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2021-12-29王涛,贾诺,高鹤
王 涛,贾 诺,高 鹤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统计学的发展在大数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3]。为适应新时期统计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采用互联网信息查询、问卷调查、高校访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和需求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人才短缺等现象,在大数据领域尤其如此。这一社会现象反映了我国当前统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方向更需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有待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有待加快[3—4]。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为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人才,这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分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的调研。本次调研走访了3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调查于2018年5—7月进行;进行网络调研的有11所高校,于2019年和2020年完成。二是对学生的调研。参与调研的学生是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2013—2018六届毕业生,以及所有在读学生,通过微信、电话以及现场交谈等形式进行。三是对企业的调研。主要是针对行业公司进行,了解企业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情况。
三、调研内容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在读和毕业学生对专业培养计划的意见,得到学生们的第一手反馈。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行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发现现有培养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高校的调研
1.专业建设情况
本次调研选择的学校既有与我校水平相似的院校,也有相关专业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学校,调研从不同角度得到了对我校的专业建设有益的启发。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作为国内统计学科排名前3的重点高校,人民大学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人大是为数不多的成立专门统计学院的高校,通过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专业的有机整合,使得人大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实践能力的统计学人才,而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设立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与人大统计学院的领导和教师座谈,对于一般院校的统计专业建设的最大的启示是相近专业间互相促进对专业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得相近专业能够有机结合。但是这在普通高校往往不能实现,有些学校的统计学专业在数学学院,经济统计专业在经济学院,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计算机学院,这就使得数据科学的相关专业分散化,达不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和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领导及教师座谈,得到了对我校的专业建设有益的建议。西安交大是一所以理工类专业驰名全国的院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统计学专业。在教育部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之前,西安交大就已经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大数据相关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科学方面的教学经验。为了完善数据科学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新建立了统计学专业。在基本的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处理软件和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贯通,两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互相促进,教师在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可以互为补充,完善了学科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示,挖掘现有条件,夯实相关基础是建好一个学科必须要做的基本工作。
对其他一些高校的调研,也给我校统计学专业的建设以非常大的启发。吸取经验,立足本校,深挖潜力,开拓进取是建好一个学科的前提。
2.学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的几所高校获知,在一流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约有80%—90%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其中,约30%—50%选择出国深造,并且多以博士学位为目标;10%—20%进入相关行业,平均每人获得5—8个录用通知,其中以数据分析职位为主。在专业实习阶段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多以教师的项目为依托进行实习;在校外,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如网络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提供实习岗位,从事具体项目。
对院校的调查发现,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考研学生较多,就业学生较少,并且就业学生也以数据分析职位为主。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结合调研情况,作者建议普通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应逐渐偏重数据分析方向的培养,同时兼顾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掌握。在培养过程中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优化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稳定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对学生的调研
从以往六年的本科毕业生情况可知,年均约20%—30%升学深造,其中15%为统计学专业,包括5%的统计学学术硕士和10%的统计学专业硕士;有8%左右攻读金融精算和经济类硕士学位;有2%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香港地区,并且实现了当地毕业工作。同时,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职位中,约40%—60%从事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包括银行、保险、通信、营销等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其他的为非统计相关职业。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统计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统计相关行业的学生的薪资收入,普遍高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毕业生。同时,在以往的毕业生中,专业认同度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反映出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反映理论课程较多,应用课程较少。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建立在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因此注重数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深造,但同时难免挤占实践性课程的学时,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动手能力。二是统计软件方面的教学不够全面。学生反映Excel和Python是现在工作岗位上用的最多的软件,但是在教学中对这两种软件的介绍较少,学生应用不熟练。三是实践性课程针对性不强,案例分析能力薄弱,在学校未能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对行业工作了解少。受限于本地的数据分析行业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进入角色。
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体现出我校的统计学专业建设上还有一些不足,培养计划未能体现OBE理念,专业建设还有待加强。
(三)对企业的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走访的形式对行业内的公司企业进行调研。由于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同行业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形式是不一致的,因此从不同公司反馈回来的情况有一定区别。北京普瑞盛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校的实习基地,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新药的临床统计分析,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外还要具有较强的SAS软件编程能力,但我校并未在SAS软件上设置更多的课时,使得学生到公司后要先进行软件的培训,公司希望能得到改善。西安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的数据分析业务公司,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能针对不同的业务问题建立统计模型并进行分析。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注重学生是否具有进行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能力以及对Python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掌握程度,更偏向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还有其他一些公司也对毕业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从对公司的调研可以看出,尽管统计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各公司的具体要求各有不同,但主要是注重实操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这对我校统计学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四、调研结论
基于以上的调研,针对我校和其他院校统计学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方面作总结如下:
在专业建设上,应用统计学专业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学生数据分析实操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有的放矢修订培养计划,紧跟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人才培养上,一是要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接,另外,增加案例和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二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增加相关技能方面训练的实践课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教学并安排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及创新。三是增加部分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一些心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交际与沟通、项目开发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多数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建议学校利用专业实习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新知识,不断提高统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各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一是在一些高校,部分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弱,很难根据企业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二是专任教师结构层次不合理,专业教师梯队建设需强化。三是很多教师进修、培训能够提高知识水平却不能提高专业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四是教师课时多专业难对口。教师去外面参加集中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更少。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参加培训。上述问题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访学、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次调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校统计学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统计学专业的建设提供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