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阈下山西省旅游区语言景观优化路径研究

2021-12-29孟德腾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标牌旅游区模态

孟德腾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其内涵非常丰富。从宏观看,生态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从性质上看,语言生态属于生态文明精神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关于语言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学界多有探讨并且取得共识。语言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1]。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生态的平衡有助于保证文化生态的平衡[2]。作为语言生态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软实力的外在形式,语言景观是社会、地区和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体现了语言生态的基本状况和文明程度。作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3]。

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对山西省部分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作了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语言景观材料。梳理材料发现,当前山西省旅游区语言景观中存在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当务之急是构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优化路径,以期构建规范、文明、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助力山西省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山西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语言景观概说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由加拿大学者Landry&Bourhis正式提出,即“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4]通常认为,语言景观具有双重功能,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显性功能,指语言景观可以提供相关信息,用来帮助人们了解某个语言群体的地理边界和构成以及该社区内使用语言的特点,这是语言景观最基本的功能。象征功能则是语言景观的隐性功能。指语言景观包含着语言群体成员对语言价值和地位的理解。例如,在语言标牌上同时使用英语及其他语言,说明该地区存在国际交流,体现了官方对国际交流的支持和对国际友人的友好态度。

二、山西省旅游区语言景观的优化空间分析

当前,山西文旅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入晋旅游。“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已经深入人心。这一旅游口号既有对山西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精准概括,又有对山西优美自然风光的生动诠释。当前,“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构成山西文旅牵引全域的空间布局。按照三大板块总体规划,山西省正加快打造代表三大文旅板块的龙头景区和特色线路[5]。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如何进一步提升山西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质量,彰显三晋大地所承载的古老文明,积极营造规范、健康、和谐的语言环境,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近年来,笔者对山西省部分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作了持续深入的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发现山西省各旅游区的语言景观中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一)区域文化特色性彰显不够

语言景观是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恰当的语言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区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是非常有意义的[6]。旅游区语言景观需要突出个性化,不能为了盲目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千篇一律,毫无生机。从理论上讲,山西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是全域旅游的支撑点。全域旅游不仅要强调自然资源的利用,更要强调人文资源的价值。因此,各旅游区应该紧密结合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语言景观入手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这样才能提升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具有持久的发展空间。

山西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独树一帜,包括根祖文化、黄河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等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不同文化的特质就是其独特性。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各旅游区的语言景观大同小异,个性没有充分凸显出来,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审美疲劳感觉。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景区文化的独特性。

(二)多语标牌规范性亟待提高

语言景观研究关注语言标识的语言使用问题,多考察公共空间的多语现象[7]。我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山西很多旅游区出现了汉英双语语言景观,甚至还有三语或四语等类型的语言景观(为论述方便,以下不再区分二语和多语,统称为“多语”),一方面可以彰显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体现景区对于外国游客的友好态度,给外国游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对于提升旅游区自身形象、加快与国际化接轨以及宣传山西旅游也有积极意义。

不同语言共存的语言景观势必涉及到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客观上,语言景观翻译水平不仅反映了整个城市和国家的国际化水平,还体现了旅游区的文明建设程度。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旅游区的很多语言标牌尽管采用中英双语或多语形式,但翻译现状令人担忧,并不尽如人意。

综合来看,当前多语标牌存在着诸如翻译不统一、语用表达不合适等问题,给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如机械式翻译大量充斥景区,中式英语表达屡见不鲜,翻译中不仔细分析句法结构,忽略语言表达差异以及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简单照搬汉语句式,用汉语词汇语法表达思维来进行翻译,有的甚至借助网络在线翻译程序,结果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外文表达,影响了景区语言景观的和谐和语言生态文明,降低了旅游区文化品位。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类现象在不同旅游区都一定程度存在。例如,壶口瀑布景区提示牌将“水深危险”译为“Water depth is dangerous”。由于采用普通判断句的翻译,不但形式上略显累赘,也不能够起到简明的安全提示效果,总让人感觉不符合英文表达。这句话可以修改为“Danger!Deep Water”“Caution!Deep Water”或“Warning!Deep Water”。这样分别采取“Danger、Caution、Warning”以感叹句的形式单独出现,把“Deep Water”作为追加信息,通过主谓换位的语序调整手段更好地起到标识语的安全警示作用。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标牌“高压危险 请勿靠近”被翻译为“High-voltage danger Please don’t close to”,表达很生硬,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如果译为“high-voltage hazard,no approach”,将会更加地道,语气也比较柔和。平遥古城旅游区盥洗室提示语“只需举手之劳,便可清洁一新”翻译为“Just a minute can clean a new”。外国游客估计看后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吕梁卦山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如金温泉生态园”中的“如金”被硬译为“such as jin”,这和同一张标识牌上其他景点的英文表达极不协调。

还有一类拼写错误现象也较为常见,值得重视。这些拼写细节上的瑕疵貌似小事,无伤大雅,但实际上也会污染旅游区的语言景观,进而对旅游区语言生态文明造成不良影响。如临汾市汾河生态景区东岸彩虹桥南的台骀画舫,标牌对历史上治理汾河第一人台骀作了汉语、英语及日语的介绍。其中在意译台骀的“丰功伟绩”一词时,译为“Taitai’s qreat achevement”,其中“qreat”应为“great”,“g”误写为“q”;平遥古城中的“雷履泰故居”指示牌上,“雷履泰”则被翻译为“LeiLutai”,正确的形式应为“LeiLvtai”。这些例子中,区区一个字母看上去好像微不足道,但拼写错误要么产生了词典中根本无法查到的词语如“qreat”,要么将大名鼎鼎的“日升昌”票号创始人改了名字和读音,都是应该注意避免的。

(三)语言景观表达形式模态单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继口头传播和印刷媒介传播之后的电子媒介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以可视、可听而形象直观的传播手段,大幅度地增强了审美观念变化的信息来源,信息表达方式也随之呈现出多模态(multimodality)的态势。简而言之,多模态是一种包含了多种语言模态(如文字、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通常情况下,判别多模态语篇涉及到两个标准:一是模态有多少种类;二是有多少符号系统。由于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感知模式,多模态表达可以向观者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为多样化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在信息传播多模态的前提下,语言景观不能只被视作一种简单的、静态的语言现象,而应该是一个多方互动的交流过程。

从实际情况看,山西各旅游区的语言景观形式相对还比较单一,主要体现为只是停留在文字介绍形式,所传递的信息量薄弱,不足以给游客留下丰富立体的旅游区信息。因此,有必要主动探索包含多种感知模式的多模态语言景观,借助图片、视频、声音、动态模拟、具身体验等因素构建多模态呈现体系,为游客传递更为丰富的语言信息,开发更加丰富、多元、生动的数字文创产品。

三、山西省旅游区语言景观的优化路径

(一)区域文化特色凸显化

语言景观“不仅是在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标记,更是一个地方旅游形象体现,也展示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对于旅游城市还体现着历史的风貌、美好的记忆以及文化的积淀。”[8]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路线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浓郁的历史气息。因此,深入挖掘不同区域文化的内涵,通过语言景观凸显不同的个性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发现,山西部分旅游区在这方面体现出较为强烈的意识,值得其他旅游区借鉴。例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的所有公共卫生间都命名为“解手场”,“解手”是包括洪洞在内的很多方言的表达,是“上厕所”的意思。据说在600多年前的移民过程中,百姓的手被绑在一条绳子上,他们要上厕所的时候就需要对官兵说“要解手”。久而久之,作为如厕的代名词,“解手场”这个特殊词语就流传了下来。这一词可以直观反映历史进程中洪洞大槐树下强制移民的史实与移民们背井离乡的内心酸楚。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景区内的所有厕所命名为“解手场”,这样个性化的语言景观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留,又是对移民场景的再现。作为一处独特的语言景观,“解手场”无疑会激发游客强烈的好奇心,也会引起游客浓浓的方言情结,有效地凸显移民这一历史文化和重要影响。试想,“解手场”如果更换为“厕所”(toilet)等普通表达,区域文化特色文化就会大打折扣。

其他非典型形式的标牌,如位置具可移动性、内容具常变性的展示牌也可看作语言标牌,又如海报、横幅、标语、告示牌、电子显示屏等,也都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对象[9]。从凸显区域旅游文化角度看,很多旅游区语言景观也有广阔的优化空间。例如,鹳雀楼地处黄河之畔,素有“中华名楼,黄河明珠”之称。该景点和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唐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堪称千古绝唱。可谓诗因楼作,楼因诗名。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实际上,除王之涣之外,唐诗中还有很多关于鹳雀楼的上乘之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曾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文语言的美妙和生动之处往往可以通过诵读表现出来。因此,景点可以借助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在景区增设唐诗标识牌并辅之以诵读等多模态语言景观,既能进一步提升鹳雀楼景点的文化品位,也便于游客更好地领略盛唐诗歌文化和感受深厚的河东历史文化积淀。

(二)多语标牌表达规范化

多语标牌出现各种类型的语言表达规范性问题,不仅使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也难以让国外游客在外文标识牌中感觉到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影响旅游体验。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这类语言表达规范性问题既不利于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更不利于旅游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采取得力措施,多管齐下、综合优化,有力推动多语标牌表达走向规范化。

首先,旅游区所在地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思想上重视多语语言景观建设,明确职责,建立纠错机制,构建可行性较高的语言景观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切实起到应有的领导和监管作用;其次,标识牌制作者强化责任,加强统一管理,使得多语标牌译写有章可依,严格审核把关外文标识;第三,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把游客也纳入到旅游区语言景观优化格局中,提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发现语言景观中存在的各种语言表达错误并及时纠正。

此外,由于旅游区外文语言景观要面对外国游客,为了提升旅游品质和产生良好的国际化效应,旅游区语言景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邀请专业的外语人才进行翻译,使外语表达更加地道和精准;同时认真校对,特别是细节上打磨,提高语言景观的人文关怀和语言表达有效性,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各种表达硬伤,产生让人啼笑皆非的不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多语标牌表达规范化集中反映在译文质量上,但汉语的表达也不是没有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语言景观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那么在使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就必须树立法治意识,符合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就是衡量语言景观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是否具有规范性的标准。例如,对于在牌匾和招牌上如何使用繁体字,《语言文字法》有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但是在许多景区的标识牌匾上,并不在这些情形之内却非要使用繁体字,有的繁简字混用甚至用错繁体字,这就明显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旅游区中存在着诸如“東升菜店”“樂万家餐馆”“一東造型”等繁简混用的格式。无论是商家为了标牌更加别致而精心设计的结果,还是无意而为之,不可否认,此类标牌明显都不符合标牌设计的规范性,无疑违背了《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区语言景观的和谐性。

(三)景观形式模态多样化

除文字之外,还可以借助多种平台和表达方式丰富景观模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式的语言景观,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旅游体验和美好回忆。有些旅游区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示范。例如2019山西大同“世家小镇”古都灯会中,不少市民和游客登上大同古城墙赏灯。通过扫描灯组文字介绍下方的二维码,游客就可以听到关于灯组更详尽的语音介绍,这一赏灯方式新鲜有趣,备受好评。其中《能源革命造福人类》灯组中心部位的标牌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阅读,标牌上的文字详细解读了灯组的含义。游客扫描附在文字下方的二维码,能够立刻听到类似“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的语音介绍。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的多模态语言景观,既能凸显灯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也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语景观言的信息呈现载体和形式日益多元化,旅游区语言景观的优化也应该充分借鉴,不仅关注语言文字表达,也关注语言与图像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的关系,推动语言景观多模态的实际运用。以山西红色文化为例,今后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将语言、声音、色彩、图像等多种模态融为一体,如旅游地图、街道路标、公益广告标牌等产品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同时采用“互联网+”战略,积极开发以山西省红色资源为题材背景,开发打造适用于移动客户端传播的动漫、游戏、广告、故事等老少咸宜的文化产品,丰富旅游区语言景观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力求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震撼力。

四、结语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深刻指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为了彰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忠实践行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山西省在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上迈出了新步伐,加快打造代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的龙头景区和特色线路。文旅融合过程中,作为生态文明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景观不仅是在社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标记,更是地方旅游形象的充分体现,折射着旅游区软环境的质量,更体现着特定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积淀。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既要注重旅游区的硬件建设,也要不断优化语言景观这一软件环境,有效发挥旅游区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深入挖掘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蕴藏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凸显区域文化特色、规范多语标牌表达和丰富景观模态等路径上多下功夫,构建规范、文明、健康、和谐的旅游区语言景观,有效提升山西文旅质量和品味,进而助力山西省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标牌旅游区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暑假打工记
朱俊
暑假打工记
打工记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兔”与“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