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知识内化实现途径探讨
——以学前感觉统合训练为例

2021-12-29碧,马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化儿童老师

曾 碧,马 骊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在学龄前儿童中,许多感统失调的儿童与其他儿童在身心发育方面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的表现,一是比较差的动作协调性,二是思维注意力较弱,三是心理发育成长进程较为缓慢,具体的整体性的表现就是在综合学习能力方面与同龄儿童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训练和拓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功能对他们的生理健康和身体成长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在各教育领域的推进,学前感觉统合的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对儿童进行多层次的感觉统合训练也突显出常规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效果。当然,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是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群体的特殊性基础之上的。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但要考虑到技术进步,同时要考虑学习群体、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1]

一、学前感觉统合训练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主旨是将一个课堂划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其中一部分课堂的时间为教师讲课,另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堂。对分课堂的基本过程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简称PAD课堂[2]。同时,将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统一的阶段。这三个过程阶段是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在第一阶段的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式地进行讲解,使学生领会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框架。第二阶段是学生的内化吸收。在此阶段,学生基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按照授课时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自己本人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后学习,并对自己所掌握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延伸学习,将所学和感知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第三阶段是讨论。学生将在课后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感知做好记录,一周之后再次在课堂上与师生们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对前期所学知识做出进一步的深化理解,进一步硬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流的内化。对分课堂上进行的讨论是隔堂讨论,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学生课后有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吸收。[3]

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是传统授课模式与讨论式课堂的有机协调地统一,并在这两者之间预埋课下的知识流内化,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其中,知识输入就是教师的授课,应用和输出就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处于中介环节的是知识流转内化过程,它发生着润滑剂的作用,另一方面,输入和输出又是知识流转内化的保证和支撑。对分课堂的模式方法应用到学前感觉统合训练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所谓的学前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展开,有较强的趣味性,是针对疗愈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综合训练。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学前感觉统合训练,就是按照“对分课堂”的教育方法,将感觉统合训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平台提供的功能,教师提前设计好以图片为主感觉统合训练PPT演示课件或者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向学前儿童演示PPT或微视频,并讲授清楚感觉统合训练游戏等项目的内容,并在课堂上逐一演示感觉统合训练的要领,以让这些儿童明白所要进行游戏、玩耍等项目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做,并和孩子们讲清楚一周后的下一节课将会由孩子们在课堂讨论游戏、玩耍和训练过程中的经验等;第二阶段,由学前儿童按照老师的讲授,在家长的配合下,儿童在课下进行游戏、玩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前儿童逐步内化吸收老师讲授的游戏、玩耍知识点。学前儿童在游戏玩耍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训练经验以及在此阶段不明白的训练点,在下一周的课程中,由学前儿童与老师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讨论,学前儿童进一步深化了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并加速了知识流的内转换过程。

通过对分课堂式的感觉统合训练实践发现,这种训练方式可以为改善儿童的前庭器官,加速儿童大脑功能的开发多有帮助,有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心智能力。

二、基于平台的学前感觉统合训练的知识流转内化的过程

从普遍意义上而言,凡是主体经过大脑对于捕捉到的外部信息进行转换后被主体吸收成为自己感知的都称之为内化。从学前儿童的角度来说,知识内化就是通过在学习、游戏和玩耍过程中大脑所接受到一系列外界感知和信息刺激,经过他们自己的学习、训练、游戏和玩耍再经过大脑的统合之后,将这些知识流转化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知识。

下面以平衡触觉板的感觉统合训练平衡感的教学为例,对学前感觉统合训练的知识流转内化的过程做出论述。

大家都知道,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年龄较小、胆小的儿童进行平衡触觉板训练能够起到很好的提升儿童身体发育稳定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成效。在进行平衡触板训练课程时,第一阶段,按照对分易教学平台上的有关功能,老师要将平衡触板的训练方法用平台提供的功能向学龄前儿童讲解清楚,课前提前设计制作好训练项目的视频课件、PPT课件,在这些多媒体中,以孩子能懂的语言和活泼有趣的图片向孩子展示需要训练的内容。这种讲授方式比较适合儿童乐于接受新奇新鲜事物的心理,让儿童兴趣盎然地去玩耍、学习,在玩耍和学习当中加强感知觉及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这样就能够发挥较好的授课效果。

如果这些儿童在老师做了上面的工作之后,还存在较多的疑惑,老师可以自己对每一个操作和训练步骤均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可以安排一名儿童跟着老师演示,老师要确保儿童都能掌握平衡触板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包括睁眼和闭目练习平衡走的正走、侧走和倒走的方式方法、慢速追逐以及位置转换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老师应以演示的方法向孩子讲解清楚,适当的时候可以安排儿童示范演示。在讲授和演示完成训练内容之后,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老师要向学前儿童和家长布置交待好在课下训练老师讲授的这些训练动作,并将课堂所讲授的所有内容发送到学生的家长端,由学生家长监督和协助孩子进行训练,并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在一周之后,将由孩子们和老师进行课堂讨论。第二阶段,老师布置安排学前儿童在课下自己练习课堂讲授的平衡触板的训练,并将这一课下训练安排通过平台发送到学生家长端。在这一阶段,老师主要的任务是要给学前儿童布置下关于平衡触板训练的讨论内容,让孩子在训练中按照老师的教授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训练,并要求家长记下不会和做不好的动作,做得出色的孩子要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儿童在训练中得到了快乐,加上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些学前儿童通过课下的平衡触板训练,进一步将在平衡触板训练中掌握的感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将训练所得感知进一步延伸。在第三阶段的讨论课堂,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家长可以不参与的,由孩子和老师在课堂进行的讨论。在这种方式下,老师可以将讨论课安排在平衡触板前进行,让孩子们讲出自己的训练经验,哪些动作做得好,哪些动作做得不好;然后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做得好和不好的原因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得出答案,老师则进行讲评。通过这一阶段,进一步深化了学前儿童通过平衡触板训练所得感知的内化过程。另一种方式就是发挥“对分易”平台的“讨论”功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随时的,在课下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对分易平台将讨论的内容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发送到教师端,参与讨论,这样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采取这种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既能通过儿童的训练锻炼了他们的前庭平衡觉和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也能够通过孩子自己的思维向大脑释放刺激信号提升内化效果,有益于儿童的智力开发。

从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来看,知识的内化过程就是他们结合感觉统合形式来感觉统合内容。儿童在训练中会以以前对其所训练的内容来感知即将训练的内容,通过新的训练之后,他们就会通过感知,将这些对新的训练项目的感知内化到自己的新感知之中,成为其感知积累的一部分。只有学前儿童通过对分课堂真正实现将训练内容感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才是真正实现了将训练过程产生的知识流完成了转内化。

三、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知识流转内化过程的措施

“对分易”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官方教学平台。基于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该平台表现出许多先进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特性。该平台的特色功能有作业分组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项目。该平台对于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也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在对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中,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用儿童乐见的方式展示训练项目的训练内容、方式方法等。在授课的第一阶段,老师设计出有关训练项目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在PPT课件的设计中,应以图片展示的形式介绍本节课训练内容,这样,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以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授课方式提升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效率,促进训练内容的知识流转内化的实现。此外,基于平台还要发挥好“家校结合”的教育方式,反馈老师的教学建议等方式,以切实提升感觉统合训练知识转内化的实现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家校结合”机制,实施课下训练的互动

与学前儿童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争取家长们的配合,根据对分易平台的作业设计功能,老师将课下训练的PPT或者微视频课件通过微信的方式发送到家长的电脑端或者手机客户端,由学生家长监督和协助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然后学生家长向老师反馈孩子的训练情况。

(二)根据课程资源功能,老师上传感觉统合训练有关知识,与家长分享

对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协作。为了更好的发挥训练效果,老师可以基于平台的课程资源功能,上传有关感觉统合训练领域的知识,与学生家长分享,以指导孩子的训练,使家校结合落到实处,以期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向学生家长发送的分享资料,应当以现实可行性为主,不要上传与促进感觉统合训练知识流转内化相关度不高的训练资料,这不仅与训练效果的提升无益,而且还会因孩子接受的东西过多,从而失去训练兴趣。

(三)教师基于对分易平台可以向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的训练学习情况

一般来说,凡是接受学前感觉统合训练的儿童大部分均是感统失调的孩子,孩子的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关注。基于对分易平台,老师可以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训练情况。反馈信息的方式除了语言描述之外,老师还可以将儿童的训练场景、训练情境以图片或者视频等载体的形式发送到学生家长的手机端或电脑端。这样,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训练情况,以便更好地与老师做好配合工作,从而加速孩子的知识流转内化过程的速度。

(四)基于平台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课下分组讨论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感觉失调的儿童恢复正常,从而实现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对大脑的开发,也就是用更多的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失调儿童将感觉统合训练身体和大脑产生的感知形成的知识流转内化,从而逐渐地康复。在训练中,让孩子进行讨论,能够加深领悟其所学所训练的内容转内化。展开讨论的方式是由家长培训,将孩子参与讨论的内容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发送到“对分易”平台上,由老师负责在平台上的讨论管理权。只有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分组讨论之中,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所训练的认知内化度,对孩子的健康大有裨益。

四、结语

知识流的内化过程就是学习者基于原有感知为基础,经过学习或者训练,将大脑从外界感知到的知识进行内转化,最后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学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也是如此,按照“对分易”教学平台以及对分课堂的模式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中使孩子将其学到训练、游戏和玩耍动作等感知或者刺激信号通过孩子的大脑进行思考从而内转化为其思维中的构成部分,从而加速儿童的身心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和对分课堂的结合,更加展现出感觉统合训练对分课堂的教学与传统训练教学相比所具有的强力优势。在“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经验的积累和优秀经验的借鉴,进而使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的学前感觉统合训练知识流转内化效果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内化儿童老师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