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自我效能感概念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综述)

2021-12-29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效能调节情绪

安 莹 徐 瑶

(1.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江苏盐城 224500;2.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教育研究室 江苏盐城 224500)

儿童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任务的内心信念。儿童自我效能感是儿童对于某项任务是否能完成的一种内心预期,这种预期是儿童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儿童行为的决定因素。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儿童提高情绪稳定性、增强学习兴趣、改善人际交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期刊及学位论文,深入探讨儿童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研究,为探索特殊群体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推进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育指导工作。

一、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国内外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定义,却并不统一。班杜拉最初将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在确定情境中,个人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1]。1980年,班杜拉发表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更透彻地表述了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思维方式、行动力和情绪状态的激活。1986年,班杜拉出版了《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为自我效能感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不同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信念的一种;另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的一种判断。弗雷德在《组织行为学》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某项特定任务中,对自己能够调动所需要的动机、认知资源等的一种确定的信念[2]。”我国学者吴增强也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3],周国韬和戚立夫认为儿童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我强化进而获得自我效能感[4]。

总之,尽管自我效能感在不同研究者中定义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是否能够在某些特定任务中去调动自己的认知资源,从而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内心信念和判断,基于此将儿童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儿童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对完成该活动的一种内心信念。

二、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分类

(一)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

国内学者周文霞在总结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时认为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任何真实的能力,而是个体为完成特定情境下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程度。当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遇到任务时,能够整合自身认知资源,启动情绪,表现出良好的胜任力。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任务中将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并不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但是很多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进行了一系研究并希望有一个可以用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5]。

Schwarzer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存在的,指的是一个人在应对不同情境不同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稳定而统一的自信心状态[6]。

(二)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

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重要体现,是指学生对顺利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自身能力的估计,对学习活动及取得成果的感受[7]。小学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成显著正相关,且自我效能感对小学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8]。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应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业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并努力获得成功。而具有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儿童面对学业任务会缺少学习兴趣,对学业任务有消极心态而选择逃避,而难以在成绩上取得进步[9]。

(三)儿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儿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对情绪控制的一种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个体情绪调节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效果,这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个体情绪状态。儿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两类:一种是儿童管理负性情绪(如悲伤、失望、难过等)的自我效能感;另一种是儿童表达积极情绪(如愉悦、欣慰、开心等)的自我效能感。儿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高的一种。Yihan Wu研究显示情绪自我效能感对抑郁有预测作用[10]。

三、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一)影响因素

1.内在因素

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内在因素包括儿童性格特征、儿童的归因方式、儿童过往的成败经验等。儿童自身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将受到更少的社会支持,儿童将过往失败经验归因于自身原因,则遇到任务时则容易采取退缩行为。

情绪调节也是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情绪调节指个体通过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11]。儿童若能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去面对自己的过往经验,便能够形成保护,有利于采取外归因的方式,有勇气再去应对新挑战。情绪调节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安慰,能够自我安慰的儿童,会较少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较快走出情绪泥潭,乐观理智地分析自己的处境,并更快地作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自我安慰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情绪调节方式,儿童采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成败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安全感同样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安全型儿童通常有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更确定的掌控感[12]。安全型儿童通过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有效的帮助,帮助儿童走过困境。安全型儿童有更高的更为确定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可以帮助儿童提升自我效能感。

2.外在因素

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外在原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父亲在位)、父母自我效能感和学校教育等。父母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是由于父母对儿童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儿童若能够得到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和关注,则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儿童期创伤经历也会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童年期经历不同程度的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虐待,都将使儿童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破坏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将习得性无助,感到无能为力,甚至开始将自责作为一种应对方式。因此,儿童期创伤经历会抑制儿童自我效能感。

家庭结构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父亲在位,研究显示初中生父亲在位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父亲在位能够在儿童需要时提供更多情绪支持,帮助儿童走出困境,提高自我效能感。其中,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更多关注。

(二)提升策略

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儿童对自己过往经验的归因方式、建立替代性经验、正向劝说与鼓励、积极的情绪体验。儿童若习惯将过去失败的经验进行内归因,即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如别人,则容易产生不自信,对于即将面临的任务产生逃避。教师可以通过降低任务难度,对儿童进行正确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让儿童产生共情和对成功的渴望进而提升儿童自我效能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正向劝说和鼓励必不可少。

儿童若能有一次成功的经验,便能重新建立自我效能感。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四、研究趋势与展望

我国关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充:

第一,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设计相应的课程、团体活动、正念训练等,提升儿童自我效能感。目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围绕其影响因素及抑郁、幸福感、心理健康等相关概念,缺少对提升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实施可行性方案的研究。

第二,关注特殊儿童自我效能感,如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具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由于其自生成长经验不同,在成长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原因,需要更多量化研究,以便于学校开展心育工作。

第三,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通过虚拟情境等心理技术,制定“一生一策”,为不同儿童制定自我效能感提升方案。学校家庭互相协作,共同关注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效能调节情绪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初中阅读教学互动效能的提升策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