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2-30冯敏河刘恒

智慧健康 2021年30期
关键词:体征电针腰椎间盘

冯敏河,刘恒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 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440)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下肢疼痛等症,长期坐位工作、弯腰劳动、低头等均会诱发疾病。尽早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有效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减缓疾病发展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过劳、过度负荷、外伤等因素影响,导致腰脊神经遭受压迫而发病。中医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偏痹”“腰腿痛”等范畴,病机在于风寒湿邪外侵,肝肾亏虚、跌扑闪挫、瘀血阻络,为本虚标实之症。电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血运循环,发挥疏经通络、散寒通络、生精益髓之效,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伴随祖国医学不断发展,热敏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2]。本研究旨在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7 年9 月-2020 年10 月间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收治的8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标准:纳入研究案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3];病程≤15 年患者;患者了解本研究全过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一般资料不全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本次实验研究通过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8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4)与常态组(n=44)。常态组女20 例,男24 例;年龄25~61 岁,平均(45.38±1.45)岁,病程1~14 年,平均(8.17±2.58)年;体重51.22~80.36kg,平均(62.36±2.88)kg。观察组女19 例,男25 例;年龄24~59 岁,平均(45.27±1.36)岁,病程1~15 年,平均(8.58±2.18)年,体重50.88~80.15kg,平均(62.84±2.4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态组接受电针治疗:选取G6805-2 型电针治疗仪,选取患者双侧阳陵泉、肾俞穴、夹脊穴,患侧昆仑穴、委中穴、环跳穴,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者患侧,常规消毒后使用3 寸华佗牌无菌毫针刺入环跳穴,其余穴位刺入1.5 寸毫针,得气后将毫针稍向后退出,连接G6805-2 电针治疗仪器,通过连续脉冲波治疗腰部夹脊穴,1 次/d,持续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为患者持续治疗两个疗程。

观察组实施电针+热敏灸治疗:电针操作与常态组相同,电针治疗完毕后予以患者热敏灸治疗,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点燃纯艾条,将患者体表病位附近压痛点、皮下硬结处作为艾灸中心,在5cm 半径范围内为患者进行温和灸,保证艾条距离患者皮肤2~3cm。分别将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出现灸感反应后,将其作为热敏点,逐一找出其余热敏点,选取热敏化明显的1~3 个穴位进行悬灸治疗,直至热敏化反应完全消失。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2 组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治疗总有效率。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显效为患者治疗后下腰放射性疼痛、腰部疼痛基本消失,腰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直腿抬高>70°;有效为患者治疗后下腰放射性疼痛、腰部疼痛明显改善,腰部功能活动部分恢复;无效为治疗后症状、腰部功能活动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通过显效和有效进行综合计算。

通过M-JOA(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评价主观症状(9 分,包括椎旁压痛、麻木、腰腿痛)、客观体征(9 分,包括放射痛部位、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肌力)以及日常工作能力(12 分,包括工作能力、每日卧床时间、行走距离或时间、弯腰及提重物)。

评估疼痛程度,应用VAS 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2~4 分代表轻度疼痛,5~7 分代表中度疼痛,8~9 分代表重度疼痛。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周及两周后的疼痛评分。

生活质量,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满分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表示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用t实施结果检验;通过率(%)表示治疗总有效率,经由χ2进行结果检验,检验值P <0.05 提示数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常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观察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 <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n(%)]

2.2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数据差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均低于常态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 <0.05),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分析(,分)

表2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分析(,分)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VAS 分数低于常态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4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均分均高于常态组(P <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分)

表4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直都是困扰诸多人的一种常见疾病,患病以后患者的腰腿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病变、髓核组织突出所导致,患者患病后表现为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以及腰部疼痛等系列症状。伴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加,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也随之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患者学习、生活以及日常工作。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西医常用的手术以及药物保守治疗都是常用的方式,但是单纯采用该方式进行治疗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积极开展有效治疗尤为关键[5-6]。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患者医学工作者对中医的疗效给予了足够的认可,并且中医中一直都有医护一体的说法,因此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很多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之后结合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偏痹”“腰腿痛”范畴,《素问·痹论》中有如下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也。”论述了风寒湿三气与痹证的关系。针刺是有效的镇痛手段,电针主要是将常规针刺与脉冲电流相结合,有效发挥通经活络之效。艾条性温通经络,属纯阳之物,艾火温热,能够直接作用于经络,有效发挥温经散寒除痹之效,可散寒、通络、行气,达到增强机体气血运行的功效。热敏灸主要是通过将已点燃的艾条悬灸在热敏化穴位上,有效发挥传热、透热、扩热的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加快经气运行,缓解肌肉痉挛情况,改善神经根受压状态,缓解病变组织炎症与水肿情况。通过艾条对患者热敏点进行温和灸能够有效激发经络,促进经气运行,进而达到治疗目的,进一步改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腰部疼痛等症状。同时配合电针对局部肌肉进行刺激,有效保证肌肉节律性收缩与松弛,改善炎症、组织代谢、血液循环、粘连情况,此外,电针还能够在修复神经根损伤的同时,刺激穴位,对于中枢释放系列止痛物质较为有利,能够有效实现镇痛效果,发挥益气升清、疏通经络、散寒通络、生精益髓的功效,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本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数据差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均低于常态组,常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观察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 <0.05);观察组在生活质量各项分数上对比常态组更高,但是在干预后的VAS 分数上相对更低(P <0.05)。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提升患者日常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体征电针腰椎间盘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
拔伸牵引合点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