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验价值分析
2021-12-30罗婷
罗婷
(兴宁市鸿惠医院,广东 梅州 514500)
0 引言
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示,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且即使后期给予一定的治疗干预,其预后效果仍然较差,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损伤、失语、身体不同程度偏瘫等,随着患者的病情进展,会导致身体多项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损害其神经元[1]。急性脑梗死发病比较急,急诊入院后,若能够准确地评估病情,并进行后续的系统化诊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预后,保证患者安全。而常规的影像学手段存在一定的漏诊及误诊情况,且由于患者活动受限或意识不清晰,导致检查不方便展开。而实验室检查相对来说操作更加简单,受到患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小,更适合急性脑梗死的急诊诊断。因此,临床中采取相关的检验手段在患者发病早期给予一定的诊断及治疗,可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部分医学研究专家表示[2],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检验价值;为此,本次研究将针对这一结论进行分析,探析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30例兴宁市鸿惠医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一同纳入此次研究,分别作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80岁,平均(61.32±2.13)岁;包括进展型脑梗死20例,完全性脑梗死10例;常规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0岁,平均(61.35±2.10)岁;纳入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均经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指标:①经本院相关辅助检查后实验组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MRI 及CT 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对照组均属于健康体检者[3];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②病史资料齐全,无精神类疾病史者;③未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合并感染等疾病的患者[4]。
排除标准:①临床症状出现休克或者意识丧失、其他类型脑血管病变者[5];②临床各指标检测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给予两组纳入研究对象均进行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于空腹抽取纳入对象3mL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并送至检验科由检验人员进行离心处理(3000rpm/10min),对血清进行分离处理后对胱抑素C 水平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进行检验;对凝血功能指标使用思塔高诊断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mo Express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室检验标准进行[6]。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组别之间的胱抑素C 水平(CysC)及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和分析。其中,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对比不同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患者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处理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是非正态或是方差不齐的则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学显著性设定为P <0.05,非常显著为P <0.01。
2 结果
2.1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
实验组的胱抑素C 水平(CysC)及凝血功能指标(FIB)相比对照组较高,凝血功能指标(PT 与APTT)较低,经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
表1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
2.2 对比不同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及凝血功能差异
进展型脑梗死及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CysC 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FIB 水平高于完全型脑梗死,PT 及APTT 指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经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不同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患者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差异[]
表2 对比不同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患者的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差异[]
3 讨论
目前,急性脑梗死疾病已经成为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因素,其属于常见的脑组织缺血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因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现象[7]。临床中需要针对患者的发病情况予以诊断和分型,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以整体改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延长其生存时间。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的胱抑素C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FIB)相比对照组较高,凝血功能指标(PT 与APTT)较低,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说明,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胱抑素C 属于临床检验中用于检测肾脏损害的一种生化指标,其可以有效反应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检测效果较好;而随着临床中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发现,该项水平的异常性增高属于脑血管疾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之一,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8]。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胱抑素C 水平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分布于人体的体液以及细胞中,持以恒定水平存在;该项水平的存在可以对人体精液及脑脊液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具有调节作用,而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体内会产生过量组织蛋白酶,致使胱抑素C 水平迅速上升[9]。正常人类集体中具有完善的抗凝血机制,而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其体内的抗凝血机制会产生紊乱现象,严重其响脑部的供氧系统,甚至还会出现血栓;而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则属于凝血功能中的常见指标,其中,FIB 是一种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后生成的因子,该指标在正常人体中处于低水平,而其指标异常升高则显示血液循环受阻,有预示血栓前风险的作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发现APTT异常下降时,则表明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情况。PT 属于内源性凝血的重要指标,其指标异常时,可提示患者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由此可见,当FIB、PT 及APTT 几项凝血指标出现异常时,均可以有效反映患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进行指导。另外,部分医学参考文献中也指出[10],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中进行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效果显著,但是需要检验人员进行相关指标的检验操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处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本次研究中,进展型脑梗死及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CysC 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FIB 水平高于完全型脑梗死,PT 及APTT 指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经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越严重其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情况越明显,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上述临床指标的检验结果,对其脑梗死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提升急性脑梗死评估的准确性,并采取有效的系统化诊疗进行干预,提升疾病预后,降低临床死亡率及致残率。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了降低其临床致残率,需要在患者急诊入院后,及时开展有效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临床中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胱抑素C 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FIB、PT、APTT)进行检测,效果显著。该种检测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同时还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