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模式与萨提亚沟通模式之比较
2021-12-29齐晓琪
齐晓琪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沟通的定义是:通过符号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人类行为的沟通过程,即人们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如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过程[1]。沟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进行的不可缺少的行为。《论语》记载的主要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各种对话,涵盖了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沟通模式与沟通原则。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由美国家庭治疗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建,秉承“人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2]。萨提亚认为沟通交流是影响人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3]。《论语》所体现的沟通模式与萨提亚沟通模式看似毫无关联,一部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一个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理论。著作也罢,理论也好,都是属于各自国家的,但沟通是世界的。因此,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二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无关联,既存在着共同之处,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一、《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模式
要了解孔子与弟子之间如何沟通,具有怎样的沟通模式,《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依据。
(一)方式
1.轻松和谐的沟通模式
孔子非常热爱音乐,不仅是音乐发烧友,甚至在音乐界都是泰斗级人物。他三十五岁到齐国求官时,曾经听过《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八佾),他认为《韶乐》是一首尽善尽美的乐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学了很久,师襄子觉得他可以学习新曲目了,他认为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坚持不学习新曲目。直到他最终体会出作曲者应该是周文王才愿意学习新曲目,师襄子很佩服孔子的悟性。这样一个发自内心喜欢音乐的人,上课时自然会有音乐相伴。据《论语·先进·侍坐》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坐着和孔子谈心,谈每个人的志向,轮到曾皙时,“鼓瑟希,铿而,舍瑟而作”,曾皙弹琴正近尾声,这时候“铿”的一声把琴放下,站起来回答问题。由此可知,孔子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一直有音乐相伴。他认为音乐能增进师生感情,也有助于达成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2.真诚的沟通模式
真诚是沟通的重要前提,也是决定沟通是否成功的关键。孔子是个很真诚的人,他与弟子之间的沟通都是十分真诚的。对子路,孔子会经常真诚地规劝他。《论语·子罕》记载:“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他认为穿着旧丝绵袍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起站着而不觉得惭愧的只有仲由。《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子路听了这话之后很开心,天天念叨。孔子又说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他认为子路太容易骄傲,且喜怒形于色,才会真诚地问子路仅仅这样做就够好了吗?他之所以这么真诚地和子路沟通,不仅因为他和子路认识的时间长,彼此非常熟悉,更因为他作为子路的老师,在自己的学生有不良表现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冉求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任季氏宰,季氏比周公还富有,但冉求还帮着季氏敛财,孔子非常生气,对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为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其他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子路、冉求也好,其他学生也好,不仅在当时还是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景仰、膜拜的人物。但孔子对他们时刻真诚地提点。
3.中肯批评的沟通模式
孔子对学生并非一味地表扬、讨好,而是该批评时就批评,且都是中肯的批评。子贡是很有名的外交家,孔子逝世后成了孔门掌门人。孔子的学说能够流传今,和子贡是分不开的,子贡也是最尊敬孔子的学生,孔子去世之后,其他学生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守了六年,两人关系可见一斑。孔子批评子贡时相对委婉,子贡有喜欢说别人短长的毛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4]。《论语·宪问》也记有“子贡方人”。孔子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即你子贡就够好了吗?我可没有这闲工夫去批评别人。子贡是孔子最有出息的学生,孔子对他的表扬不是太多,而对他的批评都是中肯、婉约的。
4.缓和气氛的沟通方式
孔子在和弟子沟通时,很讲究方式方法和说话技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游学,但他打算到楚国应聘。陈、蔡的大夫都认为孔子是位有德才的人,如果他得到楚国的重用,陈、蔡两国掌权的士大夫们就有危险。因此,这些士大夫们派了服劳役的青年将孔子围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采取行动,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们有的饿得生病了。此时的孔子真正做到了不忧不惧,在生命堪忧的状态下,孔子依旧给学生朗诵诗歌、弹琴、唱歌。他靠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但学生没有他那么高的精神境界,认为孔子对他们漠不关心,很多学生情绪波动很大。于是孔子找了比较镇定的子路、子贡和颜回安抚其他的学生。三个人来见孔子时,孔子吟诵了诗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然后又和他们三人谈了些别的,问子贡“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我们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焉?”意思是“老师您的学说太博大了,以至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您,您可否降低一点要求呢?”其实子路、子贡也好,颜回也好,来见孔子时多少也带着怨气。但孔子没有直接进行沟通,而是先诵读诗句,岔开话题,缓和气氛,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可见,这样的沟通很奏效,子贡变得心平气和,甚至反过来想办法规劝老师。
5.幽默的沟通方式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孔子和弟子沟通时,有时也很幽默。《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这里讲得是子游任武城宰时,孔子到武城游历,觉得这个地方很小,不是推行教化的理想之地,子游有点小题大做,说他“割鸡焉用牛刀”。但子游说是听了老师“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教导,他在武城的所作所为正是体现了这种“爱人”精神,让老百姓接受教化,正是“易使”的效果。孔子和学生们说,子游是对的,刚才的“割鸡焉用牛刀”是开玩笑的。
(二)原则
纵观《论语》,其中所体现的孔子与弟子的沟通原则有两个:平等、尊重原则和谨言慎行原则。平等、尊重原则,是沟通的基本原则,与人沟通时要秉持平等、尊重,沟通才能进行。孔子与学生沟通时,双方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师就有居高临下。所以,他的学生才会敢于向孔子发问。如宰予认为孔子倡导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他觉得守孝三年不仅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导致礼崩乐坏,且三年不耕种,也不利于物质生产。孔子却认为,子女自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十分应该的,还对宰予说“于汝安乎”,这样做你心安吗?宰予说“安”,就走开了。一般学生不会这样和老师说话,因为介于师生之间天然的高低关系,学生不敢,可见孔子与弟子在沟通时,完全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孔子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会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如弟子问仁、问政等,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他曾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就是告诉人们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二、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基本三角关系是:自我、情境、他人。萨提亚认为:“沟通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在辨别内部和外部加工过程、如何掌控现实世界以及怎样定义自身价值三个方面,沟通方式是关键”[5]。萨提亚将沟通的模式分为以下五种: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表里一致。五种沟通模式中,前四种属于轻视自我的沟通模式,第五种表里一致沟通模式是高自尊的,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的模式,是正确的沟通模式。
(一)讨好
人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讨好是主要的反应之一[6]。在语言上,特意讨好别人降低自己。内心觉得“我毫无价值”,会用很虚弱的身体姿势来表达“我很无助”,慢慢地自己的心理可能产生神经质、抑郁、自杀等倾向,身体也会产生消化道、肠胃问题、偏头疼等疾病。
(二)责备
责备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7]。这种沟通方式,一般在言语上都是责备对方,态度强硬,让人觉得具有攻击性。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心理,成为偏执狂,甚至违法犯罪,也会出现肌肉紧张和背部问题、惊恐或者哮喘。
(三)超理智
超理智的沟通模式体现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8]。这种沟通方式是运用学术型、理智型的话语向别人做冗长的解释。这种沟通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严厉、冷淡的,经常会觉得一个人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的冷静和镇定,如果要做就要做到完美。会让人产生喜欢操纵、强迫的感觉。会产生强迫性的、反社会的、社会退缩、紧张症的心理疾病,同时伴随着干燥性疾病、干涸、癌症、心脏病等疾病。
(四)打岔
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对立面[9]。这种沟通模式容易和搞笑、滑稽相混淆,它的存在更显得超理智的沉默、稳定。打岔的人经常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会有生硬和松散的身体姿势。常常会觉得“没人关心这个”“没有属于我的地方”,表现为心烦意乱、多动、打断别人等不当行为。
(五)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沟通方式[10]。分为三个层次:感受、自我(“我是”)、生命力量。语言与身体态势统一,内心和谐、平衡、高自我价值。情感与言语一致,行为生动、有创造性、独特性、有能力,生理、心理都是健康的。
三、《论语》中孔子沟通模式与萨提亚沟通模式之比较
《论语》中孔子的沟通的模式与萨提亚沟通模式,都涉及到沟通,两者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实质上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一)相同之处
1.共同的属性——世界性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作品,但所涉及的沟通模式,是全世界通用的。无论是平常的人际关系交往,还是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等都适用。即使全世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在沟通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类型、原则,都是相通的。而且《论语》是一部扬名海外的著作,加之,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建有孔子学院,专门学习孔子、学习《论语》、研究儒家文化。无论孔子还是《论语》,或者《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模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博士所说,孔子学院既可以促进中外文化沟通,实现文化多元,也能让美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彼此认可和欣赏[12]。萨提亚的学问可以应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文化中,在她所到之处,无论什么国家与文化背景,人们都发现她的观点与自己密切相关和很有用处[13]。这种沟通模式在很多国家广泛传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萨提亚沟通模式,已被全世界认可和接受,同时也为全世界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同样具有世界性。世界性是《论语》中孔子沟通方式和萨提亚沟通方式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2.沟通形式相同——均以对话为主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沟通模式和萨提亚沟通模式在形式上是相同的,都采用对话形式进行。《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第一种是孔子提问题,学生回答,《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第二种是学生提问题,孔子回答,《论语·为政》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样就能成为君子。第三种情况是孔子自己提问自己答,不需要学生回答。第四种情况是学生提问,孔子答非所问,《论语·颜渊》记载,鲁哀公问“知”,孔子答非所问,这是鲁哀公问政的答案,并是不“知”的答案。第五种情况是学生提问,孔子启发学生来回答,《论语·颜渊》中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问“读书人怎么做才可以教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一句“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让子张自己去思考他所问的“达”是什么,对其进行启发,然后再回答子张的问题。
萨提亚沟通模式也是以对话为主,是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一般患者都会先陈述自己的问题,然后治疗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提问,完成沟通。曾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拉尔夫,据他陈述他抑郁的时间是在婚后的第二年。第一次治疗中,治疗师根据他的描述画出了一张家谱图,据此治疗师让拉尔夫从他母亲那里学会了应对压力的方法等等,治疗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可见,《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模式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形式相同,都是以对话为主。
3.沟通的原则相同——平等、高自尊的沟通
《论语》记载,孔子在与弟子沟通时,非常尊重学生。并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师,而居高临下,也不会因为学生身份的高低贵贱以及学生资质不同而区别对待。孔子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所谓“教学相长”,从来都不是唯老师是从。学生可以对老师产生怀疑,孔子六十五岁时,返回卫国,卫出公昏聩不用孔子,这时恰好佛肸做中牟长官,而佛肸是个反叛者。《论语·阳货》记载,子路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意即我听老师您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这里透漏出一个讯息:子路理直气壮地批评孔子,阻止孔子,因为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和他现在的做法不同。孔门学子多寒士,如颜氏八子、冉氏三子、仲由、曾参等人,都是破落户子弟。晚期的学生中才有一些比较富有的,如子贡和司马牛。但孔子不会因为子贡和司马牛比较富有而对他们更好,也不会因其他弟子贫寒就忽视他们。孔门弟子资质不同,“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会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与之沟通。孔子在与学生沟通时,双方都是平等的,是充分尊重对方的。萨提亚模式中,认为好的沟通模式就应是平等、高自尊的表里一致的模式。无论是患者,还是治疗师都应该采取这种模式,这样才能更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环境,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变沟通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萨提亚沟通模式中,平等、高自尊是其基本原则。因此,平等的高自尊的沟通原则是孔子和萨提亚所共同遵循的原则。
(二)不同之处
1.沟通对象不同
《论语》中孔子的沟通对象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包括“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论语》中孔子与其沟通最多的应该是“四科十哲”。十哲以外,还有五个人,也比较重要,分别是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论语》中孔子也有其他的一些沟通对象,大多都是国君,如鲁哀公、齐景公等,以问政为主。萨提亚的沟通对象一般都是因家庭问题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一些患者,通过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使个人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从而促进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2.沟通目的不同
《论语》中孔子沟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化学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是我国私塾教育的第一人,招收了很多学生,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以颜无繇、冉耕、仲由等为主;第二期以冉耕、冉求、宰予等为主;第三期以原宪、樊须、有若等为主。孔子是一位广收门徒的老师,与学生沟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使之成为有用之人。二是推行自己的学说,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萨提亚的沟通目的是为了治愈那些因家庭问题而造成心理疾病的患者,这是二者沟通目的的不同之处。
3.沟通结果不同
《论语》中孔子通过和学生沟通,将自己所知全部传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论语》中有记录的29人,孔子是他们“伟大的导师”。萨提亚的沟通,最终结果就是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被治愈,让他们的家庭更加和谐美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四、结语
《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方式与萨提亚沟通方式都具有世界属性,沟通形式与原则都是相同的,都是以对话为沟通形式,遵守平等、尊重的原则。而二者在沟通对象、沟通目的以及沟通结果上又有所不同。孔子的沟通对象主要是学生,萨提亚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孔子的沟通目的是为了教化学生、实现政治抱负;孔子的沟通结果是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萨提亚的沟通结果是让患者重新找到家庭的温暖实现自我价值。比较而言,《论语》中的对话大多发生在孔子与弟子之间,这种沟通模式更适用于教育过程。而萨提亚的沟通模式,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患者,但也教会他们如何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因此更适用于人际交往。无论是《论语》中孔子的沟通模式,还是萨提亚沟通模式,都指向了一点——以人为本。通过比较也发现,两个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沟通模式,孔子具有前瞻性,他以人为本的思想比萨提亚早了两千多年。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平常的人际交往,都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更好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