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

2021-12-29王勇江金启石小金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监护人格心理健康

王勇,江金启,石小金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结婚登记数为1 010.8万对,而离婚登记数则达到380.1万对,连续6年离婚率持续增长。逐年走高的离婚率和持续走强的离婚趋势,直接导致高校离异家庭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面对不断增长的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人格及心理认知方面的异常,业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灾区。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调查

为全面掌握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亚健康状况,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问题设置主要从情绪障碍、人格缺陷、恋爱心理三个角度出发。问卷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大学生对比非离异家庭大学生更易产生恐惧、愤怒情绪,更易发生猜忌、推卸人格特征,恋爱心理更加趋向悲观。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更易产生恐惧、愤怒情绪

大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时常充斥着言语暴力、肢体侵犯等家庭冲突,这不仅从内心感受层面给予离异家庭大学生大量的恐惧经验积累,还从意志支配层面主导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感知和认知。在问卷中,我们围绕“快乐”“悲哀”“恐惧”“愤怒”四个维度对非离异家庭大学生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了情绪障碍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恐惧和愤怒两项对比差异比较明显。针对“你经常感到恐惧么?”这一问题,非离异家庭大学生中,21.7%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而在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高达49.7%的学生选择了“经常”。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更易发生猜忌、推卸人格特征

过度猜忌和敏感是偏执人格的内在原因,而推脱责任又是自恋人格的外在表现。离异家庭大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中,目睹了太多的猜疑、敏感和互相推诿,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容易形成以猜忌、推卸等为表象特征的人格缺陷。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你是否经常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这一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经常”的学生要比非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经常”的学生高出近15%的比例。针对“跟朋友发生冲突,你是否经常觉得是对方的错?”这一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经常”的学生要比非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经常”的学生高出24.7%的比例。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恋爱心理更加趋向悲观

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经历家庭失败之后,最容易产生的直观感受就是对爱情缺乏信心。在他们眼里,爱情只是一时的需求或是冲动罢了,更有甚者,将畸形恋爱作为一种报复行为,报复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不幸。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针对“你觉得大学生恋爱是否会走向婚姻?”这一问题,非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会走向婚姻”的学生有32.3%,而离异家庭大学生中,选择“会走向婚姻”的学生只有21.0%。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

造成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主要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家庭类模仿、监护方式失调、舆论环境三方面微观因素做出分析[1]。

(一)家庭类模仿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人类成长、生活、学习的最基本的第一环境,家庭中的所有元素几乎都能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信息接收能力异常活跃。一方面,家长的行为、言谈、举止会被青少年有意或无意模仿,成为自身习惯;另一方面,家长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也会以信息信号的方式传递给子女,形成经验逻辑固化为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体系。大多数的离异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早期经验往往集中于唇枪舌战、口舌争辩甚至是言语辱骂、拳脚相向,这无疑会养成这类青少年群体易怒、易受惊吓的长期心境。在更深层面,父母之间的互相抱怨、指责,对待婚姻不负责任的观点、态度,面对离婚不求缓和修缮、各奔一方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更是大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遇事猜忌、推卸责任人格特征的主要产生原因[2]。

(二)监护方式失调的影响

大多数的离异家庭,在子女监护方面只能选择单一的父亲监护式或母亲监护式,这种监护方式显而易见地存在以下弊端:单亲监护不同于双收入家庭,在家庭经济方面存在弱势;单亲监护由于监护人工作、家务等方面的时间不可调节,在子女陪伴方面存在缺失;单亲监护由于监护人在婚姻中的失败,会习惯性地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造成压力转移;单亲监护在子女性格养成方面,往往会出现极端,或是偏向过度独立、冲动、暴戾、武断,或是偏向过度示好、稳重、温柔、谨慎[3]。上述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导致依赖、强硬、敏感、自负等心理特征的产生,直接表现为恐惧、愤怒、猜忌、推卸等不良心理的外化。

(三)舆论环境的影响

虽然在现代观念中,离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华文化流传的几千年历史当中,婚姻的异动始终是非主流事件,“家庭和睦”“相敬如宾”“夫妻和谐”等论据观点充斥着主流舆论[4]。在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常面对小环境的舆论压力,甚至是同学间的冷眼。长此以往,不仅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智成熟、人格塑造有着较大障碍,更加直接地在青少年爱情观念和恋爱心理方面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产生功利恋爱、需求恋爱、冲动恋爱、悲观恋爱的畸形心理。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应对措施

结合问卷调研与原因分析,提出开设大学生恋爱心理相关课程、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有效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多渠道多方位多资源育人的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疏导机制。

(一)开设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发酵,大学生心理问题所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学课程设置中。近年来,徐州、上海、郑州、天津等地陆续有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其实早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丛书中就开始涉及大学生恋爱心理等相关章节。可见,针对大学生开设恋爱心理相关课程并非哗众取宠,而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成熟期的必要教育。

对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尤其是类似恋爱心理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教育和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客观认识父母离异事件,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面对父母,以自尊、自强、自勉的态度面对过去,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还可以使离异家庭大学生在从青春期过渡到成熟期这一重要时间结点,正确认识恋爱心理意愿,树立正确的恋爱意识,采用科学合理的恋爱方式,避免恋爱冲动、恋爱报复和失恋过度情况的发生[5]。对于离异家庭大学生摆脱悲观、敌对、自卑、因爱生恨等不良心理,树立乐观向上的爱情观、婚姻观,塑造健全积极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

目前,基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法制化以及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系统化,我国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都已形成比较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体系。常见的是以大学新生心理筛查数据为根据,建立和完善问题学生心理档案。

离异家庭大学生属于显性标签,在大学生入学初期便可以通过学生登记掌握情况。要依照知情、同意原则,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跟踪档案,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证档案不公开。要按照时效原则,结合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波动及外在表现,及时适度做好心理疏导和咨询工作,并做好心理跟踪档案的记录,并定期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干预和反馈[6]。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中做到全面关注、避免盲区,还可以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有的放矢、直抓矛盾[7]。

(三)有效利用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有效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力工具。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学术竞赛等知识拓展类活动,并鼓励离异家庭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利用文化教育主体活动聚焦离异家庭大学生注意力,避免由于心灵空虚产生附加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生自主科研与学术讨论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重新塑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凝练追求真理、稳重果敢的优秀人格,有效抵御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影响[8]。还要大力开展体育竞赛、运动竞赛等群体对抗类活动,吸引离异家庭大学生融入大学生社交圈,利用群体对抗类活动特有的益群性打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扉,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相互信任的人生态度,消除猜忌、猜疑等不良心理隐患。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离异家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彻底消除推卸心理误区,培育离异家庭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

(四)多渠道多方位多资源育人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系统整体面临的共性问题,绝非辅导员、政治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单独承担的工作,因此应多渠道多方位多资源育人。要从学校各个部门、各个角度、各个过程出发,确保从衣食住行到后勤服务,从教育教学到实训实践,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主体,将大学生诉求放在首位,逐步淡化离异家庭大学生抵触情绪和猜忌心理,培养离异家庭大学生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要优化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结构,将大学生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激发离异家庭大学生主动去完善自身,鼓励他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变相改善心理环境。要转变师生关系,依托主体间性理论,构建充分尊重、充分信任的师生关系,重构课堂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与指挥模式,营造教学相长、师生融洽的学习环境,减少师生对立和冲突,把控离异家庭大学生刺激源。要建设专业化学生工作队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力度,把辅导员队伍培养成一支既红又专的业务团队。要发挥基层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道德觉悟好,具备一定心理基础知识的学生干部,辅助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日常监控、情绪抒发、心灵介入等工作,营造温馨和谐、温暖舒适的宿舍微观环境,弱化离异家庭大学生恐惧体验。

猜你喜欢

监护人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