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2021-12-29陈志红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素质职业技能技能

陈志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我国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坚定而伟大的国策以来,至今已近40年。期间,一直有一个关键词始终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程,就是“改革”。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基本追求,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高职教育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就社会发展全局来讲,都是题中之义。但就高职教育改革这一议题而言,发现有几组关系或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重新审视。因为如果不能够把高职教育改革放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局改革大环境中去衡量,就不大容易能够准确的定位改革的方向,也不可能深刻的了解因何而改,也就很难把握改革的良方。按照这一线索,本文将主要围绕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论证。一是高职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它的初始愿望是什么;这个愿望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是什么关系;它的理念、定位是否有益于实现这一愿望。如有,实现与否,如无,为什么无,是理解偏差抑或是执行偏差;是否要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二是高职教育是否仍然具有进一步深度改革的空间。在改革体系中,动一而发全局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着力点又是什么。将通过审慎的比对、辩述、论证如上所述的几种关系和几个问题,以进一步确认未来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属性和形成机理

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受到怎样的高度重视都不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高度重视的层面源自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与产出所能达到和触及的深度和广度。高职教育为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高职教育的任何作为必然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高职教育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先和民生建设之首,加以总体部署。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1]。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2]可见,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助推人才社会适用性成长,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党和国家政治安排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信仰、政治安排上有很多大动作。“中国梦”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布局、“依法治国”的框架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管党治党的从严态势等政治上的诸多安排,再现了政治学视野下高职教育的政治考量,即其必须接受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再安排,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为国家政治经济战略性考量为落脚与依归,这是一个政治学事实。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理念、战略、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项简单而纯粹的政治安排,它必然包含着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视角。2016年,李克强总理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3]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高职教育的功能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效用必须回到社会发展关系中去验证与评估,以确认设置职业教育的社会意图是否达成及达成的效果,并通过调整与改革,再一次丰富和完善其功能和效用,等待下一次的社会安排。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倡议和战略开始启动。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政策配套文件开始密集出台。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社会转型的纵深化使得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通过政策导向来引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着重点,是符合社会学原理和政治学逻辑的。所以,“技术技能”这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理念的强化,为应时之需,也是高职教育存在价值的题中之义。

所以,必须强调的是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其单一的作为,对一个国家来讲,不具有全面性,因为没有人可以确保其永久稳定,所以也不具有持续性。它需要与政治结合起来,形成组合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很好地通过政治环境营造,所带来的政治整肃力并通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一撬动杆去契合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显性效益也构成了各项事业持续推动与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与转圜余地。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业已突破教育本身所承载的维度,与国家战略实施紧密融合,开始更加突出技术技能,更加强调创业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不断强化着职业教育的技艺之学、就业之学这一社会指向,高职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已明晰化的成为其基本的社会属性。

二、“高素质”的德性之学和“技术技能”的技艺之学合成高职教育的初始愿望

高职教育服从政治和社会安排是一项基本规则。但这一基本规则从来不排斥高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在设定高职教育目标之时,一定遵循并保持着逻辑关系上的正当性。判断逻辑关系上的正当性主要依据高职教育所主张的人才培养要素是否为社会之需,人才培养结构是否有益于人才培养要素的全面形成,结构和要素之间有无取向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否可以融合,是否可以形成正向的推动力等。现在高职教育工作者们所耳熟能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被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笔者认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一表述是具备正当性的。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生力——“塑人”性

到目前为止,“高素质”这一概念多为一种广义理解和衍生理解。之所以没有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框定和内涵上的设定,主要意义在于,顶层设计通过提供“高素质”这一泛化的目标取向,推动职业教育通过实践过程来进一步丰富和解读有利于特定时期高职教育发展之需。首先只确定“高素质”这一基本内涵,让高职教育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内涵拓展,分别进行有益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化解读。笔者认为,“高素质”虽未明确给予内涵,但如果结合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职业教育的内生规律,可以把“高素质”作扩大解释,意指良好的社会认知、正当合法的社会行为、优良的职业素养等;如果从人的自然性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分类来看,“高素质”还可以理解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和职业责任感等。所以,无论按照何种分类与何种层次去理解“高素质”,都必须抓住“高素质”的本位,即经过系统教育和引导后自然生成的内在能力。这一内生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本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维度、意识层次和行为方向。所以,“高素质”的取向性价值非常明确,在人才培养要素的整体构成中居基石与核心地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意指的“高素质”,就是一种人才的先导性要求,它的本质在于把一个人塑造为良好公民视为首要。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外张力——“制器”性

“技术技能”是附着于人身之外的技艺之能,可分别代表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有其自身的价值追求,它们的运作方式是进入自然,融入社会,并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把自然之物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律作为学习和认知的指向和准则。一般而言,科学技术解决自然规律背后的客观性问题,就是通过一定的原理对某种客观现象和规律进行再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加适应与匹配或生成便捷有益于社会生活的方法。职业技能解决社会关系运作背后的实在性问题,就是围绕社会成员的自然分工和职责,培养培训基于社会角色划分而来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养,旨在解决大学生社会化后,在社会关系各环节中的适应性和持续发展性问题。可见,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都强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就是强调高职教育的产出须充分的体现人在科学技术探索、发现、改进、应用之力,须充分体现职业技能在完善职业生涯过程中适应性、适岗性作用。这也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外在素能。

“高素质”人才要素主要是以高职教育对人的本质意识和意识支配下的人的行为为教育与指导对象,它代表根本指向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要求高职教育要把不断促进人的良好内在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动机,要求高职教育通过确立有益于发掘、矫正、提升、指导教授对象逐步形成良好道德、良好意识、良好认知以及良好行为的标准和范式,通过人才培养的全部实践过程有层次、有步骤、有方法的促成教授对象良好内在世界的完善,以此引导自身发展并掌控外在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更加注重“塑人”性,其本身不存在创造性价值,不可以生成直接的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张,其主导点在于科学技术的快速性、效率性、便捷性,在于职业技能的契合性、技巧性,他们主要突出教育的“制器”性。科学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但其工具性价值只能决定了其改造世界的力量程度,至于这种力量是否正义、是否正当以及是否可以正义、正当的被应用,却只能由人的内生性条件来掌控与决定。职业技能在促进社会就业能力问题上也是充分的,但职业技能永远也只能由人来施展,在社会关系和职业伦理中应当应用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如何应用职业技能;哪些职业技能使用是正当的,可以使用的,哪些又是不正当的,不可使用的。同样所有职业技能和职业智慧的价值取向也同样由“人”来决定。

所以,研究职业教育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强调人在内生道德素养统御力完善和具备的前提下,注重科学技术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这样,既可以不破坏科学技术应用、职业技能施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率和为社会关系良性运作带来的转圜余地,又可以对科学技术的理性开发和使用,对职业技能的正当应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矫正。越是在理性和正当等善良意志指向下的科学技术之力和职业技能之能,越能够发挥巨大的潜在之力。

三、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是高职教育内生调整的必然主张

在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之后,笔者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理念,甚至高职教育实践,似乎没有完全摆正“高素质”与“技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国家一度强调教育的“立德树人”,一再指出“高素质”的前提和根基作用,但现实中仍然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缺乏理性的认知。一些高职教育专家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只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知识和理论为中心的专业本位思想,以注重用人单位需求来设计课程的企业本位思想,或以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为出发点单纯训练能力的技能本位思想,并付诸实践,并能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就算完成使命。另外,从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和教育教学过程上也可看出,过多的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证性、实践性教学,过多的注重实验实训等基于职业、岗位要求和适应性的技术技能培养与训练,即便是以强调素质教育为本位价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也过度的注重关于专业性的技术技能实践、活动和文化建设等。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来看,高职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促进大学生提升各种素能以逐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即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通过高职教育来推动大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想要通过职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的逐步养成,来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实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上的技术技能要素,同样需要前置性注重教育这一育人的本质。即首先是道德素养上的社会化,其次才是“技术技能”这一工具性职业能力的社会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极速发展势必带来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就出现了大学生观念的多元化,多元化观念带来的危害是判断性和选择性及基于前者的行为性等不科学、不理性、不正当造成的。所以,即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多么高的技术、多么精湛的技能,如果失去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识辨能力、取舍能力和行为能力,那么他们身上所附带的技术技能之力就失去了正当的价值指引,就是有害的。也就是说,“高素质”与“技术技能”是存在位阶性。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同时,党和国家首次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高职教育过度的追求技术技能意识仍然被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德性教育仍被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所冲淡。那么,盲目夸大技术技能这一“制器性”的职业教育目标将会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如果高职教育甚至全社会仍然把目光聚焦到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观,可能会进一步埋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意义和根本目标。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职业教育不再首要注重如何促成一个人本身内在素养的养成、道德品格的提升,而把职业教育降格为等而下之的技艺之学、就业之学,这将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反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相反,高职教育只有促成从“技术技能”目标向“高素质”核心转变,才能使高职教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基地,才更加贴近“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素生成与实践结构

“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内核,但“高素质”的内涵如何去生成,靠什么要素去促养而成,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首要问题,即“高素质”是如何炼成的。笔者认为,对于育人,特别是促成一个人“高素质”要素的具备,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生成问题。从养成时间上看,“高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输送、内容讲授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需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经过长期的学习认知、接受教育、社会实践、内心体会、心理反思、行为总结等过程而成。那么,就高职教育而言,对于“高素质”的生成,是不是完全束手无策。恰恰相反,“高素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时间为线条,以过程为纲目,以内涵为要素的整体架构中,这一架构既能够借助时空延续这一积累性特点,又可以利用过程的验证性优势,来丰富与拓展要素的内涵,并全局性沟通与盘活结构和要素间的关系。想要成为这一主脉至少包含三个特点:一是它是随着自然时间的延续,自然推移,并逐步自我总结凝练而成,具有自我生长性、自我优化性;二是它是经过历时性过程验证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起积极有益作用的,具有融合与矫正的特点;三是它是得以普遍认可和遵从的。笔者认为,只要牵住贯穿“高素质”养成的总架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促动机制。

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可以从三个维度切入。一是全面研究与细化“高素质”的基本要素。关于“高素质”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应当是一个立体化结构。从纵向的影响要素来看,包括思维、认知、判断、取舍等能力,横向来看,包括思想、道德、品质、行为等,且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理念和精神,结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分类研究整理契合国家主张,传承办学传统,适合社会发展延续性要求的大学生素质要点,并形成一套符合实际、易于评价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二是重新定位与设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如前所述,人才培养要素的核定多注重技术技能,应当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价值观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如在课程体系上,加大素质教育类课程性安排,在专业课程建设内容上贯彻普世性道德素质和各专业内在价值素质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大学生学风养成与常态化素质教育的教育管理力度;在毕业生资格审核中设定或加重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权重。三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讲座、活动等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从人员配备、课程设置、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等运行机制上加强素质教育力度。

猜你喜欢

高素质职业技能技能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