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2021-12-30杨小明周晓燕
杨小明,周晓燕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 妇产科,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均不存在显著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存在阴道出血、腹部可触及肿物等表现。就子宫肌瘤治疗方案来看,手术治疗为主要形式,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多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将机体内肿瘤组织彻底、有效地清除干净,但这种治疗方案也存在显著的弊端,如为患者带来的创伤程度重、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术后康复用时长等不足[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在临床工作中实现了广泛应用,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也逐渐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起来,该手术模式具有创伤小的优势,可使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2]。本文将围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展开,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在临床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术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研究组:年龄33~45岁,平均(38.42±4.06)岁;病程5~17个月,平均(9.46±1.72)个月;肌瘤直径3.3-8.1cm,平均(5.17±0.63)cm;19例患者为单发肌瘤,28例患者为多发肌瘤。对照组:年龄31~47岁,平均(38.59±4.01)岁;病程6-19 个月,平均(9.83±2.05)个月;肌瘤直径3.4-7.9cm,平均(5.08±0.92)cm;20例患者为单发肌瘤,27例患者为多发肌瘤。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以及肌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详告患者有关事项,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
纳入指标: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知晓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指标:合并精神以及认知障碍的患者;妊娠期与哺乳期患者;伴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给予患者全气管插管,麻醉方式选择的是全麻方式;结合术前检查结果进行子宫肌瘤相关情况的明确,包括数量、直径以及部位等,并于患者下腹部适当部位进行手术切口的选择,切开后逐层进行皮下组织的剥离,将盆腔以及子宫充分暴露出来,再次进行子宫肌瘤数量、直径以及部位的明确;给予患者缩宫素注射治疗,注射部位选择子宫壁和子宫肌瘤的交界部位,并剔除肌瘤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完成上述治疗操作后,针对创面展开止血操作,并进行手术切口的冲洗、缝合。
研究组: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方式均同上述对照组,应用三孔法手术治疗方式,观察孔选择机体脐眼上缘1.0cm 部位,操作孔选择机体两侧下腹麦氏点位置,通过观察孔、操作孔进行腹腔镜以及相关器械的置入,利用腹腔镜来明确机体肌瘤病灶情况,并开展具体治疗措施。如果浆膜下子宫肌瘤存在显著蒂,则应利用线扎法进行蒂部的结扎,并开展切除操作;如果浆膜下子宫肌瘤无蒂,则应给予患者缩宫素注射治疗,药物应用剂量为6U,注射部位选择子宫壁与子宫肌瘤相接部位,完成上述操作后利用超声刀进行子宫肌瘤包膜的切开,并应用抓钳提拉瘤体,将子宫肌瘤周边组织分离开来,在牵引操作下开展钝性剔除;完成剔除操作后进行切口的缝合,积极采取止血措施,明确无出血情况后进行各项设备的撤出,应用无菌敷料进行观察孔、操作孔的贴敷。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疗效展开比较,临床疗效参考手术指标、性激素水平、内分泌水平、创伤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性激素水平包括P(血清孕酮)、E2(雌二醇);内分泌水平包括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激素);创伤性指标包括MYo(肌红蛋白)、IMA(缺血修饰清蛋白)。
1.4 统计学分析
参考统计学软件SPSS 27.0 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检验工具为Student's test;计数资料以(n,%)表示,检验工具为χ2test。当系统显示P<0.05 时,说明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手术指标展开比较()
表1 对两组手术指标展开比较()
2.2 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水平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水平均显著降低,同时研究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两组性激素水平展开比较()
表2 对两组性激素水平展开比较()
2.3 内分泌水平对比
分析内分泌水平可知,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两组内分泌水平展开比较()
表3 对两组内分泌水平展开比较()
2.4 创伤性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创伤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创伤性指标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4 对两组创伤性指标展开比较()
表4 对两组创伤性指标展开比较()
2.5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见表5。
表5 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展开比较[n(%)]
3 讨论
子宫肌瘤在女性肿瘤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案可使瘤体体积得到一定的缩小,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同时也难以实现彻底根治,手术治疗是常用治疗方案[3]。在临床开展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过程中,传统经腹手术治疗方案可有效进行肿瘤病灶的清除,但会为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对机体卵巢供血情况也将形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使机体子宫以及卵巢之间的平衡性被影响,引发子宫内分泌功能障碍,继而对卵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情况下可对术后受孕产生影响[4-6]。随着腹腔镜逐渐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广泛应用,可实现肌瘤的有效切除,同时对患者卵巢功能的改善也具有积极意义,病灶组织观察更为直观,可使患者子宫、盆底的物理完整性得到有效保障,使患者的生育需求得到有效满足[7-8]。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说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对患者临床手术指标以及康复用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具备较高的手术安全性。究其原因可知,该术式可于操作过程中降低对机体重要血管、组织的损伤程度,同时患者盆腔内稳定性的维持效果更为理想,故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患者术后恢复更佳。
有学者指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机体性激素、局部生长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患者体内性激素分泌量过多时,则会使子宫肌瘤生长速度增快[9]。据本次研究可知,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水平显著更优,说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积极进行机体性激素水平的改善。
当机体内长时间存在子宫肌瘤时,将对患者正常月经产生影响,同时将引发内分泌功能紊乱问题。测定FSH 水平,可更好地进行患者垂体内分泌功能的掌握,可为临床疾病诊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意义[10]。由本次研究可知,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内分泌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更好地进行患者内分泌状态改善,究其原因可知该术式对患者子宫损伤程度较低,同时不会对机体卵巢内分泌激素反馈调节作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患者内分泌产生的影响作用也相对更小。另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进行子宫保留,对患者月经周期的正常维持具有重要帮助作用,保证患者的正常生育功能,且器官的完整性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经本次研究还可发现,研究组患者创伤性指标显著更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是由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隶属于微创手术方案中的一种,手术操作过程中具备更为直观、清晰的手术视野,操作者可更为清楚地分析患者解剖结果,对宫旁组织、邻近输尿管等产生的损伤更小。
综上所述,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展开比较看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对患者正常月经周期以及气管完整性的维持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同时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更低,术后患者康复用时显著更短,可于临床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