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对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探讨

2021-12-29吴敏钟晓敏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9期
关键词:早产早产儿口腔

吴敏 钟晓敏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9-0159-02

由于外界原因或者未满37个周期诞下的新生宝宝被称为早产儿,新生宝宝及早的到来,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未发育成熟、抵抗力差,而且早产儿吸吮能力以及吞咽协调能力弱,导致吃奶的能力也差,容易发生呛奶、溢奶的情况。低月龄尤其是34周以下的早产儿,有的时候不具备吸吮、吞咽的能力,要对其进行特殊的临床干预和喂养护理。在传统观念看来新生儿胎龄小于34周经口喂养是没有效果并且不安全的,近年来研究发现,34个周期以下的新生宝宝的呼吸功能-吞咽能力-吸吮机能虽然还没有发育完善,但是他们的肠胃机制已经可以适应肠内营养,把口腔运动干预方案策略当作辅助措施,可以使效果好的、安全性高的经口喂养尽早实现。口腔运动方法是指为早产儿的口腔进行按摩、口腔支持、非营养性吸吮是没有真正的乳汁给予,安慰式的奶嘴放在婴儿的口中,可以使婴儿的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使早产儿可以通过管饲给予方法过渡到经口吸吮的能力,以上操作目的在于改善并提高基础口腔生理机制的功能。此次分析中选取在我院采用极早地口腔运动方法治疗的早产婴儿,旨在分析早期口腔运动方法对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出生后24h内入住我院的早产儿120例。纳入标准:①新生儿的胎龄在29~33周间;②按照新生儿的指数量表级别评为Ⅰ、Ⅱ级。Ⅰ级:早产婴儿出生的身体重量>1000克,可以不给予吸氧处理;没有呼吸困难、暂停呼吸或心跳过于缓慢、未闭的动脉导管问题;室内无脑或脑室部位发生出血情况。Ⅱ级:体重>1000克刚出生的早产婴儿;小于48小时要帮助通气或多于24小时给予氧气的方法;无IVH/PVH。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胃肠发育不良、有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影响经口喂养的早产婴儿;②出生后有暂停呼吸、呼吸困难、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者。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A组和B组早产儿的人口统计方面的特点、临床中的信息等方面相比,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以基础的护理方法同时采用口腔运动方法给予B组。该方案一共需要15分钟来完成,首先进行12分钟的口腔刺激,即刺激唇部、脸部、牙龈和舌头,然后进行3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符合标准的早产婴儿在能够吮奶之后便采取方法,每天在8:00~18:00的喂养前15~30分钟进行1次干预,每次保持15分钟,连续7天,其管饲喂养结束时即可停止。患儿在医学中发生波动较大、氧气饱和与下降的情况、呼吸暂停、心跳过于缓慢等现象则停止干预。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喂养护理方法进行常规喂养,根据早产儿胎龄、胃肠情况以及体重调整奶量,每隔3h喂养1次,为了避免颈部和肩部受到限制而对喂养造成不良影响,在进行喂养时给予新生儿体位支持,不对其使用其他干预行为,每隔3~5次就取出奶嘴停止进食,使早产儿稍加休息后再继续进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过渡时间、喂养奶量比、成效和吸收效率这几项喂养情况。记录每天体重增长,对比喂养过程体重变化、出院时体重、早产儿体重出生时间的恢复以及体重发生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单位用n表示,行χ2检验,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喂养成效比较 由表1可见,B组采取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成效比A组高,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采取经口喂养时至全部经口喂养的摄入奶量比、吸收效率相比,B组显著较高,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体重增长比较 由表2可见,A组、B组运用经口喂养时身体重量差异较小,在完全经口喂养后A组体重比B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体重与B组相比显然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事件比较 A组喂养过程中出现疲乏13例、应激11例吸吮吞咽无力10例,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5.0%,B组患儿疲乏8例、应激6例、吞咽及吸吮无力5例,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出生后经常会出现各种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一项挑战便是进食问题。34个周期以下的新生宝宝的呼吸功能—吞咽能力—吸吮机能还没有完善,所以无法进行完全经口喂养,就需要为其进行静脉营养以及管饲喂养[5]。而静脉营养过高会造成早产儿胆汁淤积,管饲喂养的容器易受污染且不保温会引起早产儿的不适或腹泻。因此,这种对口腔运动方法进行评估未满37个周期诞下的新生婴儿经过口部喂养有没有很好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此次方案运用口腔运动方法包括了一部分12分钟的口腔刺激,和另一部分3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共耗时15分钟,目的是加强口腔的肌肉力量使其可以做到充分吸吮,让婴儿的神经机能具有效力更持续久。所以,口腔运动方案可以促进中枢和周边的神经机能发育,对早产婴儿的吸吮能力有所提高,帮助他们的呼吸功能-吞咽能力-吸吮机能。

通过触摸和拉动刺激早产儿脸颊、口腔、牙龈、舌等部位,构建早产婴儿口腔运动的反射条件机能,尽早为早产婴儿对经口吮食的适应能力打好基础。此次的分析中,与A组相比发现B组早产儿过渡到全面经口喂养用的时间较短,喂养的效率和成效也比较高,喂养效率可以体现早产婴儿口腔运动能力和疲劳方面;奶量摄入情况可以体现口腔运动能力、耐力的状态;喂养效果作为衡量早产婴儿口腔运动功能重要指标之一。其可以说明早产儿在发生疲劳之前的进食情况,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显示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经口喂养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口腔运动功能,对喂养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可以影响经口喂养的效果。要想经口喂养有显著的效果就要有效地提高吸吮和吞咽食物的能力。在我们本次研究中,A组由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比B组延后了6天,A组与B组的奶量摄入比、喂养效果以及成效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进行口腔运动干预方案的B组,喂養效率和喂养成效相比于A组效果显著,此结果可以说明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可以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成熟发育。

综上所述,作为早产儿营养管理喂养策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和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成熟发育的速度,可以推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的发展进程,可以使初期的经口喂养时间进行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上得到减少,缩短管饲和喂养过渡天数。给早产婴儿进行常规喂养时广泛开展早期口腔运动方法,使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有较大地改善情况,有利于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表现,喂养效率和喂养成效也会被提高,对早产儿的住院时间方面明显减少,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早产早产儿口腔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早产为什么越来越多?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口腔膏非牙膏, 千万别乱用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自动看牙镜
孕妇睡不好易早产
单胎双胎妊娠与自发性早产复发风险的关系
如果你早产过,请警惕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