工作推动,对于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近视病症的产生因素主要有周边离焦学说以及调节滞后学说,前者即眼球的正视化过程取决于视网膜的成像水平,进而促使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影响眼球增长,若针对眼球周边视网膜的偏轴成像属于远视,即使中心凹聚焦成像,局部眼球仍可加速生长,通过周边视网膜能聚焦成像者即为传统框架眼镜无法抑制近视度数进展的主要因素[8]。借由传统框架眼镜对患者预后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被逐渐应用至屈光不正患者的近视纠正中,其效果显著,先被广泛作用于临床屈光不正近视患者的视力矫正过程中,同时角膜塑形镜在外形以及性能方面较传统框架式眼镜对比更具优势性,其材料由人体生理理论和紧密加工仪器和材料制成,对患者眼球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另外,角膜塑形镜在使用过程中可有效发挥机械作用,以促进患者角膜曲率的改善,提高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进而实现细胞间液的转移,提高视觉成像的折射作用,同时对延缓患者上皮细胞的脱落程度,产生一定的压迫效果[9];角膜塑形镜的使用可促使患者上皮细胞的有效分配,促进患者细胞的增生。促进患者中央角膜变薄,最终产生视力矫正的效果;另外,角膜塑形镜的使用安全性较高,可减少对病症患者的并发症影响,对提高屈光不正近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10]。
本文以100例屈光不正近视的患者进行实验调查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中央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组间患者的中央厚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患者在接受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纠正的情况下,对裸眼视力、屈光度的纠正效果高于传统框架眼镜,可降低患者眼轴长度,进而促使患者眼球成像落于视网膜上,改善患者近视现象。另外,通过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纠正,可在保证视力纠正效果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角膜塑形镜对屈光不正近视患者进行视力纠正,其效果较传统框架眼镜的近视纠正效果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整体使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