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12-29袁冬平
袁冬平
[中图分类号]R714.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9-0269-02
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其临床病理属于代谢性系统疾病,常常会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也被称作是高血糖,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导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断增高或者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生物作用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功能也会渐渐发生紊乱,最终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近几年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下,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生活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也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当前临床中哦个并不具备能够彻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发生,并且累及患者肾脏与血管等功能,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胰岛素开展疾病治疗,虽然可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一定改善,但长期服用胰岛素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患者体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岛素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时间内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都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并发症发生,都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3:11,年龄34~69岁,平均(54.31±2.1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组男女比重12:12,年龄33~67岁,平均(54.28±2.0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将所有资料統计,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单独给予胰岛素药物治疗,需要在患者早晚餐时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次胰岛素注射剂量需要准确控制在10u,持续治疗8d;研究组则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治疗注射方法与参照组相同,之后选用同一公司相同规格相同批次的二甲双胍通过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每次服用0.5g,3次/d,需要在饭后三十分钟进行服用,持续治疗8d。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血糖密切检测,并且观察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根据具体水平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以合理保证临床用药科学合理性。
1.3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判,若是患者症状基本消退,血糖水平渐渐恢复正常,则可以评判为显效;若是患者症状与血糖都取得有效改善,则可以评判为有效;若是患者上述情况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发生恶化,则可以评判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与腹泻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计算数据,行t、χ检验,以x±s、“例(%)”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血糖指标观察评估 从表1数据统计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
2.2临床治疗指标分析 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统计发现,参照组患者体重平均增长(3.13±1.06)kg,血糖达标时间为(10.24±1.27)d,每日胰岛素用量为(55.14±8.63)L;而研究组患者体重平均增长(1.84±0.77)kg,血糖达标时间(8.51±1.03)d,胰岛素用量为(42.58±6.79)L,经对比后,显然研究组患者体重增加与胰岛素用量低于参照组,血糖达标时间比参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t=4.8236、5.1830、5.6034,P<0.05)。
2.3治疗效果评估 两组患者在接收治疗过后,经临床疗效统计评判,参照组治疗显效患者7例,治疗有效患者11例,治疗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治疗显效患者10例,治疗有效患者13例,治疗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比后显然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存在显著差异(χ2=4.1812,P=0.0408<0.05)。
2.4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过后,参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反应,1例患者发生呕吐,1例患者出现腹泻,总发生率为16.66%;研究组患者中,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都未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00%;两组对比后明显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χ2=4.3636,P=0.0367<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胰岛素分泌发生缺陷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系统疾病,具体发病因素可能和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因素有关,同时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不良习惯,也可能诱发2型糖尿病发生。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等情况,所以会给体内肾脏或者心脏等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当患者血糖长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则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发生,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胰岛素是当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个治疗方法,胰岛素主要是在DNA重组技术下制作而成,之后合理借助甘氨酸以发挥出功效,可以有效替换人体胰岛素A链中的天冬氨酸,所以可以有利于促使胰岛素分子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通常胰岛素都是应用皮下注射方式给药,该给药方式能够合理确保胰岛素吸收平坦性,促使胰岛素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药效,从而对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水平进行控制,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长期服用药物,则可能会产生一些药物副作用,给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二甲双胍主要是合理应用肝细胞膜G蛋白活化胰岛素以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进行合理抑制,所以可以促使肝糖原异生2作用减少,并降低肝内葡萄糖输出量,同时还可以促使肌细胞无糖酵解量提高,所以可以降低体外葡萄糖摄取率,对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行合理改善。另外二甲双胍不会给患者葡萄糖吸收造成影响,也不会对胰岛素B细胞分泌产生过多影响,安全性较高。从结果可见,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比参照组低,且体重增长、血糖达标时间与胰岛素用量都少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表示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水平,促使血糖达标时间缩短,安全性高。
综上,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