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社团提升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2021-12-29郭红秋
郭红秋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一、高职经管类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件的精神,积极开展了如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但是对于高职经管类学生而言,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知识更为抽象、操作上难度较大,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专业社团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不同年级和背景的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依托专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一个鼓励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对于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相融合、拓展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经管类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并通过创客空间等创业实践基地为项目孵化提供平台。但是经管类学生因为缺乏产业依托,仅仅在创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平台上的课程和案例等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经管类学生在创业比赛中申报的创业项目可行性较差,在比赛中缺乏竞争优势,难以付诸实践。部分学生再次参加创业比赛时又会直接更换申报的项目而不是对原有的项目进行优化,反复更换项目导致对创业项目缺乏持续研究和实践,项目自然难以成功孵化。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投入颇多,但经管类学生能够成功入驻创业实践基地的项目数量并不多,学生缺乏创业实践历练和经验积累,创新创业能力难以通过实践平台得到提升。
(二)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互相融合、共同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并将专业教育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中,从而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步提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按照国家规定,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但仅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并不一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而专业教师在课程中引入的创新创业元素也容易流于形式,导致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时缺乏代入感,难以将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融会贯通[1]。
(三)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
第一,高职经管类学生主观上缺乏创新创业意愿。多数经管类学生所学专业并非个人选择,而是高考时家长经过多方咨询、考量后代为选择。家长或者学生选择经管类专业而非汽修、畜牧等技术型专业,其中很大的因素是不想孩子吃“苦”的传统思维,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坐办公室的相对“轻松”的工作。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暗示着有为数不少的高职经管类学生存在守成求稳思想,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激情。第二,经管类专业的学习环境难以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经管类专业技术操作相对较少,日常专业实践多数依托虚拟仿真情境或者软件进行操作,实践成果的可视性较弱,学生较难通过日常学习和实践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创业灵感,因此学生的创业意愿普遍较弱。第三,经管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积极性较低。虽然各院系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但是经管类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很多学生是为了学分或者被老师指定参加,把参赛看成是完成一项作业式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业项目也往往敷衍了事,缺乏市场调查和实践基础,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成绩,更谈不上项目孵化。久而久之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生创新创业意愿难以提升[2]。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
有些高职院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是并没有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是校内教师参加了一定培训后,开始教授创新创业课程,这些教师分散于各专业,在沟通和研讨上存在一定难度。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扩招,师资力量短缺,很多创新创业教师同时也承担着其他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下往往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教学任务来完成,难以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间接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专业社团提升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完善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高职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有限,课程类平台受师资、课程安排的限制不能随时使用,实践性平台因为项目限制也很少利用。可以将专业社团作为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补充和辅助,使其成为介于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之间的过渡平台,并利用专业社团平台,鼓励学生开发和参加专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而开展创新创业探索。教师指导学生将前景好的项目精耕细作,共同提高项目的商业可行性、效益性,在时机成熟时由专业社团平台发展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项目孵化成功率,促使经管类学生逐渐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
(二)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改革专业社团管理模式,采用“传统模式+项目小组”管理模式,实行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双导师”制指导方式。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引领专业社团的专业性;创新创业导师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发展趋势,鼓励学生依托专业创业。组织志同道合者形成项目小组,为其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寻求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的帮助,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更加贴近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创业。例如,会计协会的学生可以在财务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进行财务云平台的创新创业探索;旅游协会的学生可以思考疫情期间云旅游的需求增加,是否可以从中寻求商机等。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可以提升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意识和专业综合素质,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创业项目的质量[4]。
(三)激活高职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经管类学生同样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被充分激活。此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或者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项目设计任务时,往往以同宿舍或者同班级的同学作为团队的首选对象,团队成员的严重同质化容易使团队成员产生惰性,经常出现一两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其余同学坐享其成的现象,不利于整体上提高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专业社团可以打破班级和年级的壁垒,促进学生充分交流,利于形成互学互促的学习与实践氛围。依托专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逐渐形成自发的项目小组,能够突破以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设计时年级和班级的局限,更容易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碰撞,愿意证明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利于提高学生的内动力。专业社团开展的活动相对于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对于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补充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创业教师每次面对的都是对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了解不深的低年级学生,每一届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提出的问题大致相同,年年重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及基础性的问题解答、方案指导占用了创新创业教师的很大精力。通过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实现以老带新,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难度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指导教师重复工作的次数,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中,提高工作效果。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多方面利用校内外教学条件和资源,请成功创业的校友、企业人士来校做兼职创业导师,补充创新创业师资力量[5]。